7月27日,京滬「城市更新與工業遺產改造問題與經驗」交流研討會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舉行。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市年鑑學會與到訪的首都文化產業協會、北京智信文化產業研究院「全國老舊廠房改造試點問題與經驗調研」專項課題組專家團展開深入交流,為首都及全國老舊廠房改造的政策出臺提供智力支撐。
7月27日,京滬「城市更新與工業遺產改造問題與經驗」交流研討會在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舉行。
根據歷年《上海年鑑》中豐富的圖照和文字史料並參考相關地方志書,上海年鑑工作團隊向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原董事長、黨委書記羅鈞,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產業合作處處長、首都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秦永華和北京智信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曹保印等專家介紹了上海對舊廠房、舊倉庫等城市工業遺產保護並改造利用的現狀。
其中,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調研員、上海市年鑑學會副秘書長沈思睿以徐匯濱江與民生碼頭為例,介紹了年鑑中關於城市更新與工業遺產改造的典範。
20世紀40年代,徐匯濱江地區航拍。圖片來源《上海年鑑(2014)》
徐匯濱江地區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和生產基地,聚集鐵路南浦站、北票煤碼頭、上海飛機製造廠、龍華機場、上海水泥廠、白貓集團、上糧六庫等大工業廠區,是一條封閉的傳統工業岸線。
2007年,區政府與上海市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籤署《共同推進黃浦江沿岸徐匯區段綜合開發合作備忘錄》。2010年,作為上海世博會的核心配套區域,徐匯濱江完成企業搬遷116家、居民3500多戶,土地收儲約280公頃,改造親水岸線3.6公裡,建成30萬平方米公共開放空間以及「七路二隧」等骨幹路網20公裡,推動濱江岸線從生產性功能向生活性功能轉型。
2014年5月18日,由原上海龍華機場大機庫改建的餘德耀美術館正式對外開放 圖片來源《上海年鑑(2015)》
2015年,徐匯濱江獲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而今,改造後的徐匯濱江成為集工業遺產、文化、休閒及雅居為一體的地方,深受市民喜愛。
坐落於浦東新區黃浦江畔民生路的民生碼頭則是上海港裝卸糧食、食糖的專用碼頭,有著超過一百年的使用歷史。民生碼頭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造兩座容量分別為4萬噸和8萬噸的糧食筒倉以及頗具特色的吸糧機,多年來始終服務於米、糖這兩項攸關上海市民生活的重要貨物。
改造後的徐匯濱江集工業遺產、文化、休閒及雅居為一體 圖片來源《上海年鑑(2017)》
隨著自身設施的老化和市政建設的進步,民生碼頭的糧食集散功能已經逐步被取代,雖經幾次整修,仍無法改變退出歷史舞臺的趨勢。到了2010年,市政府終於決定對其進行改建,在原址打造一個濱江景觀區。此舉大有借鑑英國利物浦、德國魯爾區化工業遺存為獨特城市風景之意,是城市進化過程中產業價值轉變的有益嘗試。
目前,上海市內現有舊廠房與舊倉庫改造的項目多開發為創意地產。以田子坊、8號橋、M50、同樂坊、老碼頭等為代表,通過保護性開發老廠房、老倉庫和老大樓,實現創意產業發展與工業歷史建築保護、文化旅遊相結合。
「要注意的是,根據景觀區的規劃屬性,以及必須產生社會效益的既定目標,很容易讓人想到建設諸如博物館、音樂廳等文化設施的主意,但在現實條件中這樣的做法未必合適。」沈思睿認為,追求獨特也不能罔顧現實條件。正如建築設計不應該僅僅為了追求外觀新穎而刻意求怪一樣,文化設計也不應該僅僅為了傳播目的而忽視項目自身的生命力。
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及周邊開放空間改造項目是黃浦濱江重要的工業遺產城市更新項目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市年鑑學會會長生鍵紅表示,老廠房、老倉庫等工業遺址由於具備特有的歷史底蘊、文化內涵以及改造和投資成本相對較低等原因,產生了不少的成功案例。《上海年鑑》對此類專題都有較為詳盡的記錄,為今後實施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鑑。
她說:「通過保護性開發老廠房、老倉庫和老大樓,利用現有建築創造創意產業發展的平臺,可以實現創意產業發展與工業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互動發展,相得益彰,也是對城市歷史文脈很好的傳承。」
據悉,上海地區的年鑑編纂歷史可追溯至1852年。《上海年鑑(1852)》(英文版)是目前所知中國內地的第一本城市年鑑。這份年鑑刊載了當時西方人繪製的最詳細的上海地圖,收錄了上海歷史上第一次連續且系統的氣象統計史料,還記錄了中國通商五口岸外僑一覽、洋行名錄、大事年表、港口章程、上海概況等珍貴史料。
生鍵紅說:「這本年鑑讓我們對上海167年前的狀態有一個深刻了解,然後這樣一本年鑑啟發了我們用歷史上的一些資訊、材料,為上海現在的發展進行總結歸納,為未來的發展出謀劃策。」
昔日巨型糧食筒倉重新煥發藝術活力 。圖為改造後增建的「觀景天梯」
如今上海每年有近300部年鑑編纂出版。上海市年鑑學會作為綜合性平臺,一直以系統收集、整理、開發利用各種記述上海城市發展的年鑑文獻資料為己任。
此次研討交流是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市年鑑學會貫徹2019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推進工作會議精神的一項具體舉措,通過全面梳理上海地方信息資源,考證相關工業遺存發展、保護和開發的歷史脈絡,深挖提煉地方發展經驗,為兄弟省市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