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人的道德發展」這個問題。
一、到處都是「兩難的道德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兩難的道德問題。而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就是這些兩難問題的濃縮。
比如,在世界名著《悲慘世界》中,主人公冉阿讓一開始之所以入獄,是因為他姐姐的孩子快餓死了,而他沒有錢,所以去偷了一塊麵包。
關於「冉阿讓該不該偷麵包」這個問題,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道德評判標準,甚至,每個讀者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法也都不會一樣。
二、「道德發展」跟蹤實驗
在心理學的歷史上,也有一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問了被試者一個類似「冉阿讓該不該偷麵包」的問題。
科爾伯格找了58名年齡在10歲到16歲的男孩作為被試者,他給男孩們講了一個兩難的道德故事,來記錄和研究男孩們對這個故事的看法。
這個故事是:妻子患了重病,丈夫沒有錢,就去醫院給妻子偷藥。
之後,科爾伯格用了20年時間,跟蹤研究了這58名男孩對這個故事的持續看法。
根據這58名男孩的持續看法,科爾伯格得出了人的道德發展,經歷了6個階段。
下面就來依次講一下這6個階段:
三、「道德發展」的6個階段
1.服從和懲罰階段
我們會根據結果會不會受到懲罰,來判斷是非對錯。
2.相對功利階段
我們會根據結果有沒有好處,來判斷是非對錯。
以上的第1和第2 階段,可以合稱為「前習俗水平」。
「前習俗水平」一般發生在我們9歲之前,這時候,我們會認為道德行為是固定的、絕對的,是非對錯取決於行為的結果。
3.好孩子階段
我們會根據行為能不能幫助他人,使他人開心,來判斷是非對錯。
4.遵從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的階段
我們會根據行為是不是遵從了權威,維護了社會秩序,來判斷是非對錯。
以上的第3和第4階段,可以合稱為「習俗水平」。
「習俗水平」一般發生在我們的青春期到成年初期,這時候,我們會考慮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不是僅僅憑藉結果。
5.社會契約階段
我們會認為權威確實應該尊重,但是那些不好的權威和規定,也應該被廢除。
此外,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個人的權利、我們的生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6.普遍的倫理原則階段
我們會認為我們的「良心」是最終的判斷標準,我們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被尊重的權利。
以上的第5和第6階段,可以合稱為「後習俗水平」。
「後習俗水平」基本上只有10%-15%的人才能達到。
四、總結
今天,我們講了「人的道德發展」的問題。
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給58個男孩講了一個「妻子重病,丈夫沒有錢,於是去醫院偷藥」的兩難的道德故事,並記錄了男孩對這個故事的看法。
在之後的20年中,科爾伯格對這58個青少年進行了跟蹤研究,記錄了他們不同年齡階段,對這個故事的看法。
最後得出了結論:我們的道德發展,經歷了6個階段,分別是服從和懲罰階段、相對功利階段、好孩子階段、遵從權威與維護社會秩序階段、社會契約階段、普遍的倫理原則階段。
最後,想再說幾句:
人的一生很漫長,人的一生都在改變。
同一本書,同一段話,可能過幾年再看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觸了。
不過,也不要覺得以前的那個自己傻,總是在後悔「為什麼以前要做這件事」,「為什麼以前沒有做那件事」。
要知道,這都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要是你覺得過去的你太傻,那麼你應該高興,因為你在不斷成長、不斷變好!
要坦然面對過去的自己,因為那個自己,也是當時的你,覺得最好的那個自己!
好了,今天的「倚龍的讀書俱樂部」關於《心理學百科》的解讀就到這裡。
歡迎大家關注我們,並且記得收藏、轉發、評論。
我們下期再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