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創業失敗的風險降到更低?
張祖樂 稅務律師
有很多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付出開啟自己事業的成功之路。只是,這條路並不好走,大部分人不是倒在了起點,就是跌落在中途。原因各種各樣,既有外部環境因素,也有自身原因。
我們看到很多創業成功的人,成功後,他(她)的故事人人皆贊,他(她)的事業蒸蒸日上。即使有過人生低谷,在成功後,世人也只是當它是創業路上的小插曲,這個小插曲並沒有擊敗成功的創業者。
但是那些沒有成功的人,並未獲得多少人關注,除了債主。關注的人,大部分也會說自己瞎搞、沒能力、這不行、那不行……導致失敗的因素,在世人眼裡,就不是小插曲了,而是致命因素。
創業沒有成功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的致命因素呢?
擺在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創業者沒有隔離風險。
為何隔離風險那麼重要?其實風險有多種,比如政策風險、法律風險、財務風險、資源風險、市場風險、金融風險等等。不過歸根結底,可以用「規則」來概括。可以說,風險的產生,就是因為規則沒被遵守或規則變動導致的。
如何去隔離風險?就需要創業者遵守規則、運用規則,而不是忽視規則、打破規則。
在所有的規則中,遵守和運用法律是排在前列的。一切秩序的建立與執行,依靠的就是法律。很多創業者沒有很好的運用經營主體的獨立法律地位(不能獨立的除外)。
通過與眾多創業者接觸,很多創業者並沒有正確區分經營主體與創業者本身。既然是創業,創業者應當把自己和成立的經營主體分別開來,在資金使用、業務合作中,一切實體運營、程序操作等,都應當以經營主體進行。當你遵守規則(法律)把它分開了,風險也就降低了,甚至是不會產生風險,即使風險最終還是出現了,也不會波及到創業者本人,這就是遵守規則(法律)、運用規則(法律)、隔離風險。
比如在現實情況中,很多公司的帳戶並沒有資金,公司的往來資金,都是通過創業者個人或其他個人的帳戶交易的。這也是風險的一種表現,因為混淆了經營主體與經營者個人,經營主體的錢不是經營者個人的錢。經營者個人想要支配或獲得經營主體的錢,就需要通過法定的程序管理、使用才行。自《公司法》將公司資本由註冊制改為認繳制後,有些人就不往公司帳戶裡注入資金。公司帳戶基本上就是擺設,資金的流入與流出都是個人帳戶。這已經是不遵守規則的表現,而且帶有巨大的風險。
雖然實行的是認繳制,但是股東還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將認繳的資金注入公司帳戶的。認繳,並不是不用繳。認繳的期限,在公司章程裡都有記載的。如果你沒有經手過公司註冊的流程,或者沒有仔細看,那就會忽略這一點。
除了資金,還有很多合同的籤訂、人員的聘用、公司的管理、智慧財產權的建設、資質的搭建、營銷策劃等事項,創業者或多或少都是根據自己的意願來處理的。處理的好,不會出問題,處理的不好,出問題的時候,就不容易解決。
經營主體是獨立的法律地位,除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外,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都是獨立的法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是以公司自己的財產對外承擔責任。
作為創業者,需要懂得一些法律知識,或者要具有法律意識,聘請專業的人去扶持自己。劉備當初打天下,除了桃園三結義,還知道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自己呢!創業夥伴就是創業者的義,但能否成的了大事,還是需要有人出謀劃策的。
在我國如此穩定的政體下,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作為創業者,一切就緒的時候,記得遵守規則、運用規則,就能將風險降到更低。如果沒有法律意識、風險意識,創業的路上,可能會需要付出更多。
希望所有創業的人,都能走向成功、改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