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讓孩子學習樂器,都是為了多一門技能或有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但學習樂器對於孩子的好處其實遠不止如此。它不僅可以修養性情,還能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心理發展和行為塑造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很多家長還不太知道學習樂器的好處和重要性,其實在有的國家,人們已經把學樂器看作是比學數學、語言還重要的事,他們認為孩子的樂器絕對不能落下,原因就是學習樂器可以讓孩子在學其他東西時更有優勢。
科學研究表明,樂器練習會刺激大腦功能和結構的發育,會維持神經元的數量。也就是說,練習樂器並不僅僅是手指的訓練,還有大腦的鍛鍊。
另外,十根手指的左右配合也會促進左右大腦的發展,進一步維持神經元的連接。神經元連接得越複雜,越能有效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和推理能力。
尤其是從幼兒時期就開始學習樂器的孩子,他們的大腦功能和結構都有非常強大的可塑造性與可延展性。入學後他們的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及想像能力也都會明顯優於不學樂器的孩子。
學習樂器除了對孩子的生理髮育有好處外,更直觀的獲益點是心理。學習樂器的孩子會有更好的自律性、合作力、責任感及承受力。
每天練習讓孩子更自律
自律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保障,而從小養成自律的好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樂器的學習就是幫助孩子形成良好自律性的過程。學習樂器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要想學成,只有每天堅持練習才行。隨著孩子有意識地訓練增多,自制力也會變得越好,直至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互相配合讓孩子懂合作
人在社會中難免需要與人協作,而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們天然缺少與人合作的機會,學習樂器正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以鋼琴為例,鋼琴演奏很多時候需要與弦樂合奏,也會經常給別人伴奏。所以,鋼琴演奏者需要把自己融入集體中,努力與他人合作。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不以自我為中心,學會照顧他人感受。
共同演出讓孩子知責任
孩子終日生活在家長的呵護下,不曾經歷風雨,也就很難在生活中鍛鍊出責任心。而孩子會在學習樂器的過程中,學習到如何承擔責任,也會更懂得主動負責。比如與別人合奏時,孩子就會意識到不能總是因為自己的懈怠而破壞整首樂曲的完成,他就會主動對自己要完成的部分負責,努力認真地去練習。久而久之,責任感就形成了。
經受挫折讓孩子敢承受
現在很多孩子因為無法承受課業負擔而逃避,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孩子缺乏承受能力。而學習樂器的過程可以讓孩子更有承受能力,孩子在練習樂器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失敗,彈一首曲子錯了一個音就算失敗,孩子從這些小的失敗中,學會了承受和坦然面對,以後在面對大的失敗時,也就更有勇氣,更能克服。
學習樂器的好處雖然很多,但如果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學樂器孩子的家長應該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家長不要過度逼迫,要講求方法。孩子學習的興趣永遠是最重要的,家長要讓孩子選擇他喜歡的樂器;其次,幫孩子制定一套學習計劃,但一定要注意練習的時間和難易程度的把握,不要超出孩子的承受範圍,否則會適得其反。
再次,家長要在孩子利用業餘時間練習時,能夠及時給予支持和肯定,保持住孩子對學習樂器的興趣和信心;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孩子演出或者比賽、考級等失敗時,家長要幫助孩子走出陰霾,並且告訴孩子一次的失敗並不可怕,失敗後的一蹶不振才最可怕。
最後,還想提醒各位家長,不同類型的樂器,孩子的初學年齡是不同的。鋼琴、手風琴等鍵盤類樂器和古箏、二胡等大部分弦樂,初學年齡是5歲;而小提琴應在6歲左右開始;管樂則比較特殊,如果在孩子換牙前開始學的話,換牙時會有一個很長的瓶頸期,牙齒會影響到管樂的學習,而選擇換牙後再學其實也不晚。
*文章內配圖均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如需了解更多母嬰、親子類知識,請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