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發展
2019.10.01
2019年,新中國迎來了70華誕。70年來,臨床醫學各學科是如何建立的?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成就了哪些載入史冊的經典?有哪些人值得我們銘記?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邀請了各學科帶頭人作為講述者,回顧其初創之路,裡程碑式成就,為學科成立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前輩,並展望未來10年學科發展。
翻開厚重的婦產科學篇章,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學科發展歷程,腦海中頓時浮想聯翩,林巧稚、絨癌、紅房子醫院、試管嬰兒、保生育……那些人、那些事爭先恐後地撲面而來,一窩蜂似的想要從胸中迸發而出,一剎間,竟不知從何下筆。
「過去我們婦科腫瘤的治療模式是以瘤為主,(只要)把腫瘤治好了,其他的都不管了;現在的治療目標是以人為本,腫瘤治好了,人的生活質量也要保證,這就給婦科腫瘤大夫提出了很多的任務和新的要求。」在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學系辦公室裡,聽到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現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學系主任沈鏗教授微笑著同時很認真地說出這番話時,一切似乎豁然開朗起來。「從『以病為主』到『以人為本』,這就是變化的核心,不管是婦產科還是婦科腫瘤,治療的時候都要想到人。」
沈鏗教授
一、初創之路:由點及面,星星之火傳遍全國
嚴格說來,我國婦產科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中醫已經開始出現內科、外科和婦(產)兒科的分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更記載名醫扁鵲曾於趙國邯鄲為「帶下醫」,以治療婦科疾病為主。不過,若論西醫婦產科在中國的萌芽,則主要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傳教士醫生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城市率先開始婦產科醫療工作,將西醫的理念帶入中國。1911年後,隨著婦女思想的自我解放,越來越多的年輕女子開始進入學堂,學習醫學知識,正是在那個時期,中國的婦產科學迎來了快速建立和發展的契機。
(一)人才隊伍組建
20世紀初期,以楊崇瑞、王淑貞、林巧稚、梁毅文等為代表的一批有志於投身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知識女青年,先後從協和醫學院等高等院校學成歸來,甚至遠赴海外的頂級醫學中心修習,她們懷揣著滿腔熱忱,分別紮根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在潛心專業研究和臨床工作的同時,也孜孜不倦地為我國婦產科學事業的發展壯大播撒火種,培養人才,為新中國成立後的學科建設夯實了基礎。
例如,上海西門婦孺醫院婦科主任兼上海女子醫學院教授的王淑貞,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醫療技術與教學方法,使婦產科得到了迅速發展。她認為,醫、教、研三方面的工作必須結合進行,醫學科研工作是教學醫院的重要任務之一,醫學科研既要為醫療服務,又要為教學服務。在培養研究生、進修醫生方面,她也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完全屬於高標準、嚴要求,絕不容許半點糊弄。
(二)框架體系搭建
以婦幼保健為例,1928年,楊崇瑞在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大會上報告「我國助產教育」,提及產科教育計劃,擬在各省創辦國立產科學校及附屬醫院以供實習。自1929年起,她陸續創辦了60所助產學校。1930年,擬定《助產士管理法》,設講習所培訓舊式接生員,呼籲新舊式助產士一律登記註冊。從此新式接生方法逐漸得到推廣,成為我國婦嬰保健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與進展。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審議通過《共同綱領》,明確提出「注意保護母親、嬰兒和兒童的健康」。10月底衛生部成立,內設婦幼衛生局,地方各級衛生部門內設婦幼衛生處(科),建立了自上而下完整的婦幼健康行政管理體系。1950年開始探索設立婦幼保健專業機構,逐步構築起保障婦女兒童健康的專業服務陣地,為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學會組織構建
1937年4月,中華醫學會第十二次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期間,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等12個專科宣布成立學會,隸屬於中華醫學會,馬士敦擔任第一屆婦產科學會會長。專科學會的成立,為全國婦產科醫生提供了學術交流的專門平臺,成為聯絡各地婦產科學精英的良好紐帶,標誌著我國婦產科學專業告別各自為政、開始齊心協力共謀發展的時代。
1952年,繼第二次全國衛生會議後,中華醫學會第十七次大會在北京召開,林巧稚當選為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主任委員。1965年,在林巧稚的主持推動下,召開了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婦產科學術會議。
二、成就經典:凝聚智慧,以患者需求為導向
近百年間,我國婦產科學事業發展瞬息萬變,特別是在物聯互通的信息化時代,各項創新成果層出不窮,治療更加精準(靶向藥物)、手術更加微創(腔鏡、機器人)、距離也不再成問題(VR)……這些都無一例外地在推動著整個行業快速前進。然而,若要從中選擇兩個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成果,那麼大劑量化療根治絨癌和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無疑是最當之無愧的經典代表。
(一)大劑量化療根治絨癌
曾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絨癌對於所有女性而言都是「死神」的代名詞,它的惡性程度高,轉移發生快,即使手術切除子宮也可能無濟於事,因此,並沒有十分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死亡發生率高達90%以上,一旦發生轉移,患者生存期可能只有半年。
從1949年開始,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宋鴻釗教授及其團隊展開了持續數年的研究探索,在先後嘗試了氮芥、氧化氮芥、中藥紫草根等多種藥物均以失敗告終後,一種名為6-巰基嘌呤(6-MP)、用於白血病治療的化療藥物讓情況出現了轉機。起初,他們按照白血病治療方案小劑量、長療程給藥,結果療程尚未結束患者便已離世,但屍體解剖發現該藥物對腫瘤細胞實際已起效,於是他們調整策略,將治療方案改為大劑量、短療程,終於在1958年第一例絨癌肺轉移患者經治癒後出院。
此後,他們再接再厲,不僅開拓了更多適用於絨癌的化療藥物,摸索出最適劑量、搭配組合與不同給藥途徑,極大地降低了死亡率,更重要的是,證明了單純藥物化療治療絨癌的可行性,讓保留子宮成為可能,使患病女性避免了生育功能的損失。
(二)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
20世紀60年代,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張麗珠教授在門診常常會遇到一些閉經的女學生,而在治療月經病等女性生殖內分泌疾病時,又會接觸到許多不孕不育的患者,於是,張麗珠教授將研究重點轉向了生殖內分泌與不孕不育領域,在國內率先開展性激素檢測技術,並建立了國內最早的生殖內分泌實驗室。
1984年,張麗珠教授及其團隊開始研究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術(IVF-ET,即試管嬰兒),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研究經費有限,設備條件也相對落後,她卻並未因此打起退堂鼓。那時候通用的取卵技術是腹腔鏡取卵,可大量病例調查研究發現中國的情況有其特殊性——北方地區患者的輸卵管阻塞有31.3%是由結核引起的,對這些患者使用腹腔鏡時很難看到卵泡。重重困難之下,她們只好採取「曲線救國」的策略,在開腹手術治療盆腔疾病的同時取卵,以手摸尋找卵泡位置。此後,這種方法才慢慢地被張麗珠教授發明的B超引導下一根針取卵所替代,而後者也在1989年因創傷小、可重複進行等優點被列為常規取卵法。
卵子取出來後需要立即進行體外受精,但是受精成功率並不高,同樣的條件和操作往往要重複多次。功夫不負有心人,1988年3月,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終於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標誌著我國輔助生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後,我國首例贈卵試管嬰兒、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首例代孕母親試管嬰兒等相繼誕生。張麗珠教授團隊在上千次的試煉之後,將臨床妊娠率從早期的6.4%提升至32%,活嬰率達到20%,標誌著中國從此在試管嬰兒技術上邁入國際領先行列,張麗珠教授本人也被譽為「神州試管嬰兒之母」。
三、致敬前輩:肩負「第一」,她們步履堅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漫長而艱苦的歲月中,在楊崇瑞、王淑貞、林巧稚、梁毅文等先輩的帶領下,一代又一代醫學專家致力於我國婦產科學事業建設,拓荒開疆,殫精竭慮,不僅構建了完整的婦產科學專業體系,形成了集醫教研於一體的婦產科學教育框架,而且不斷開拓創新,帶著累累碩果數次登頂國際婦產科學界的舞臺,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婦產科學界的整體實力。
(一)楊崇瑞(1891-1983年)
楊崇瑞
中國近代婦幼衛生事業創始人,中國助產教育的開拓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第一任婦幼衛生局局長。
1929年,她籌建了中國第一所現代化的助產學校——北京國立第一助產學校和附屬產院;1933年創辦南京中央助產學校,親任校長;她在全國陸續建立了60餘所助產學校,培養了大批婦幼衛生人才,填補了我國婦幼衛生事業的空白。
20世紀20~30年代,她幫助建立了初級衛生保健的基本原則,得到了國際認可。30年代初,她就預見到人口問題的嚴重性,提出「限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的主張,主編《節育訊》,創辦「節育指導所」,堪稱我國倡導計劃生育的先驅。
(二)王淑貞(1899-1991年)
王淑貞
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1926年,她在上海西門婦孺醫院(紅房子醫院)創建了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婦科,是該院有史以來第一位擔任科主任的中國人。1932年,就任上海女子醫學院院長,成為該院首任中國籍院長。1952年,上海西門婦孺醫院、上海紅十字醫院、中山醫院婦產科合併,改組為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她被任命為院長、教研室主任。
她擔任院長20餘年間,常常舉辦學術活動、專題報告及全國性培訓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婦嬰保健人才。在20世紀50~60年代,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堪稱我國婦產科學學術活動的中心。
她先後編寫了多部專著,1960年主編《婦產科學》是我國第一部高等醫學院校婦產科學經典教科書,1977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主編《婦產科理論與實踐》榮獲國慶30周年獻禮獎,1982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86年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婦產科分卷》;1987年主編《實用婦產科學》,獲1990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三)林巧稚(1901-1983年)
林巧雅
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她在國內最早開展孕期母體免疫預防新生兒破傷風工作。1938年,她對胎盤前置和胎盤早剝進行深入觀察,發現鴉片成癮是中國女性胎盤早剝的原因,胎兒高死亡率和早產與孕母營養不良關係密切。她親手接生五萬多個孩子,被稱為「萬嬰之母」。
1940年起擔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在國內首先對婦產科進行學科規劃,先後成立了生理產科、病理產科、婦科、婦科腫瘤、婦科病理、婦科內分泌、計劃生育等專業組,在諸多方面開展研究。20世紀40年代組建中和醫院婦產科,50年代籌建北京婦產醫院並任院長,為祖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婦產科事業接班人。
(四)梁毅文(1903-1991年)
梁毅文
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1932年,她採用自體輸血法挽救了宮外孕破裂致大出血患者的生命,是華南地區採用自體腹腔血液回輸的第一人。1949年赴美國紐約深造時著重研究脫落細胞學,是第一位進行脫落細胞研究的中國專家。
她一生從事婦產科專業臨床和研究長達67年,在兼任華南學院、廣州醫學院教授期間,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與北京協和醫院林巧稚並稱「南梁北林」。
四、展望未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幾代人的不懈奮鬥與堅守,終於換來振奮人心的輝煌成果。這些「肉眼可見」的數字增長,離不開國家醫藥衛生政策的大力扶持,更離不開廣大婦產科醫務人員、婦幼保健機構從業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以及時時不忘「以人為本」的照護原則。以婦科腫瘤領域為例,在多年的臨床歷練和實踐中,以沈鏗、馬丁、吳小華等為代表的一批中堅力量,切實踐行了「以人為本,以解決患者需求為先」的人文關懷理念。
《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前,婦幼健康服務能力缺如,孕產婦死亡率高達1500/10萬,嬰兒死亡率高達200‰,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新中國成立後,婦女兒童健康水平不斷提高,2018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下降到6.1‰,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0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新生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1991年的33.1‰、61.0‰,下降至2018年的3.9‰、8.4‰,城鄉、地區差距持續縮小。
此外,針對不同歷史時期婦女主要健康問題,集中力量開展普查普治,2009-2018年農村婦女「兩癌」(宮頸癌、乳腺癌)篩查項目覆蓋範圍由200個縣(市、區)擴大至1700多個,共計為8500萬婦女提供宮頸癌篩查,為2000萬婦女提供乳腺癌篩查。
國家癌症中心2018年發布的我國癌症患者生存情況顯示,隨著婦科腫瘤診治水平的不斷提高,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的5年相對生存率分別從2003-2005年的45.4%、55.1%和38.9%,提高到2012-2015年的59.8%、72.8%和39.1%。
(一)為宮頸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
從過去到現在,宮頸癌都是我國十分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廣泛性子宮切除和根治性放療,接受手術的女性都將失去生育功能。本世紀初,幾位國內頂尖專家不約而同地將保留生育功能納入到宮頸癌患者的手術預期目標中。
2002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小華教授採用經腹盆腔淋巴結切除和根治性宮頸切除術(RAT),2004年北京協和醫院沈鏗教授採用腹腔鏡聯合陰式廣泛性子宮頸切除術(RVT),分別為年輕宮頸癌患者開展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僅切除患病部分的宮頸,保留子宮從而保留生育功能,既為患者解除癌症痛苦,又讓她們的生育權利免遭剝奪。2014年,吳小華教授開設了國內第一個「宮頸癌保留生育功能診療」門診,依託多學科協作(MDT)綜合平臺,為初診患者提供手術諮詢和指徵評估,並為術後患者提供隨訪和備孕指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馬丁院士課題組開展了宮頸癌新輔助化療研究,結果發現,對年輕宮頸癌患者給予新輔助化療後,經宮頸錐切術後病理檢查顯示癌變消退、腹腔鏡淋巴結切除病檢陰性,在嚴密隨訪條件下,可不切除子宮和卵巢,保留其生育功能。
(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宮頸癌篩查策略
篩查是癌症防控策略中的重要環節,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宮頸癌,患者預後將會大為改觀。
2004年,沈鏗教授在全國發起了一項名為「子宮頸癌的預防及癌前病變規範化診斷與治療推廣」的項目,集宮頸癌普查、教育和規範化治療於一體,旨在對國內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婦女進行免費的子宮頸癌篩查。八年後,該項目在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120個示範基地和示範點,覆蓋人群近3億,篩查出宮頸病變患者89萬例,及時地診斷和治療將有助於這些患者避免宮頸癌的發生。
2013、2015年,馬丁院士研究團隊先後發現中國人群宮頸癌易感基因位點和HPV整合位點,從而建立了宮頸癌預警模型和早期防治新策略,對於篩查宮頸癌易感人群、風險預測和防控極具參考價值。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前輩們用熱血和汗水鑄就的豐功偉業,對所有婦產科後輩而言,既是基石——讓他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是鏡子——提醒他們時刻謹記「以人為本」;更是動力——鞭策他們勇往直前,再創佳績。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各行各業都站在了新的歷史關口,婦幼健康事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19年7月15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婦幼健康促進行動」的主要任務,要求「針對婚前、孕前、孕期、兒童等階段特點,積極引導家庭科學孕育和養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體系;加強兒童早期發展服務,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促進生殖健康,推進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檢查」,力爭「到2022年和2030年,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8/10萬及以下和12/10萬及以下」。
展望未來,我國婦幼健康事業依然任重道遠,但每一位婦產科人都信心滿懷,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感召下,在建設「健康中國」的偉大徵程中,他們正策馬加鞭,奮勇向前。
學科檔案:中國婦產科學大事記
1926年,上海西門婦孺醫院創建了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婦科。
1929年,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助產學校北京國立第一助產學校成立。
1937年,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正式宣告成立,馬士敦擔任第一任會長。
1953年,《中華婦產科雜誌》創刊,魏一齋出任第一、二屆總編輯。
1958年,第一例絨癌肺轉移患者經大劑量化療後治癒,從北京協和醫院出院。
1965年,中華醫學會第一屆婦產科學術會議召開。
1988年,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
1989年,北京協和醫院吳葆禎首先闡明了卵巢癌淋巴轉移的規律,推行卵巢癌腫瘤細胞減滅術,顯著提高治療效果。該研究獲得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2年,我國首例贈卵試管嬰兒誕生。
1995年,我國首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誕生。
1996年,我國首例代孕母親試管嬰兒誕生。
1998年,我國單精子卵漿內注射試管嬰兒誕生。
2006年,以郎景和為負責人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課題組,提出「內膜決定論」的發病學說以及「源頭治療」的新型治療策略,建立各型別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療規範,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者:中國醫學論壇報 黃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