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如何「尋找真我」,是心理學中自我實現的關鍵

2020-12-25 頭號劇委會

再看《心靈捕手》,內心依舊充滿震撼。1997年上映的《心靈捕手》絕對是當年電影市場的大贏家,狂攬2億2千5百萬美元,並且獲得第70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等9項提名。人們驚訝於電影帶給自己的感動,卻很少有人知道《心靈捕手》是馬特·達蒙操刀的原創劇本,而靈感來源於他在哈佛念書時的一次英文課作業。

電影主要講述了街頭混混威爾擁有著驚人的數學天賦和超強的記憶能力,在麻省理工當清潔工期間,他解出了深奧的數學難題,而一躍成為藍勃教授的座上賓,最終,在眾人的幫助下,威爾成功擺脫了內心的陰影,找到自我,迎來新生。

電影以叛逆的天才少年威爾為例,向觀眾展示了「尋找真我」的全過程。

「人鏡自我」——被困在別人眼中的自己

終其一生,每個人都在尋求和自我對話的途徑,每個人最想了解的都是自己,可是我們卻時常陷入莫名的混沌,那是因為我們總是控制不住從別人的評價裡來豐富自己的樣子。

心理學家庫裡提出了「人鏡自我」的理論,即我們看不見自己的面孔,常常藉助於鏡子,同樣的,我們不易評價自己的品質,依靠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和反映。

簡單來說,就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而所謂的「別人」無非就是我們身邊的人,通常有三類,一類是長期和自己生活在一起,陪伴自己成長的父母家人,一類是和自己志趣相投,同甘共苦的朋友,還有一類是給予自己建議的老師領導。

對於威爾而言,父母家人對應的是自己的養父母,朋友當然就是每天一起喝酒遊車河的查克,老師對應的則是發掘自己天賦的藍勃教授。

1、在養父母眼裡,威爾是個毫無用處的拖油瓶

威爾是一個孤兒,整個成長過程中被不同的養父母收養,其中有三次不堪受虐從養父母的家裡逃出來。注意,不是三次從同一個養父母家庭,而是從三個不同的家庭,威爾從小到大遭受到的傷害由此可見一斑。

關於威爾的養父母,電影裡講的很少,我們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他養父酗酒、家暴,而他們對於威爾是沒有愛的,在他們眼裡,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威爾不過是個毫無用處的拖油瓶。而他們之所以領養威爾,只不過是想要享受美國特定的兒童福利罷了。

受養父母的影響,威爾性格偏執暴戾,很難相信別人,並且習慣於以暴制暴,所以在球場見到幼時欺負過自己的人,他會第一時間帶著夥伴們去揍回來。威爾是法院的常客,多次因為盜竊、傷人、拒捕被起訴,這一次又因為毆打警察而鋃鐺入獄。

2、在好友查克眼裡,威爾擁有改變命運的能力

查克是威爾的好兄弟,他比藍勃教授更早發現威爾的天賦。他們時常約著一起去哈佛酒吧,捉弄那些沒有真才實學只會掉書袋的笨蛋。在他眼裡,威爾絕頂聰明,和他們一幫小夥伴不同,威爾擁有改變命運的能力。

所以,當威爾因為女友史凱蘭的離開而垂頭喪氣,打算一輩子待在這裡,當一輩子的臨時工,和查克做一輩子的鄰居,一起教孩子打棒球的時候,查克第一次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你知道我一天最棒的時刻是什麼?只有十秒,從停車到走到你家門口這段時間。因為每次我敲門都希望你不在家,不說『再見』或者『明天見』,什麼都沒有,你就是走了。」

查克知道威爾擁有與眾不同的天賦,憑藉這一點,威爾完全可以逃離貧民窟,逃離現在邋遢的生活,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掙很多錢,買大房子,過得舒適愜意。最後,威爾不辭而別,就像查克說的一樣,沒有留下一句話。查克在破舊的房門前站了很久,恍然大悟,帶著笑意走開了,他知道威爾走了,就像他一直期待的那樣。

3、在藍勃教授眼裡,威爾是個難得一見的天才

藍勃教授和威爾的第一次見面並不愉快。當時,威爾正在解他寫在黑板上的難題,而他卻只是把威爾當成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清潔工,他大聲呵斥讓威爾離開,不要弄髒黑板。可當他看到黑板上的答案,大吃一驚,他知道威爾就是他一直在找的人。

於是,藍勃教授將威爾從法院保釋了出來,並且給他安排心理輔導。如果說,威爾是千裡馬,那藍勃教授就是他的伯樂。藍勃教授把威爾放到一個最能夠發揮他才能的地方,兩人搭檔合作解決了一道又一道數學難題。

因為藍勃教授,威爾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享受著攻克數學難題帶給自己的愉悅。教授和老師們的讚美讓威爾收穫了越來越多的信心,也越來越能夠準確的認識自己。

核心因素——關鍵時刻的「重要他人」

每一個人都擁有多重屬性,而在不同階段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質,這往往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有關。

「重要他人」是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在米的的自我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即在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中,對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

「重要他人」又分為兩類,一類是互動性重要他人,即在社會交往過程當中對自己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另一類是偶像性重要他人,可以是具象的偉人、明星,也可以是抽象的卡通人物。

在整個電影裡,我們跟隨威爾的講述進入到他的生活,了解到威爾的「重要他人」有三個。

1、養父——暴力虐待,給威爾留下難以磨滅的精神創傷

在威爾幼年的成長過程當中,他的「重要他人」是殘暴的養父,在他和桑恩的交流過程中,我們窺探到了那一段黑暗的回憶。他的養父是個酒鬼,每一次喝完酒就會動手打他,醉酒的養父把扳手、柜子、皮帶放到桌上,讓威爾自己選一個。少年時的威爾時常被打得渾身是傷,可是更嚴重的傷在心上,被養父鞭打的記憶折磨著他,讓他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懷疑是不是自己活該,甚至懷疑自己不值得被愛。

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威爾和所有人都保持著一段若即若離的距離,他不敢靠近,不敢表露自己的內心,他害怕被傷害,被拋棄,於是他主動撤退,去傷害別人。所以在女友史凱蘭哭著對他說「我愛你」的時候,他會咬緊牙關,然後冷淡地回應一句「我不愛你。」

2、桑恩——幫助威爾治癒傷痛的精神導師

因為驚人的數學天賦被發現,威爾受到了藍勃教授非一般的禮遇,可是那時候的威爾渾身帶著尖銳的刺,他拒絕所有人的靠近,威爾嘲笑他們、激怒他們,就像他以前對待其他人一樣,他把他們從自己身邊趕走,就像之前自己遭遇的那樣,直到威爾遇見了桑恩。

桑恩是藍勃的大學同學,嚴格意義上來講,桑恩並不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他只是一名教授心理學的老師。藍勃找上門來求桑恩給威爾做心理諮詢,桑恩本來是拒絕的。可是,第一次見面,那個狂妄的威爾就肆無忌憚地攻擊他的婚姻、他的家庭,甚至他離世的妻子,桑恩覺得憤怒,卻又覺得可惜,在他眼裡,威爾就是一個撕扯著自己,努力想要尋求幫助的孩子於是,他答應了給威爾做心理諮詢。

桑恩是唯一一個看穿了威爾的脆弱,選擇留下來幫助他的人,其他的心理諮詢師在被威爾戲耍之後全部都走了。在桑恩的課堂上,他曾經說過,突破患者心理防線的關鍵在於信任。為了建立和威爾之間的信任,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整個過程是漫長且勞累的,但所幸結果是美好的。

威爾給桑恩講了很多,講他看的書,做的事,講他喜歡的女孩。在最後一次會談,威爾談起了自己內心最深的傷痛。桑恩看著威爾對他說:「這不是你的錯。」一連說了十次。

第一次說,威爾低下頭,幾乎是本能地回應「我知道。」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威爾仍然倔強地回應著「我知道」,當桑恩靠近他,再一次說出「這不是你的錯」,威爾試圖推開他,滿臉訝異,直到第十次聽到那句話,威爾抱著桑恩放聲大哭。

童年的傷痛被看見,才有了治癒的可能。因為桑恩,威爾學會了敞開心扉,學會了與自己和解,學會了放自己新生。

3、史凱蘭——闖入威爾生活的真摯愛人

如果說桑恩打開了威爾緊閉的心門,那麼史凱蘭就是走進威爾心裡的那個人。

史凱蘭13歲喪父,繼承了父親的大筆遺產,是哈佛的高材生,是威爾可望而不可即的中上階級,原本兩個人不會有任何的交集,可就是那麼偶然,就像命中注定一樣,兩個人相互吸引。

從成長經歷上看,兩個人都有過創傷,可是史凱蘭比威爾勇敢,幼年父親的離世讓她學會了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在酒吧初次見面,史凱蘭被威爾所吸引,她等了四十分鐘也沒有等來威爾的搭訕,於是在離開前主動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

史凱蘭的愛是平等尊重,不是居高臨下的憐憫。她和威爾一起去逛平價的小商品市場,和他的朋友在酒吧裡肆無忌憚聊著彼此的糗事和笑話,樂在其中。她從來不會擺著高高在上的姿態,她愛他,愛他的困窘,愛他的工作,愛他的朋友,愛他生命中最純粹的部分。

她對威爾的愛,誠摯而美好。史凱蘭邀請威爾和自己一起去加州,她把這個聰明絕頂的愛人放到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裡,甚至,面對威爾的敏感、不自信、憤怒,史凱蘭望著他的眼睛,流著淚對他說「我愛你。」

威爾的人生一直處於一種被拋棄的狀態,他被扔到一個又一個寄養家庭,人人避他如蛇蠍,沒有人計劃著有他的未來。史凱蘭的提議嚇壞了他,他擔心自己的愛人會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討厭自己,最終拋棄自己,就像一直以來威爾經歷的這樣。所以,在史凱蘭離開自己之前,威爾先拋下了她。

但經歷過,總會留下痕跡。史凱蘭的無私付出讓威爾第一次體驗到愛與被愛的感覺,這也給了威爾勇氣,幫助他告別優渥的工作只為去找心愛的姑娘。

威爾是不幸的,卻又是幸運的。他擁有悲慘的童年,卻也擁有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天賦,但威爾最大的幸運是在生命的關鍵節點,遇到了能夠幫助自己的「重要他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或者幾個「重要他人」,最初,那個人可能是陪伴我們長大的父母,之後可能是自己的愛人,或者是犯錯時剛好遇到的良師益友。

永遠不要停止「尋找真我」

影片的最後,威爾開著朋友送的車去往加州的路上,這一次,他決定為愛勇敢,去尋找自己心愛的姑娘。他在留給桑恩的紙條上寫道:「如果教授問起工作的事,請幫我說一聲抱歉,我要去找一個女孩。」這個簡短的紙條沒有一個字說愛,卻是整部電影裡最美的情話。

威爾去往加州,這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他或許還是會在和史凱蘭的相處過程中偶爾感到陌生膽怯,會在面對新生活的時候有那麼一瞬間的不知所措。但只要他能夠堅守住自己的初心,就會在時代的波濤詭譎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威爾的蛻變讓我想到了熱播劇《安家》裡的房似錦,房似錦出場時咄咄逼人,是一個只管銷售不理人情的冷麵閻王,之後,她慢慢變得溫柔善良,她會為宋爺爺和江奶奶抱不平,會可憐寧馨帶著孩子孤苦無依,會和徐文昌一起領著門店員工去努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後來,我們才發現冷酷只是房似錦的面具,真實的她是一個堅守原則、心懷善念的姑娘。她一直是那個她,只是身邊的人不同,環境不同,她呈現的樣子也就不一樣罷了。

回到電影本身,《心靈捕手》告訴我們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永遠不要停止『尋找真我』」。找到自己真實的樣子,才有自我實現的無限可能。

相關焦點

  • 《心靈捕手》是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
    《心靈捕手》是部關於心理學的電影,男主威爾是個高智商的小混混,平時打架鬥毆,在一所大學裡當清潔工。有一天一位數學教授出了一道很難的題給學生,並且寫在了教室樓道的黑板上,但是一個學生都沒解出來,威爾卻悄悄地寫下了答案。
  • 《心靈捕手》電影影評
    鄭智化在星星點燈中唱出這樣的歌詞時,不知道內心會有怎樣的敬畏?人,從來都是孤獨的行者,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殘酷,但事實是探尋一個人的內心,是比大海撈針還要難的事。當我們聲嘶力竭的吶喊「理解萬歲」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你自己又究竟了解自己多少?一次看到心靈捕手的時候.幾年前吧,不記得了。
  • 尋找自我與堅持真我
    大家好,今晚我們聊下:自我與真我我想說的自我,其實是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這不僅是與時光和歲月的糾纏博弈,還是窮盡一生的覺醒。以前我們在慢慢長大,也在逐漸失去自己。芸芸眾生想從凡夫俗子的彼此嫌棄中脫穎超然,還是得靠自我覺醒的意識和行為。哲人們經常說,「人生本來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尋找人生意義的過程是有意義的」,那這個有意義的過程就包含了尋找自我和自我覺醒的過程,並且自我覺醒的過程應該是尋找生命意義過程的原生驅動與始終主導。不明晰「我」,怎知「我要什麼」?又怎麼透徹「是否我要」?
  • 《心靈捕手》:跟隨內心的感受,通往幸福的大門
    人們都渴望得到夢想的人生,一些人通過努力實現自我價值,一些人隨性而活感受存在的意義。兩者都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一種才是打開幸福的鑰匙,或許自我嘗試才可以得到答案。西恩是威爾接觸的第六位心理學教授,威爾的童年生活帶給他很大的創傷,所以他有很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並且他的性格極具攻擊性,第一次見面就觸怒了西恩的底線,但作為一名資深心理學教授,他知道這個孩子需要幫助,西恩試圖融入威爾的世界,解開這個孩子的心結。
  • 《心靈捕手》擊碎人際隔閡壁壘,縱觀一名「數學天才」的自我救贖
    《心靈捕手》的故事原型來源於作者馬特·達蒙1992年在哈佛大學完成的一部50頁的短篇小說《年輕天才威爾亨汀的成長故事》。隨後,達蒙找到好友本·阿弗萊克一同創作了這部由任務推動情節發展的劇情電影《心靈捕手》,並一舉獲得多項電影大獎。
  • 心靈捕手:心理諮詢與普通聊天有什麼區別?
    天才少年熟知心理學理論,甚至能反過來分析諮詢師的心理,激怒諮詢師,卻處理不了自己的心理問題。你排斥心理諮詢嗎?如果遇到心理困惑,你會主動向諮詢師尋求幫助嗎?  今天我們來重溫一部心理學電影佳作《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 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看《心靈捕手》:我們怎麼轉化問題兒童
    坦白地說,從表現手法、情節設計以及藝術張力上,我認為《心靈捕手》都不算最出色,雖然它的評分並不低。很想依照職業的思維慣性,從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此片的現實意義,這是我一刷二刷後放不下的執念。
  • 《心靈捕手》| The power of love
    #挑戰三個月看一百部電影之第十八部 #心靈捕手 《心靈捕手》,一個內心破碎的問題少年被治癒的故事。
  • 與真我的失聯——太宰治《人間失格》文本心理學分析
    同時這篇小說也呈現了主人公葉藏與自己身體失聯、與真我失聯、與父親情感失聯、與人類失聯的這一細微而又悲痛的過程。本文採用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視角,通過對太宰治《人間失格》中部分文本做心理分析來探討這個過程。 與身體失聯【文本】我真的對「飢腸轆轆"的感覺一無所知。
  • 心靈捕手:心理學中的這些經典,你還記得嗎?(上)
    《心靈捕手》於1997年12月上映,作為一部出色的心理學題材電影,曾獲得1998年奧斯卡 最佳影片提名,這部電影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傑出的心理諮詢題材影片了。可能許多人不了解這部電影,但我真的十二分推薦它。
  • 《心靈捕手》:心靈伴侶,你值得擁有
    因為每個教師有如此多的不同點,才影響著同樣個性迥異的學生;因為允許每個教師可以擁有不同,才讓教師發現與眾不同的自己,成就一方天地。我為什麼比較喜歡聊教師這個群體,一是因為本人是名教師,二是因為教師和父母、管理人員等身份比較相似。上一篇文章中,我也提出了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面對學生的天賦與才能,是操縱還是讓他自己發掘?
  • 心理學的原則,在於助人自助,看《心靈捕手》的心路歷程
    《心靈捕手》是一部勵志劇情電影。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威爾雖然只是一個清潔工,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他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麻省教授藍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這是一部讓人看起來很舒服的影片,並沒有那些誇張的修飾,也沒有出色的特效,但是溫情的劇情,順水推舟的結局,跟人們營造了一種溫馨的觀影體驗。
  • 《心靈捕手》:成功的含義在於你為那個目標走了多遠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勵志電影——馬特·達蒙主演的《心靈捕手》。《心靈捕手》劇照1、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閃光點片中馬特·達蒙飾演的威爾本是一個年輕的清潔工
  • 豆瓣8.9《心靈捕手》|與自己和解,並不是原諒傷害自己的人
    《心靈捕手》劇照「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羅賓·威廉士也憑藉自己在電影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③、如果你曾遭受不公平對待,請記住那不是你的錯在《心靈捕手》中,威爾和治療師尚恩·馬奎爾的最後一次治療場景,應該是整部電影的高潮部分。
  • 心靈捕手:天才的平凡與不平凡
    這是著名的心理影片《心靈捕手》(又譯名《驕陽似我》)一開始的情節。看到這種情節,我腦子裡冒出一句話,世界是分裂的。MIT的光輝,竟被一個落魄的清潔工徹底蓋住了。 回到這部電影。可能都是和數學天才相關吧,剛才看電影的時候總是偶爾閃到另一部獲得過奧斯卡的影片------《美麗心靈》。
  • 做自己的心靈捕手,移開無意識裡的阻礙
    小馬過河吧Ponyford  第55篇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電影《心靈捕手》講述的是一個天才少年威爾在大學裡做清潔工
  •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
    心理諮詢師:如何區分本我、自我、超我與真我、假我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與中國哲學的真我、假我從古至今,對於「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處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來自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及價值觀念,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它遵循道德原則,並追求完美的境界。「超我」與「本我」相對立,並對「本我」產生抑制,同時也對「自我」發揮監控作用。
  • 豆瓣8.9分《心靈捕手》:一部可能治癒你一生的電影
    後來衍生到了電影當中,於是自然誕生了治癒系電影,《心靈捕手》正是這樣的一部典型治癒系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的天才清潔工的故事。威爾有著過人的聰明才智,但卻是個叛逆少年,整天只知道喝酒、抽菸、打架。一次偶然的機會,麻省理工教授郎博發現了威爾的天賦,開始嘗試『救贖』威爾,故事就此展開。
  • 「心靈捕手」任志洪:請把你說與我聽
    新華社武漢1月17日電題:「心靈捕手」任志洪:請把你說與我聽新華社記者李偉「回國是必須的。」面對記者的提問,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海歸」教授任志洪言語堅定。疫情期間,任志洪及其團隊組織全國3000多名心理諮詢師,為各類群體提供每天24小時網絡化心理援助。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專業性最強、日均服務人數最多的網絡心理援助。
  • 《心靈捕手》:跌跌撞撞,做最好的自己
    這是《做最好的自己》中一句話。成功的定義有很多種,在某個領域的出類拔萃,到自己作品的眾人追捧、成為行業中的數一數二的精英,甚至你有一份救濟世人水生火熱的善良,都不失為一種成功。那麼當叛逆天才與「事業低估」的心理專家各自灰暗的人生節點相碰撞,又會在沉澱經歷中過渡出怎樣動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