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如有合作意向敬請聯繫:neurosmart@163.com
「寶貝能不能順利上幼兒園?」
「給孩子選幼兒園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上幼兒園和別的孩子玩不到一塊怎麼辦?」
對星寶家庭來說,「上幼兒園」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甚至可以說是小齡星寶家庭的一項大考。
一方面擔心孩子還不會交流、不聽指令難以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另一方面又擔心老師照看不過來、幼兒園的教學方式無法幫助孩子進步。
星爸星媽們焦急的心情我們非常能理解,這次特別邀請到了有著9年學前教育經驗的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碩士、北京市學前教育協會融合教育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劉老師,和大家分享星寶入園的相關問題。
分享嘉賓:劉老師
■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碩士
■ 北京市學前教育協會融合教育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
■ 9年學前教育一線教學、管理及培訓經驗
我從事學前教育有將近10年的時間了,做融合教育差不多也有5年的時間,這中間積累了不少經驗,也有很多的反思和思考。
我接觸過非常多的星寶家庭,所以特別能理解各位家長焦慮的心情,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幫助大家在「入園問題」上找到一些方向,緩解焦慮。
今天重點分享很多家長問到的「孩子能不能正常入園、正常入學「、要怎麼選合適的幼兒園?
很多家長會比較擔心:我的孩子語言能力不夠好、我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互動、我的孩子還聽不太懂指令、我的孩子自理能力方面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那這樣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入園呢?
首先我想和各位家長明確的一點是,2歲半到3歲之間的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有差異性。
有些問題並不是因為「我的孩子是星寶,所以做不好」,而「所謂的正常孩子,就一定都能做到」。
從我的經驗來看,每個孩子的能力差異都非常明顯,所以我希望大家先轉變一下觀念:不是說我的孩子是星寶就一定做不好,只要通過我們的努力,它就一定可以比之前更好。
要相信我們的寶貝是可以有進步的、能夠做到的,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再來考慮入園的第二步:選擇園所的時候到底要看什麼?
孩子一天很多的時間,都是在幼兒園中度過的。這個幼兒園採用了什麼樣的教學方式、老師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和孩子進行互動、這個園所裡面的師生比是怎樣的……這些都影響著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天中所獲得的活動質量。
說白了,孩子的時間其實非常非常的寶貴,如何在這個時間內讓孩子能獲得更有效的支持,其實是我們在選擇園所的時候最應關注的焦點。
01.師生比有多重要?
先說一下我了解的情況,我之前去過很多的公立幼兒園培訓,而且是比較好的公立幼兒園。
如果是市級示範或者一級一類的話,實際上一個班的孩子是比較多的,而對於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他們採用的辦法是:如果人力上有條件,可能會多安排一個老師入班;如果沒條件的話,可能孩子在班裡就沒辦法獲得更多的支持。
所以一個班裡面孩子多,其實是比較分散老師的注意力的,那我們寶貝想要獲得更多的有效支持,其實是不太容易的。
不是說老師他不想幫助孩子,而是提供這部分單獨的輔助支持,對老師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困難,因為一般來說幼兒園都是兩教(教師)一保(保育員),可能在託班會有三教一保。
如果我們的孩子是語言表達稍微慢一點、但是能聽懂指令、也能夠參與活動的情況,那還好一些。如果孩子是有一些行為問題:比如我之前碰到過的有攻擊性的行為、或者在教室裡面喜歡爬高、或者去戶外遠足脫離我們固定範圍……諸如此類如果老師不看緊他就容易發生危險情況的孩子,家長就要著重考慮師生比的問題。
如果該園的師生比可以稍微好一些的話,就意味著可能老師能夠有更多精力照看我們星寶。
但對於其他行為問題不明顯的星寶來說,師生比可以作為一個參考項,而選園最重要的考慮因素應該是互動氛圍。
02.互動氛圍怎麼看?
① 看教室布置、教室環境
像星寶或者其他專注力沒那麼好的孩子——特別是託班的——不應該要求他一直在教室裡面坐著上很多的集體活動,這個其實不符合孩子本身的生長發育規律。
聽從老師的指令,對於一些星寶來說是有困難的,他可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操作某種材料,這個時候更多的是需要一個空間,然後需要有人在他旁邊根據他的興趣來跟他做比較強的互動、有效的互動、高質量的互動。
所以我們進教室的時候,第一個要看的是孩子自己活動的空間是否足夠大:比如一進教室,看到有很大一塊空間是空出來的,一看就知道是要擺小椅子的,孩子圍那麼一圈,或者一排一排坐好參加集體活動,那麼這樣的教室安排下留給孩子自己活動的空間是非常小的;
第二個可以看活動材料的擺放:活動材料的數量以及擺放、呈現的方式都非常重要。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會依賴一定的秩序感,特別是像星寶這樣存在一定刻板行為的孩子,他更能接受有些東西就是需要擺在這兒或者從這兒獲得,這種刻板行為,對孩子來說是能夠獲得安全感的。
那麼一個好的教室環境、教室布置是什麼樣的呢?
第一點就是教室內留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更大,比如說娃娃家、美術區、積木區,
第二點,在這個區域內的活動材料是豐富的。比如積木區裡不只有積木,而是可能會有一些動物的模型、小汽車、小樹等,這樣孩子搭積木時,軌道旁邊可以加有一些樹木、交通標誌等,這樣孩子能夠玩起來的。
第三點就是材料擺放的方式,老師們規劃好了整個活動空間,比如材料放在筐內,並且做好了標誌,讓孩子們都知道這個東西從哪兒拿,該怎麼放回去。
② 看一日流程安排
一日流程,就是孩子從他進入幼兒園到離開幼兒園這一天的時間裡面,他的時間是如何被規劃和組織的。
因為星寶除了需要獲得空間上的安全感,還需要獲得時間上的安全感,就是我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
比如說吃完早餐,我知道我要到那個圖書區去坐著等老師;或者是戶外活動回來,我知道我要進衛生間去洗手、喝水,然後回到桌子上等著開飯。
孩子會知道接下來是什麼活動、我們在哪兒集合、和誰在一起,所有這些都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礎。
我去了很多園所,發現實際上的一日流程並不一定真正按掛在牆上的流程表去實施,園所或者老師有時會變動流程安排,但是孩子們是不知道的。
並且這些流程表大多是以便於成年人的閱讀方式製作的,而不是以孩子能夠閱讀以及理解的方式來呈現的。
這些做法很容易破壞星寶的安全感和秩序感,超出預期、超出理解的事容易另他抓狂,連帶著出現失控行為。
這其實也是解決分離焦慮核心的點,一所適合星寶的幼兒園會給他講一個一個活動是什麼,去幫助剛剛入園的孩子了解時間流程。特別是託班的小朋友,他需要對時間有充分掌控的。
我們幾乎不跟孩子說「五點半媽媽就來接你了」,一般說的都是「吃完晚飯後」,所以小朋友就會到時間流程表(我們用的是圖片的形式,小朋友自己可以看懂)那裡去數、去看、記這個流程,或者問老師:「還有幾個活動是到吃晚飯呀?」,這樣孩子心裡是有預期的,每一個活動都做什麼也是相對固定的,那麼對孩子來說就很有安全感。
另外從時間流程表中還可以看到園所是不是安排了較多的時間讓孩子多去做一些遊戲,特別是對於剛入園的星寶,有自己的活動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段時間是他能夠和同伴互動、以及和老師高質量互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間要保證每天都有,這個非常的重要。
③互動
我知道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過一些機構,做專門的訓練或是治療。
從我們家長的角度來看,實際上不論是做什麼樣的訓練——特別是有些機構的訓練會稍顯機械——都是看似十分枯燥的,那麼到底是什麼,讓每天重複這樣的訓練對孩子來說不那麼難熬呢?最後我們發現,這個秘訣其實就是關係,孩子和治療師的關係。
實際上,孩子和自己的老師每一天相處的時間是非常多的,那麼想讓孩子願意去幼兒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和老師的信任關係,這點是最容易看到也最有效的,但也是最難建立的。
所以就星寶而言,要儘可能選擇支持型的互動氛圍,而非高控型。
所謂高控型就是園所的管理比較嚴格:孩子必須排隊走、舉手必須是一隻手託著另一隻手、坐的時候必須手靠後面腳併攏……綜合來說就是在大部分時間孩子必須參與固定的活動,並且只能以一種規定的方式參與。
而支持型的園所會把一部分權利讓渡給孩子,特別是在一些教學活動中,以及和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裡。
在支持型的互動氛圍裡,第一,老師能夠和孩子建立比較好的信任關係,因為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看到的、是被尊重的,老師不是強迫他的;
然後第二點,經過一段時候互動後能夠感受到,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
這裡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我們園所有一個小朋友——我暫時稱他為A寶——是4歲入園的,第一天我就發現情況不太樂觀:
他拿起來筆不是在紙上畫,而是在身上畫;然後拿起膠棒會往嘴裡面放;而且他的語言非常遲緩,只能用詞來表達。
因為我們是做融合教育的,不會按照完全統一的目標要求所有的孩子,而是以一個活動目標為核心,去看每個孩子在這個目標下的發展,在這個水平之基礎之上我們提供支持。
所以當時第一步就嘗試【建立關係】,恰巧當時我們的師生比是非常好的,我專門安排了其中一位助教老師來跟A寶,有點兒像影子老師。
他在教室裡面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和A寶建立關係,每一個流程都帶著他做,一步一步的給他進行示範,有的時候A寶聽不明白就把著他的手教他做。
到吃飯的時候,老師可能不會說「你趕快吃」,而是問:「今天我們吃什麼?」,比如說有雞翅、西蘭花,那老師就會進一步問:「你是想先吃雞翅還是先吃西蘭花呢?」
除了助教老師,其他授課老師也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像我們教授英語的外教老師,他的孩子是阿斯伯格,所以他對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非常敏感、非常細心,他有一定的經驗,能夠給星寶提供更好的支持。
後來我也有建議過家長去做進一步的評估,得到是【疑似】的診斷。但從我和A寶接觸大概半年後,我覺得他不是或者說症狀已經有了很大的好轉。
今年他就要上學了,現在已經能自然拼讀像life這類CVC組合的單詞,能夠回答英文的句子,能夠讀拼音,能夠寫字,能夠做基本的20以內的進退位加減法……其實已經滿足了一年級的基本入學要求。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是現在考慮入園的問題還是今後考慮入學的問題時,很多家長都很容易陷入焦慮:我的孩子這個不會、那個也不會,怎麼辦?
作為家長要克制焦慮,因為這種焦慮情緒很容易過渡到孩子身上,孩子可能表達不了,但會在很多行為上表現出來這種焦慮對他的影響。
可能我說「不要焦慮」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但即使焦慮也始終要抱有一個希望:如果我把孩子放到一個對的環境中,孩子和老師們有非常好的關係,他能夠感受到「老師是信任我的」,這種關係能讓孩子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因為星寶也是需要信心的。
劉老師的分享不僅教會我們考慮入園問題時的一些實用技巧,更幫助我們緩解了入園的焦慮情緒,好的環境是優勢,而信心則是發揮優勢的基礎。
有的家長可能會擔心,我們幼兒園沒有像劉老師的園所這麼好的支持,實現不了這麼多幫助怎麼辦?
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確實能夠在一個階段內提高孩子各項能力發展的下限,但它決定不了上限。
因此即使孩子現在能力還落後很多、能夠獲得的支持也有限,但只要我們堅持進行科學的幹預,並且將人人都能做到且做好的【家庭幹預】發揮出最大作用,相信孩子的未來一定可以超出我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