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再遠,終究還是要回家。家鄉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牽絆,中國人自古就想要的「落葉歸根」,就是源於這種牽絆。
特別是對於古代的遊子來說,那時候車馬不便,往往一次離別可能就得一年半載才能相見,於是這種離愁別緒在他們的筆下,就更為明顯了。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而在古代的這一天,有全家團聚的習俗。而我們的詩人白居易,此時卻只能寄居在邯鄲的一個驛站當中,其中離情,實在不忍卒讀。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首詩通過冬至夜作者在邯鄲驛站的所思所想,表達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和家鄉的懷念,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遊子漂泊在外的心酸之情。
中國古代的冬至這一天,往往象徵著全家團圓。等到夜晚,家人們都會圍坐一桌,歡度佳節。
但是我們的詩人白居易啊,在這個原本團圓的日子裡,卻遠在邯鄲,無法歸家。於是原本家人團聚的日子,他卻只能在邯鄲驛站,獨自一人過此佳節。
這一句,詩人通過幻想中的家人團聚,而逐漸落到現實:他遠在他鄉,只能獨自抱膝坐於燈前,其中落寞,可想而知。而那種孤獨寂寞的情感和思念家鄉的情緒,都在這一兩句中,盡數可知。
後面兩句,詩人並沒有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家鄉和親人,反而是在邯鄲驛站中開始想像家鄉那邊,家人們在冬至夜深時分,圍坐燈前,談論自己這個遠行之人的畫面,通過這一個畫面,就把詩人那些思念的情感,通通都表現出來了。
這種樸素而真實的情感,是最不能欺騙人的,也是最真摯的。冬至原本就是團圓的節日,可「我」卻因為遠行而不能在家人身邊團圓,那麼這個團圓節,家人定然也是過得不開心的。
此時此刻,說不定他們都在擔憂「我」這一路的境遇,害怕我出事,又或者期盼我能夠在今夜趕回家中,享受團圓。
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詩人抱膝坐在燈下,他的心情也是低落而孤獨的。就在這一刻,他似乎和遠方的家人共情了,於是那種思念,更加深切。
縱觀全詩,大家會發現,其實白居易的這首《邯鄲冬至夜思家》,並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也沒有高深的寫作手法,只不過,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都是最樸素而真實的情感,雖然全詩沒有一個字在寫思念,但詩中那些對於家鄉的懷念、親人的思念都表現得十分真摯。
於是我們又想到了古代交通不便的事實,遊子們每一次的外出,是否都是帶著極大的眷戀和不舍,離開家鄉,建功立業?當他們漂泊在外的時候,又是否會後悔外出打拼呢?
這首詩其實也讓小矣想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打工者,當他們為了生活背井離鄉,選擇在外漂泊的時候,他們的心裡是怎麼想的?是否會有那麼一刻,為自己而感到心酸?
生活不易,致敬每一位努力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