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賣旅遊商品的店裡,準少不了花花綠綠的「北京果脯」。可您知道,這項「北京特產」打什麼時候有的、怎麼生產的、哪家手藝最強嗎?
今天(11月6日)上午,國內首家果脯博物館——北京果脯博物館在位於懷柔區的北京紅螺食品有限公司廠區內落成開放。博物館由上世紀80年代的老廠房改擴建而成,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層是展廳,二層是展賣體驗區,參觀免費。在這裡既可以了解北京市級非遺北京果脯的傳統製作技藝,還能親手體驗果脯製作、品嘗自己做的果脯。
展覽分果脯溯源、北京果脯發展史、北京果脯傳統製作技藝、果脯工藝與器具沿革以及果脯文化、紅螺食品企業歷史沿革等五部分。有文字介紹、圖片、雕塑、實物、檔案資料、場景還原等。
果脯製作與食用在中國有幾千年歷史,有史料記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人們為解決鮮果不耐保存的問題,將其浸入蜂蜜中,起到防腐、保鮮、增甜的功效。在明清兩代,經過宮廷御膳的改良與提升,北京果脯製作技藝被固定、傳承下來。
1909年,聚順和棧南貨老店在前門煤市街144號開業;1915年,聚順和生產的北京果脯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優勝獎章,北京果脯名揚天下。新中國成立後公私合營,聚順和等商號合併成北京果脯廠,後改為北京紅螺食品有限公司。到今天,北京果脯製作技藝已經傳承了110年。
展廳裡,有兩間灰磚牆、紅門窗、民國風的門面房,門頭上磚雕著「聚順和棧 南貨老店」,門前還掛了一面黃底紅邊的旗子,寫著「聚順和記 乾果老店」。這就是聚順和老店當年的模樣。老建築如今仍在原處,博物館仿製了門臉進行展示。屋裡,一溜青花瓷大盆裡盛著冒尖的果脯,一如當年。博物館還找到了聚順和珍貴的文字檔案進行展示。
選料、原料初加工、清洗護色、發酵、製作飴糖、糖制、晾曬、整形包裝……北京果脯是怎麼生產的?展覽對北京果脯傳統製作工藝八大步驟進行了情景再現。牆上是文字說明,牆下是人物雕像和各種實物工具,讓人身臨其境。尤其發酵所用的大銅盆,是當年曾經使用過的實物。
展廳裡還展示了歷代盛放果脯的食盒,有景泰藍的、木質漆器的、瓷器的,還有花花綠綠的果脯包裝紙。展廳裡還原了一處老北京人家食用果脯的場景:屋內炕上擺著小方桌,地上是石桌椅,桌上的果盤裡盛著果脯。
博物館二樓是展賣區和互動製作體驗區,能容納100人同時進行體驗。除果脯外,還可以體驗糖葫蘆、驢打滾、月餅的製作,按照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標準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