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新動態,公布了世界非遺大會最新消息,其中就有「韓國燃燈會」申請成功,已被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之前國內播出的《如意芳霏》這部電視劇就被韓國網友譴責過,他們表示劇組的「河燈」是抄襲了他們的韓國文化,也就是他們是「燃燈」。
其實韓國的燃燈跟中國的河燈基本上是一樣,都是將燈籠放在河流上漂流,有的會在燈紙上寫上文字表達願望或祈禱之意。
說起河燈起源,那是源自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當時的人們對大自然等一切的認知比較有限,所以,也有了一些大自然之物的崇拜。比如——火。當時的人們以為火是萬物之源,它的出現是吉祥之兆,也是戰勝寒冷的神靈,所以就有了在河邊上放河燈的行為。
到了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那時候的河燈也成為了一種助興娛樂的消遣方式,同樣也是一種習俗的體現。周公輔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設宴慶祝,「流水泛酒」、「羽殤隨波流」,放酒杯在盞上點燈助興娛樂。
在春秋時期,由於戰爭不斷,造成戰士傷亡的情況屢屢出現。為了安撫逝去的亡靈,當時的老百姓將對水葬的戰士,以河燈的葬禮儀式進行哀悼。《詩經》裡記載了秦淮兩水秉燭招魂續魄的民俗,對陣亡的將士水葬,船筏置鮮花燃燈,已經成為他們的慣例習俗了。
如今,放河燈的行為已經慢慢減少,出現的次數也在逐步減少。當然,放河燈在中國人這邊依舊是以悼念逝去的親人為主,對活著的人的祝福。這種活動通常是在每月初一、十五、或逝者的忌日進行。當然,佛教跟道教等宗教活動會在七月十五中元節進行這種活動。
韓國的燃燈會是遍及他們全國的習俗,每到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臨近之日起,大街小巷都會掛上各色燈籠等慶祝遊行,當然也不乏有在河邊上放燈籠的行為。
韓國在2018年就搶先申請他們的燃燈入遺,時隔2年,他們終於等到了申遺成功的結果了。其實,在申遺結果未出爐時,韓國網友已經對我國的影視劇中出現的「河燈」道具進行譴責並預警,聲稱在搶他們的文化。
現在他們申遺成功,我們國內拍攝影視劇時,可能很難出現河燈的道具了。也許有人會吐槽為何國內的申遺舉動這麼不負責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我國的文化資產太多了,需要申遺的也太多了。而聯合國對於申遺的國家,越是申遺項目多的,越要排到後面。而我國的申遺恰恰在這一點上吃了虧,因為需要申遺的東西太多了,導致排期越來越靠後。
本文為「笑貓說說」原創文章,已做版權處理,未經允許,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韓國佛教燃燈會申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