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守地鐵站、步行街和便利店,觀察市民公共區域垃圾分類情況...

2020-12-18 瀟湘晨報

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市民遊客將垃圾分類扔進桶內

地鐵人民廣場站乘客正確分類垃圾 本版圖片/晨報記者 張佳琪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相比在小區裡實行垃圾分類的自覺,人們在地鐵站、馬路上、商場裡、便利店等公共區域的分類情況做得如何呢?

7月6日,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在人民廣場地鐵站、南京路步行街和漢口路一家便利店的垃圾桶旁蹲守了一整天,記錄下幾百位市民投放垃圾的真實情況,發現約9成市民能夠正確投放垃圾,「垃圾分類」的理念早已鐫刻在人們心中,並內化為一種行動自覺。

地點:人民廣場地鐵站

大部分乘客先低頭「看分類」

7月6日,星期一,早晨8點的人民廣場地鐵站,人流如織。一位戴眼鏡的年輕男子下了地鐵,手裡的飲料還剩下一點,他一邊擰著瓶蓋,一邊穿過擁擠的人群,走到垃圾桶旁時停了下來,將最後一口飲料喝完,低頭看了一眼垃圾桶上的字,將空瓶子扔進了可回收垃圾桶。

在1號線的大廳裡,一共放有2組垃圾桶,分布在站內兩端,相距約100米,每組分別標有「可回收物」和「幹垃圾」。

與這位年輕男子一樣,大多數乘客扔垃圾前,都會先確認垃圾桶類別,再「對號入桶」,僅有極少數乘客會忽略分類。

在記者觀察期間,一位拾荒老人提著環保袋來到垃圾桶附近,從可回收垃圾桶裡撿走了2個空飲料瓶,接著又在幹垃圾桶裡翻找了一下,發現沒什麼收穫後,隨即向另一組垃圾桶走去。「如今找瓶子容易多了。」老人告訴記者,自從實行垃圾分類以後,他只需將注意力放在可回收垃圾桶裡就可以了。

地鐵站保潔員:

乘客正確分類趨勢一直在變好

軌交1號線站內的保潔員吳阿姨,每隔20分鐘就要推著一輛小車在站裡來回走上一趟。夾鉗、拖把、抹布、水桶……全套清潔工具整齊地放在小推車上。

「夏天的飲料瓶特別多。」吳阿姨說,每天的早晚高峰,以及晚上8至9點的時間段,垃圾量最大,周末兩天相對少一些,每到高峰期,吳阿姨都會提高巡視的頻率,因為垃圾桶裡很容易出現一種站內垃圾桶沒有的分類——溼垃圾。

每當巡視到垃圾桶旁邊時,吳阿姨都要探出身、低下頭,用夾鉗分別在兩個垃圾桶裡來回翻動,如果看到沒吃完的早點、零食、飲料,吳阿姨會挑出來,放進自己的小桶裡,稍後再將這些溼垃圾暫時存放在工作間,最後統一處理。

「桶裡的垃圾存量不能過半。」吳阿姨邊說邊從可回收垃圾桶裡撿出一個瓶子,裡面還有沒喝完的飲料,吳阿姨麻利地擰開瓶蓋,將飲料倒進自己的小桶,隨後把空瓶子放進可回收桶。

吳阿姨說,有人為了趕時間,偶爾也會直接將垃圾遞給她。對此,吳阿姨也毫不介意,她告訴記者,自己在地鐵站保潔的這半年時間,乘客們正確分類垃圾的趨勢一直在變好。

地點:南京路步行街

周末分類情況沒有工作日好

7月6日上午10點,從人民廣場地鐵站出來到南京路步行街,從步行街起點處向前走200米,這一段路上設有3組垃圾桶,同樣由幹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組成。

一名男子剛從地鐵站出來,迫不及待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包香菸,抽出一根,開始「吞雲吐霧」。隨後,他晃了晃煙盒,走到垃圾桶旁,輕輕一甩,將空煙盒投向出站後的第一個垃圾桶,煙盒撞到可回收垃圾桶的邊緣,掉在了地上,可男子沒有多看一眼,吸了一口香菸後,徑直離去。

當天風雨交加,一些扔垃圾的市民偶爾會「失了手」,有個別人選擇置之不理,但更多的人選擇負責到底。

一位阿姨拿著一個藍色的口罩,走近垃圾桶後,將口罩放在了幹垃圾桶上方,可就在放手的一瞬間,口罩被風吹走了,掉在了2米開外的地上,阿姨還沒直起腰,就趕緊追了上去,撿起口罩後,再一次扔進垃圾桶。

「街上這麼幹淨,丟一個口罩多難看啊。」阿姨說完,和同伴相視一笑。

步行街環衛工人:

垃圾量很大,大多數人都很配合

「你們抽完煙,記得(把菸頭)扔到幹垃圾桶啊。」王師傅右手拿著一把半米長的夾鉗,左手提著一個環保小桶,將地上一枚乾癟的菸蒂撿起後,對路邊正在吸菸的兩位女士說道。

頭髮已經花白的王師傅,是南京路步行街上一名環衛工人,工作就是保證步行街起點這200米範圍內乾淨整潔,由於這裡靠近地鐵站出口,且周邊全是百貨商場,街上的3個垃圾桶每天的「量」都很大。

王師傅指著垃圾桶說,這200米的路,他每天走的趟數根本數不清,平時周一至周五的垃圾量還可以,但是到了周末,因為遊客比較多,分類情況沒有工作日做得好。

王師傅說,垃圾桶裡最常見的就是飲料瓶、奶茶杯和菸頭。有時候,他看到有人試圖往可回收垃圾桶裡扔沒喝完的飲料,就會上前制止,告訴對方喝完再扔,否則剩下的飲料屬於溼垃圾,違反了分類規則。

令他欣慰的是,大多數人都非常配合他的工作。

地點:漢中路便利店

「分類垃圾就像吃飯要洗手」

7月6日下午1點30分,漢中路上一家便利店裡,陸續會有上班族前來購買午餐。一份便當、一瓶飲料,是大多數人的標配。

侯女士在附近的寫字樓上班,平時的午餐幾乎都是到便利店來解決。當天中午,她選了一份回鍋肉蓋澆飯以及一瓶酸奶,讓店員把午飯拿去加熱後,侯女士找了一個角落的位置坐下來,從手機裡找出下載好的電視劇,一邊吃,一邊看。

過了15分鐘,侯女士用餐完畢,將剩餘的食物倒進溼垃圾桶,飯盒扔進幹垃圾桶。

侯女士說,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養成了,如今做這些分類垃圾的事情,就像吃飯要洗手一樣正常。

便利店店員:

學生和白領的分類意識都很強

「學生和白領的垃圾分類意識都很強,學生更好一點。」小周是這家便利店的店長,每天中午和下午,是店裡最忙的時候,因為這兩個時間段都伴隨著白領下班以及學生放學。

小周說,中午的時候白領會多一點,他們大多單獨行動,在店裡吃完飯後,很快就離開。而學生集中在下午四五點出現,他們三三兩兩結伴,要麼是買關東煮、油炸類食品,要麼就是買一些包裝袋零食。

「學生們吃完東西後,還會相互監督,什麼垃圾應該扔在什麼垃圾桶裡,分類正確率都很高。」小周直言,現在她已經很少擔心顧客的垃圾分類是否正確,因為經常光顧的學生、白領都是熟面孔,多分幾次後,大家都已將垃圾分類「熟記於心」。

「偶爾會有遊客諮詢溼紙巾、玉米棒該往哪扔,我們都會解釋清楚:溼巾紙是幹垃圾,玉米棒是溼垃圾。」小周說,去年剛實行垃圾分類那段時間,每個人都把乾濕垃圾掛在嘴邊,如今早已變成了習慣,大家不太會刻意說分類了,但是都會好好做。

【來源:解放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新問題:馬路上垃圾桶撤了一半,大家會因此亂扔垃圾嗎?
    記者沿著步行街,從西藏中路走到河南中路,一路46個垃圾桶邊,總共也就發現了5個暴露垃圾:一團紙巾、一個冷飲袋、三個菸頭。記者在一處垃圾桶前蹲守了15分鐘,扔垃圾的路人不下四五十個,所有人都走近了垃圾桶才扔,只有極個別人沒有「瞄準」投放口,垃圾碰到了垃圾桶壁,彈到了地上。
  • 一杯奶茶引發的垃圾分類 蘭州推出「奶茶杯貼標識」 垃圾分類宣傳...
    12月29日,市民唐女士在蘭州市城關區張掖路步行街一家甜品店購買奶茶時,被杯壁上的貼心標籤吸引。粉色、紫色的卡通標籤充滿了少女心,這是蘭州市城關區城市管理局在前期垃圾分類活動宣傳的基礎上,創新宣傳方式。自12月28日起,以張掖路步行街作為「首次首街首家推動垃圾分類宣傳」為試點,推出「奶茶杯貼標識」,以更貼近生活、更容易讓市民接受的宣傳形式促使廣大居民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
  • 不少市民丟垃圾仍是「就近」原則
    來福士廣場地下一層美食區的垃圾桶也存在垃圾混放情況。前些天,記者深入小區和沿街商鋪採訪垃圾分類,整體情況令人滿意,居民對家門口的垃圾分類做得比較到位。昨天,記者再次兵分四路,調查了寧波多個商場和寫字樓的垃圾分類情況。相比之下,商場和寫字樓的垃圾分類氛圍不濃。□記者顧嘉懿吳丹娜樊瑩薛曹盛文/攝寫字樓●地點:會展中心大廈這裡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各種垃圾混在一個桶裡記者在百丈路上的會展中心大廈,詢問租戶有關垃圾分類的事,大多數人都是一臉茫然。
  • 記牢「綠藍紅黑」 垃圾輕鬆分類(圖)
    本報記者 谷嶽 攝  本報訊(記者 曲晴)為規範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按照國家標準《生活垃圾分類標誌》和《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相關標準要求,市城市管理委日前制定並印發《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確定了我市生活垃圾「四分類」具體投放要求、投放容器設置規範、垃圾分類收運及處理要求,將於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指導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區域及居民正確分類投放,提升全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和投放準確率
  • 請別忽視路邊的垃圾分類 有人夜間往樹坑便道扔垃圾
    原標題:有人夜間往樹坑便道扔垃圾   隨著《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持續推行,市民的垃圾分類習慣也在逐步養成。不過,一些市民近日反映,小區裡的垃圾分類成效顯著,可每到晚上,就有人往小區外的便道旁、樹坑裡成袋扔垃圾,袋子破損後散發的異味、滲漏的油汙,嚴重影響到市容市貌。記者立即根據線索赴現場調查。
  • 記牢「綠藍紅黑」 垃圾輕鬆分類
    為規範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按照國家標準《生活垃圾分類標誌》和《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相關標準要求,市城市管理委日前制定並印發《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目錄》,確定了我市生活垃圾「四分類」具體投放要求、投放容器設置規範、垃圾分類收運及處理要求,將於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指導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區域及居民正確分類投放,提升全民垃圾分類知曉率和投放準確率。
  • 全民創城|南寧不少人已習慣分類投放垃圾,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8月1日,南寧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的第一天,記者兵分三路,到部分居民小區、餐廳等重點區域進行走訪了解垃圾分類實施情況。 小區居民:垃圾分類慢慢養成習慣「雖然垃圾分類有點麻煩,但是我們也正在慢慢適應過程中。」
  • 垃圾分類不合格!全家便利、漢庭酒店等13家企業被曝光
    6月2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上海徐匯區獲悉,徐匯城管針對生活垃圾執法檢查情況,日前公開曝光6月5日至12日執法檢查期間發現的13家垃圾分類不合格企業名單,其都存在未按規定設置生活垃圾收集容器、設施,未履行生活垃圾分類責任人管理義務的情況。
  • 臺江推進公共場所垃圾分類 509家公共機構已建分類臺帳
    福州晚報記者 趙錚豔/文 葉誠/攝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2.0版垃圾分類福州模式」決策部署,臺江區全力推動垃圾分類向公共場所延伸,開展農貿市場、大型綜合體、寫字樓、醫療單位、學校等不同系統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日前,記者跟隨臺江區城管局、臺江區環衛處有關負責人,前往轄區公共場所查看垃圾分類情況。
  • 首家「羅森&Hello Kitty便利店」亮相上海
    首家「羅森&Hello Kitty便利店」亮相上海來源:聯商網2019-05-30 11:05聯商網消息:5月30日(今日),首家「羅森&Hello Kitty便利店」亮相申城,將於南京東路地鐵站開業,門店落戶於商業設施
  • 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 全市今年創建84個垃圾分類示範區
    新京報快訊(記者何強)隨著生活便捷性提高,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成為困擾居民的一大難題。今日(9月10日)記者從市政協召開的垃圾分類處理重點提案檢查督辦座談會上獲悉,2018年,全市要創建84個垃圾分類示範區,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
  • 北京:便利店超市垃圾分類指引發布 堂食區域應設置廚餘垃圾桶
    北京市實施新版垃圾分類實施後,近日北京市商務局發布《北京市便利店(超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引》,其中規定設有即食品堂食區的賣場區域,應設置廚餘垃圾桶。指引明確,設有即食品堂食區的賣場區域,應在可視範圍或在視頻監控範圍內至少設置「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容器各一個;不設置即食品堂食區的賣場區域,應在可視範圍或在視頻監控範圍內至少設置一個「其他垃圾」容器。即食品加工間和售賣間,應至少設置「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容器各一個。收銀區(含辦公區域)應至少設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容器各一個。
  • 生活垃圾分類實施1年 多數人扔垃圾還是不分類 你呢
    中新網 吳濤 攝不同小區實施措施和情況差異大記者走訪發現,以北京為例,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差異比較大,甚至相鄰的兩個居民生活區,實施情況可能就完全不一樣。垃圾桶都是「清一色」,並沒有標註分類,垃圾回收車回收時對這些垃圾也是「一鍋燴」。有的小區垃圾桶都是「清一色」,並沒有進行分類。分類垃圾桶常見,分類依然難如上所述,居民生活區域一般都會有廚餘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那街道等公共區域如何做的呢?
  • 石家莊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啟動 市民可以預約前去參觀
    為讓市民進一步了解石家莊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工作情況,7月27日,結合疫情防控需要,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通過雲直播方式,舉辦了第27期「走進城管」系列體驗問計活動——「打造宣教陣地 助力垃圾分類」。市民可以通過石家莊城管微信公眾號觀看回看視頻,並在線留言,為推進石家莊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出謀劃策。
  • ...第一街東拓段不設垃圾箱引圍觀,我們跑去看了看遊客怎麼扔垃圾
    相較於去支馬路扔垃圾,遊客更偏好到路邊商鋪內投放。附近的全家便利店的店員表示,以前店裡的垃圾每天只要需倒3、4次,「如今倒垃圾的次數明顯增多了。」真老大房的店員還特地準備了一個紙箱子,專門用來給遊客扔垃圾。記者看到,這些店鋪裡的簡易垃圾箱都已裝滿了各式各樣的食品包裝袋、飲料瓶和廢紙巾等。
  • 當「快遞垃圾」遇上「垃圾分類」
    龐大的快遞量帶來了快遞包裝垃圾的暴增。那麼,這些被丟棄的包裝物去了哪兒?當快遞包裝垃圾遇到垃圾分類,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對此,記者進行了調查。記者經過一些住宅小區、單位的公共垃圾箱,發現周圍有不少被拆封的快遞箱、快遞袋、填充物等。在西峰區育才東路銀隴嘉苑的垃圾投放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垃圾四類共4個垃圾桶被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集中投放處,但是能夠將快遞包裝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的居民屈指可數。在記者蹲守的十幾分鐘內,有居民將快遞包裝盒隨手扔進了餐廚垃圾桶,垃圾分類箱形同虛設。
  • 無錫垃圾分類進入「強制時代」 公共機構做得咋樣?
    根據《無錫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學校、農貿市場、企事業單位等公共機構首先要做到垃圾「四分類四投放」。當地的公共機構,垃圾分類情況如何呢?今天(9月3號)上午,記者來到無錫市民中心一探究竟!   在無錫市民中心,過道、食堂、辦公區都放置著分類垃圾桶,共有391組。
  • 上海家庭「垃圾分類」 觀察筆記
    小區的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點。新京報記者 邵媛媛 攝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亂扔垃圾的個人將面臨50-200元的罰款,社區「撤桶並點」,居民的生活垃圾必須定時定點投放,上海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因一直在外讀書、工作,我從未正式參與這項在家鄉開展了半年多的環保行動。  我心中的疑惑是,垃圾分類會如何改變一個城市家庭的生活習慣?
  • 您今天分類了嗎?吃個炸雞腿要花1分鐘扔垃圾,記者直擊南京垃圾分類...
    上午,記者來到南京秦淮區三山花園小區,在垃圾房前,85歲的朱先生手提兩袋垃圾,他先將廚餘垃圾傾倒至「廚餘垃圾桶」後,再將塑膠袋和其他垃圾一起扔至了「其他垃圾」箱內。朱先生告訴記者,從6月份開始他們小區就試行垃圾分類了,習慣也慢慢養成了,有的時候子女們將垃圾放錯垃圾桶了,朱先生還會糾正他們。
  • 記者調查:部分小區垃圾分類推進遇尷尬
    今年的聊城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也曾明確,2020年,我市要實施垃圾分類,市城區實現公共機構全覆蓋,住宅小區達到20%以上。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市不斷探索垃圾分類創新實踐,並產生了明顯的效果。一些垃圾分類環保屋的出現也激發了市民對於垃圾分類的熱情。此次《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的出臺更是給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