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市民遊客將垃圾分類扔進桶內
地鐵人民廣場站乘客正確分類垃圾 本版圖片/晨報記者 張佳琪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相比在小區裡實行垃圾分類的自覺,人們在地鐵站、馬路上、商場裡、便利店等公共區域的分類情況做得如何呢?
7月6日,新聞晨報·周到記者在人民廣場地鐵站、南京路步行街和漢口路一家便利店的垃圾桶旁蹲守了一整天,記錄下幾百位市民投放垃圾的真實情況,發現約9成市民能夠正確投放垃圾,「垃圾分類」的理念早已鐫刻在人們心中,並內化為一種行動自覺。
地點:人民廣場地鐵站
大部分乘客先低頭「看分類」
7月6日,星期一,早晨8點的人民廣場地鐵站,人流如織。一位戴眼鏡的年輕男子下了地鐵,手裡的飲料還剩下一點,他一邊擰著瓶蓋,一邊穿過擁擠的人群,走到垃圾桶旁時停了下來,將最後一口飲料喝完,低頭看了一眼垃圾桶上的字,將空瓶子扔進了可回收垃圾桶。
在1號線的大廳裡,一共放有2組垃圾桶,分布在站內兩端,相距約100米,每組分別標有「可回收物」和「幹垃圾」。
與這位年輕男子一樣,大多數乘客扔垃圾前,都會先確認垃圾桶類別,再「對號入桶」,僅有極少數乘客會忽略分類。
在記者觀察期間,一位拾荒老人提著環保袋來到垃圾桶附近,從可回收垃圾桶裡撿走了2個空飲料瓶,接著又在幹垃圾桶裡翻找了一下,發現沒什麼收穫後,隨即向另一組垃圾桶走去。「如今找瓶子容易多了。」老人告訴記者,自從實行垃圾分類以後,他只需將注意力放在可回收垃圾桶裡就可以了。
地鐵站保潔員:
乘客正確分類趨勢一直在變好
軌交1號線站內的保潔員吳阿姨,每隔20分鐘就要推著一輛小車在站裡來回走上一趟。夾鉗、拖把、抹布、水桶……全套清潔工具整齊地放在小推車上。
「夏天的飲料瓶特別多。」吳阿姨說,每天的早晚高峰,以及晚上8至9點的時間段,垃圾量最大,周末兩天相對少一些,每到高峰期,吳阿姨都會提高巡視的頻率,因為垃圾桶裡很容易出現一種站內垃圾桶沒有的分類——溼垃圾。
每當巡視到垃圾桶旁邊時,吳阿姨都要探出身、低下頭,用夾鉗分別在兩個垃圾桶裡來回翻動,如果看到沒吃完的早點、零食、飲料,吳阿姨會挑出來,放進自己的小桶裡,稍後再將這些溼垃圾暫時存放在工作間,最後統一處理。
「桶裡的垃圾存量不能過半。」吳阿姨邊說邊從可回收垃圾桶裡撿出一個瓶子,裡面還有沒喝完的飲料,吳阿姨麻利地擰開瓶蓋,將飲料倒進自己的小桶,隨後把空瓶子放進可回收桶。
吳阿姨說,有人為了趕時間,偶爾也會直接將垃圾遞給她。對此,吳阿姨也毫不介意,她告訴記者,自己在地鐵站保潔的這半年時間,乘客們正確分類垃圾的趨勢一直在變好。
地點:南京路步行街
周末分類情況沒有工作日好
7月6日上午10點,從人民廣場地鐵站出來到南京路步行街,從步行街起點處向前走200米,這一段路上設有3組垃圾桶,同樣由幹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組成。
一名男子剛從地鐵站出來,迫不及待地從口袋裡掏出一包香菸,抽出一根,開始「吞雲吐霧」。隨後,他晃了晃煙盒,走到垃圾桶旁,輕輕一甩,將空煙盒投向出站後的第一個垃圾桶,煙盒撞到可回收垃圾桶的邊緣,掉在了地上,可男子沒有多看一眼,吸了一口香菸後,徑直離去。
當天風雨交加,一些扔垃圾的市民偶爾會「失了手」,有個別人選擇置之不理,但更多的人選擇負責到底。
一位阿姨拿著一個藍色的口罩,走近垃圾桶後,將口罩放在了幹垃圾桶上方,可就在放手的一瞬間,口罩被風吹走了,掉在了2米開外的地上,阿姨還沒直起腰,就趕緊追了上去,撿起口罩後,再一次扔進垃圾桶。
「街上這麼幹淨,丟一個口罩多難看啊。」阿姨說完,和同伴相視一笑。
步行街環衛工人:
垃圾量很大,大多數人都很配合
「你們抽完煙,記得(把菸頭)扔到幹垃圾桶啊。」王師傅右手拿著一把半米長的夾鉗,左手提著一個環保小桶,將地上一枚乾癟的菸蒂撿起後,對路邊正在吸菸的兩位女士說道。
頭髮已經花白的王師傅,是南京路步行街上一名環衛工人,工作就是保證步行街起點這200米範圍內乾淨整潔,由於這裡靠近地鐵站出口,且周邊全是百貨商場,街上的3個垃圾桶每天的「量」都很大。
王師傅指著垃圾桶說,這200米的路,他每天走的趟數根本數不清,平時周一至周五的垃圾量還可以,但是到了周末,因為遊客比較多,分類情況沒有工作日做得好。
王師傅說,垃圾桶裡最常見的就是飲料瓶、奶茶杯和菸頭。有時候,他看到有人試圖往可回收垃圾桶裡扔沒喝完的飲料,就會上前制止,告訴對方喝完再扔,否則剩下的飲料屬於溼垃圾,違反了分類規則。
令他欣慰的是,大多數人都非常配合他的工作。
地點:漢中路便利店
「分類垃圾就像吃飯要洗手」
7月6日下午1點30分,漢中路上一家便利店裡,陸續會有上班族前來購買午餐。一份便當、一瓶飲料,是大多數人的標配。
侯女士在附近的寫字樓上班,平時的午餐幾乎都是到便利店來解決。當天中午,她選了一份回鍋肉蓋澆飯以及一瓶酸奶,讓店員把午飯拿去加熱後,侯女士找了一個角落的位置坐下來,從手機裡找出下載好的電視劇,一邊吃,一邊看。
過了15分鐘,侯女士用餐完畢,將剩餘的食物倒進溼垃圾桶,飯盒扔進幹垃圾桶。
侯女士說,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早在一年前就已經養成了,如今做這些分類垃圾的事情,就像吃飯要洗手一樣正常。
便利店店員:
學生和白領的分類意識都很強
「學生和白領的垃圾分類意識都很強,學生更好一點。」小周是這家便利店的店長,每天中午和下午,是店裡最忙的時候,因為這兩個時間段都伴隨著白領下班以及學生放學。
小周說,中午的時候白領會多一點,他們大多單獨行動,在店裡吃完飯後,很快就離開。而學生集中在下午四五點出現,他們三三兩兩結伴,要麼是買關東煮、油炸類食品,要麼就是買一些包裝袋零食。
「學生們吃完東西後,還會相互監督,什麼垃圾應該扔在什麼垃圾桶裡,分類正確率都很高。」小周直言,現在她已經很少擔心顧客的垃圾分類是否正確,因為經常光顧的學生、白領都是熟面孔,多分幾次後,大家都已將垃圾分類「熟記於心」。
「偶爾會有遊客諮詢溼紙巾、玉米棒該往哪扔,我們都會解釋清楚:溼巾紙是幹垃圾,玉米棒是溼垃圾。」小周說,去年剛實行垃圾分類那段時間,每個人都把乾濕垃圾掛在嘴邊,如今早已變成了習慣,大家不太會刻意說分類了,但是都會好好做。
【來源:解放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