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完啦!賣完啦!」近日,墊江縣黃沙鎮長虹社區3社曾家巖,70歲的熊業明指著成片的柚園告訴重慶日報記者,「黃沙白柚掛在樹上就被認購了,現在我們有了新期望,掙了柚子錢,還想吃旅遊飯。」
黃沙白柚有170多年的種植歷史,有「聖果」之美稱。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80年代,當地先後三次動員群眾種植黃沙白柚。
那時,熊業明在房前屋後種了7株黃沙白柚樹。但到了1990年後,這些樹花開得多,很多不掛果,「當時曾家巖20多畝柚子樹砍了一大半。」
2000年後,縣裡派來農業專家把脈問診,教村民異花授粉——每到柚子花開後,村民先去採摘酸柚、白柚等的雜花,然後爬上樹,用毛筆蘸上雜花花粉,再一朵一朵授粉在黃沙柚子花的花柱上。
「累是累,但開始掛果了。」熊業明回憶,每年5月,當地村民一邊忙著栽秧、一邊到處採花粉,最遠的跑了10多裡路。到了後來,縣果品辦的專家支招,將琯溪蜜柚的枝條嫁接到黃沙白柚樹上,村民直接採琯溪蜜柚的花粉授粉。「既降低了勞動成本,又增加了90%的產量,關鍵一棵樹上兩種柚子,味道都不錯。」
產量高、品質好,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又回來了。5年前,與其他村民一樣,熊業明大膽地種植了150株柚子樹。現在,大多數柚子樹都掛果了。因為品質好,柚子還在樹上,就被城裡的市民認購了。
「去年賣了5萬多元,今年雨水多,有些影響。」熊業明說,聽說現在時興農文旅融合發展,他也希望遊客在柚花盛開時來賞花、柚子成熟時來品果,依託柚園把鄉村旅遊搞起來。「掙了柚子錢,想吃旅遊飯。」
黃沙鎮黨委書記董宇稱,「十三五」時期,黃沙鎮通過共享技術、拓寬品種、規劃發展,黃沙白柚由過去的「庭院經濟」開始走向產業化發展路子,全鎮已形成3000畝種植規模。2020年,白柚產量達3105噸,實現銷售收入2173萬元,果農人均收入8000元左右。在「十四五」時期,黃沙鎮要通過「柚旅結合」打造集農事體驗、觀光賞果、休閒度假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基地,讓熊業明與其他果農儘快吃上旅遊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