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整版報導民進中央特殊教育專題研討會。
「發展特殊教育,保障殘障孩子的受教育權利,我們是不是一定要建立一個獨立的特殊教育體系?是否需要換個角度考慮問題……」在日前民進中央舉辦的特殊教育專題研討會上,北京市殘聯理事長、民進北京市委副主委吳文彥把她一直思考的一連串問號帶進了會場。
近些年,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是,「殘障兒童隨班就讀」這項特殊教育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中西部殘障兒童入學成難題
「2014年國務院殘工委開展了殘疾人基本需求和服務的專項調查,對持證殘疾人和疑似殘疾人群體進行了入戶調查,我們發現,在未入學的24萬名殘疾兒童中,84%是農村戶口,78%分布在中西部農村地區!」中國殘聯教育就業部副主任李東梅說,「對比東部地區,上海沒入學的殘障兒童只有30多人。大量未入學殘障兒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殘障兒童未就學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缺乏特教資源、家長觀念落後不願讓孩子接受教育,以及兒童殘障程度比較重和家庭經濟困難。」
這組數字折射了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現階段乃至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我國中西部地區殘障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攻堅克難的任務將異常艱巨!
一直以來,盲、聾啞和智障孩子是我國特殊教育發展中重點關注的三類對象。但最近十幾年來,孤獨症、腦癱和多重殘疾的孩子成為社會比較關注的對象,他們也陸續進入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對象的擴增,在一定程度上給傳統的特殊教育帶來了新挑戰。「我國殘障孩子在校生大概有40多萬人,其中20多萬人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就讀特教學校的差不多各有一半。」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巡視員李天順透露,為了讓殘障孩子和其他所有人一樣接受良好的教育,從2014年起國家實施了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以區縣為單位對殘障兒童進行實名登記,並對登記在冊、沒有入學的殘障兒童要求全範圍、零拒絕,逐一安置,通過隨班就讀、特教學校就讀和送教上門來安排這些孩子接受義務教育。
截至去年年底,全國特殊教育在校生達44.22萬人,比實施提升計劃前增加7.42萬人,增長了20%。與此同時,中央財政對於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也空前加大。實施提升計劃第一年就由5500萬元提高到4.1億元,用於實施特殊教育辦學條件的改善項目,支持普通學校建資源教室、支持薄弱的特教學校改造等。
「雖然這幾年特殊教育實現了快速發展,但剩下的幾萬人,要麼就是出不了門、殘疾特別重的,要麼就是特別偏遠地區的。最近四川一個偏遠山區縣教育局局長說,他們那裡每40平方公裡就有一個殘障孩子,接下來的特殊教育剩下的『難啃的骨頭』就是要解決他們的入學問題,這也是需要攻堅的群體。」李天順說,「目前,我們花了很大力氣實施了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的一期工程,原來的布局是準備在人口30萬以上、殘障孩子比較多的縣建一所特教學校,經過努力也確實建了不少,但還有一批學校沒有建起來。目前全國還有600個左右人口不到30萬的縣沒有特教學校,不僅特殊教育的資源中心的建設相對滯後,而且對隨班就讀開展指導的專業教師的配備也不夠。」
挑戰遠不止這些。「殘障兒童學前教育與康復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目前殘障幼兒的入園率還很低。在貧困地區基本還是空白。」李東梅禁不住向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們發問:「我們能不能用傳統的解決學前教育的方法來解決殘障兒童的學前教育問題?這還有待調研,也有待專家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