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 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要把學習還給學生

2020-12-25 廣播回放

看點: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於12月22日在北京舉辦,本次盛典以 「生命生活 生長」為主題,30+國內最重磅的教育大家將與教育從業者一起,對教育的精神再審視,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盛典期間,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發表了題為《教育新常態 學習新生態》的主題演講。

程介明在會上表示,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在人的腦袋裡面慢慢建構出來的。因此對教育來說,很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程介明認為,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把教育回歸到學習,符合學習的規律,符合學習科學的趨勢。把學習還給學生。

「未來學校應該將學生送到社會,讓全社會變成教育的大環境。我們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要把社會引進學校,把學生送進社會,讓全民投入教育。」程介明說。

以下為程介明演講全文:

今年很特別,疫情、停課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線上學習、在家學習給我們打開了一個大窗口。這個窗口並不是科技也不是教學法,而是讓我們對教育的前景、學校的未來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看到了一些以前看不到的東西。目前來說,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聚焦在分數和成績和升學,歸根到底是聚焦在學歷上。因此0-3歲就想辦法進入好幼兒園、進入好的小學、進入好的初中、進入好的高中、進入好的大學、再到好就業,全世界都差不多是這樣。所以傳統的教育,其實是為了學生未來能夠找一份好工作,獲得一份好的事業。他們的手段主要是取得學歷「入場券」甚至要高分、要升學、要講究名學校。

但是社會變了。以前是一紙文憑或者學歷是一技之長、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但是今天不一樣。學什麼與將來做什麼不一定對口,轉工轉行很頻繁。有的打了幾年工,賺了幾年錢就去旅遊,到非洲扶貧。很多人自己不願意打工就自己創業。

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社會變化了,產品再也不講究大量生產而是講究個性化,量身定製。因此大規模的金字塔型的結構越來越少,個人因此自由化了,不再受機構長期保障和保護。但是,個人的前景變得變幻、莫測、多元、模糊!他們不斷面對從未遇到過的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新的機會,因此需要不斷的學習。從學歷變成學習是這個社會新的要求。一旦回歸學習,我們就會發覺,我們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往往與學習的規律是相背的。

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等等都是人類的智慧,但是這些都是從原來的學科裡面借來的。但是現在學習有了新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學習科學是教育的基礎科學,因為教育的核心業務就是學習。學習科學總的概念很簡單,因為人腦是可塑的。

學習科學對我們的啟示之一是:學習是人類對外部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這個實際上就是說,知識是人腦對外部世界形成的概念。簡單來說,好像一個初生的嬰兒他其實看得見、聽得到,但是沒有意義。他是經過他的活動慢慢的才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種概念,這個是媽媽,這個是人的聲音等等。因此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在人的腦袋裡面慢慢建構出來的。因此對教育來說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當然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基本上都是信息的輸送,學生是被動的接收方。很多的教學、教育方面的改革其實在於讓學生能夠自己建構知識,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生應該成為主動學習者。

啟示之二:人類的學習是各個相異的。像吃東西一樣,吃不一樣東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樣的經歷,可以產生不同的學生。因此傳統的學生基本上是劃一化的過程,無論是目標、內容、過程、考核。教育要適應學生,因材施教才有了真正的意義,但是最後要各展所長。

啟示之三:人的學習,關鍵在經歷。活動在促進我們腦的發展,因此不同的經歷就會產生不同的學習,同時不同的學習也需要不同的經歷。學課程的東西,學人的成長,學價值觀,其實就是需要不同的經歷。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基本定位很單薄,聽、讀、寫、考,偶爾有少數的科目和有限的活動。但是教育新常態就是學習會延伸到大社會、大自然,體驗社會現實,體驗各式各樣的社會,比如城市到農村,體驗各類文化。

啟示之四:理解與實踐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往往以為他們是先後的關係,先要理解才能實現,先學了才能用,但其實學習概念告訴我們,它兩個是一起發生的。傳統的學校教育,只學不用,或者先學後用。所以教育新常態應該變成,學用結合,知行合一,這是陶行知先生早就說了的,也就是我們說的實踐出真知。因此考評應該考能做什麼,能做什麼就說明學生理解了什麼,說明他學會了什麼。

啟示之五:人類學習是綜合性的總體過程,而不是分類知識的堆砌,這是我們往往沒有理解的。我們現在的科目各不相干,物理是物理、化學是化學,還要強調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不一樣。考試是分門別類的,一門一門是單獨的。教育新常態,學習現在有提項目式學習,就是把一個題目、一個現象、一個問題作為出發點,然後綜合性的來學習,因此考評也要考綜合性的應用。

啟示之六:人類學習是一種群體活動,最有效的是群體學習而不是個人的腦袋。尤其是社會性的品質,只能在群體經歷裡面養成。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教學基本上是集體活動,即集體的每一個人在學,我們把它分成小組、互相互動,小組討論等等。所謂集體就變成一對很多人,每個人是單獨的在聽。學生有班級,但是班級的設置有時候變成是一種管理的機制。教育新常態是教學小組互動,就算是老師提問,同學之間的集體創作也會變成常規,學生之間互相促進變成群體的成長,每個學生在群體裡面成長。

因此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把教育回歸到學習,符合學習的規律,符合學習科學的趨勢。把學習還給學生,而不是在我們的手裡要他怎麼學就怎麼學。

怎麼學、學什麼、在哪兒學,其實都不一樣。教育新常態需要有新生態。教育在大社會中,需要全社會投入教育。第一方面,學生學習的環境已經不再局限於學校。第二方面是社會要準備讓學生到大社會裡面學習。

教育最後要講究人的素質,這就包括學識,持續的學習能力,還有價值觀,對事物取捨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則。這個過程中,學識和能力,我們基本課程是包含的。現在學生學的很多知識從線上獲取,但是修養與品質不能靠講課,不能靠考試,而是要體驗。價值觀更像一種薰陶,在不知不覺中,在不在意的時候慢慢形成了。家庭的薰陶,平輩的影響,學校的文化,老師的教導都對此很重要。

所以學生的經歷應該很廣泛,但是學校經歷其實很局限。人是很多樣化的,社會也是很多樣化的,人跟社會之間只有幾個簡單的科目、學歷需要的科目,等於是一條獨木橋。

從傳統來說,教育的生態是社會、學校,而且大部分聚焦在學校。所有的資源都放在學校,一提到教育就是學校。現在社會變了,聚焦學校恐怕並不足夠,新常態應該是學校擴散到社會裡面。學校還有它設計、統籌或者叫採購,但未來學校的特點應該是將學生送到社會上,讓全社會變成教育的大環境,這就是教育的新生態。所以簡單來說我們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要把社會引進學校,把學生送進社會,讓全民投入教育。這是我的理解教育新生態。

朱永新老師在2019年提到,學校未來會變成未來學習中心。誰變成老師更加重要,因為學習普通知識的信息的傳輸已經可以用機器來介入、來替代了,教師的作用更大了。這種生態看起來好像很遙遠,但是其實已經在悄悄的發生。社會進入學校,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學校裡面不可能達到的水平,但是校外可以補充。

社會擁抱教育是另外一種。把教育送到農村,提供體驗學習,提供真正的科技經歷,或者是大學的教授讓學生能夠跟他們一起做一線的科研等等。這些都慢慢的在發生,悄悄的在發生。當然要全面完成教育的新生態還要解決很多問題,比如社會的資源不公的問題,家庭資源不平均的問題,高考的影響等等。

但是看來遙遠的事情,其實已經正在發生了,雖然這條路還會很長,但是離我們是愈來愈近了,所以「未來已來」。

謝謝各位!

據了解,在「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主題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林群,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著名學者、作家、哲學家周國平,樊登讀書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將分別從青少年科普、國家層面的教育政策、為兒童發展創造友好的環境、家庭教育、教育新生態五個方面進行分享,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在圓桌論壇環節,近20位教育專家、校長、企業掌門人圍繞「未來學校的生長與重塑」、「全人教育的精神守望」、「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三個話題展開討論。

 

相關焦點

  • 程介明: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要把學習還給學生
    看點: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於12月22日在北京舉辦,本次盛典以 「生命 生活 生長」為主題,30+國內最重磅的教育大家將與教育從業者一起,對教育的精神再審視,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盛典期間,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發表了題為《教育新常態 學習新生態》的主題演講。
  •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人腦是可塑的,學習是賦予外部世界意義的過程
    在程介明看來,這些都不是教育理論研究的核心業務:學習。關於教育理論研究,稱介明始終堅持兩點:一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未來;第二, 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呢?「學習科學」是什麼?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程介明:面對不確定的時代,大學教育應如何...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程介明:面對不確定的時代,大學教育應如何變化?】程介明:面對不確定的時代,大學教育應如何變化?今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三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大學治理之道,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新思維,如何提高現代教育治理能力,以及教育運行的法治化等議題。在「大學治理之道」議題下,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發表了題為「大學治理,治理什麼?
  • 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成功舉辦 30餘重磅嘉賓為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12月22日,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在北京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科技培訓中心理事長林群,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著名學者周國平,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等30餘位教育專家、校長與教育從業者一起,對教育的精神再審視,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搜狐公司運營及人力資源副總裁張雪梅、搜狐網副總編輯晏成出席本次盛典。
  • 名師品薦 程介明:最值得教師閱讀的腦科學著作
    ---✄-  現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與教材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教育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教育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教育學院院長。
  • 港大教授程介明:什麼是教師的專業精神?
    程介明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 原香港大學副校長面對紛繁複雜的動蕩世界,中國的社會是相對比較穩定,而且飛速向前發展的。我們的下一代要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所以老師的責任比我們現在想像的要重得多,因為下一代要比我們強得多。
  • 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舉辦 為營造良好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12月22日,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在北京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科技培訓中心理事長林群,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張力,著名學者周國平,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等30餘位教育專家、校長與教育從業者一起,對教育的精神再審視,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 清華教育研究院召開2020年顧問委員會會議
    顧問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前副部長吳啟迪,顧問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趙沁平,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教育助理總幹事唐虔,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原院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錢穎一,蘇世民書院院長薛瀾,浙江大學資深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劉海峰,劍橋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蘇珊·羅伯遜(Susan Roberston),愛爾蘭都柏林理工學院邁克•墨菲(Mike
  • 關注 衡水中學王建勇副校長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博雅論壇
    王建勇副校長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徐揚生校長合影會議期間,王建勇副校長聽取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和原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敬文書院院長楊綱凱教授的報告,並和兩位教授進行了深入交流
  • 香港最貴學校創辦人聲名在外 學生家長星光熠熠
    香港最貴學校創辦人聲名在外 學生家長星光熠熠     弘立書院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右)及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左)等著名學者創辦,學校於2003年8月正式開辦。
  • 新時代下民辦教育如何行穩致遠
    日前,在浙江諸暨舉辦的「新時代、新教育、新戰略」中國民辦教育榮懷高峰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民辦教育若能創造新的教育方式,則能引領未來教育的方向。 在當天的論壇上,來自教育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民辦教育創新與發展、新時代人才培養、辦學多元化與差異化、未來教育目標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 斯坦福中國教育論壇:為培養未來人才,中國教育需要哪些改變?
    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榮譽教授程介明的主題演講闡明了中國對「人才」的定義早已和三十年前不同,並提出「是否能用傳統的評估體系衡量人才?」這一問題引發觀眾共同思考。程介明:培養新一代人才要突破當下經濟格局的教育目標來自香港大學前任副校長程介明在演講的開始,提出了一個從過去到現在都十分常見的理論: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出發,教育幫助人更好地掌握某種特定的工作技能,從而使每個個體在特定的領域成為更有效率的人力資源。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在京舉行 專家學者共論「營造教育新...
    據悉,此次大會採用線下為主、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進行,北京設線下主會場,各位專家學者共同面向未來,探訪教育新生態,推動教育新常態。12-13日,安排了一場主論壇和其他八場論壇,分別是:「元知智慧教育論壇:改善教育生態」「德育與心理健康論壇:引導學生健康向上」「 項目學習論壇:走向常態化的項目學習」「家庭教育論壇:消除中國式焦慮」「大學教育論壇:高等教育創新的探索」「國際教育論壇:韓國經驗的啟示」「地方教育治理論壇:我理想中的教育生態」「幸福教育論壇:共創美好人生 」。本屆年會從多維度解讀教育,集智共商,把脈出方。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2015)年會 現場圖文直播
    程介明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香港大學原副校長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 香港教育學院即將更名為「香港教育大學」
    新華網北京5月9日電 香港教育學院矢志成為亞太地區一所以教育及相關學科為核心的先導大學,通過培育具專業才能、關懷社群的優秀人才,追求卓越學術成就,貢獻社會。5月9日,香港教育學院協理副校長(國際及大中華事務)及大中華事務處處長許聲浪博士來到新華網訪談間,為廣大學生和家長解讀2016年香港教育學院高招政策。
  • 教師之家 | 程介明:最值得教師閱讀的腦科學著作
    現任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講座教授曾任香港大學副校長、校長資深顧問、教育學院院長。1987年獲倫敦大學哲學博士;歷任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署以及眾多其他國際組織的研究顧問,香港師資及師訓諮詢委員會主席。長期以講座教授身份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教。程介明始終致力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被譽為「香港教育改革的推動者」「超越教育界的香港文化名流」「超越國界的教育觀察員」。
  • 聚焦教育新生態 用思想照亮未來
    作為「百年大計」的教育事業,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教育關係到民生福祉和國家發展,社會各界都在思考「十四五」中國教育的發展,期盼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教育進入更加健康發展的新階段。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人們期待重建良好的教育生態。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教育的許多問題更加凸顯,營造教育新生態成為未來中國教育發展的重點。
  • 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專訪:勇立浪潮之巔 打造世界級材料學系新標杆
    漫步在香港城市大學校園內,既有古色古香的中式花園,亦有現代化的藝術建築,既典雅莊重,又活力動感。香港城市大學不僅校園建築注重「中西結合」,在人才培養上亦是如此。 「香港城市大學教學理念與傳統中國教育思想一脈相承,在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同時又承襲傳統西方教育兼重情緒與事業的發展。」
  • 廈門大學原副校長鄔大光:中國「第一代」本科教育特徵解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杜玉波等學會領導,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廳、寧波市領導,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15個國家的近50位外國專家,以及國內百餘所高校及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共1100餘人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