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於12月22日在北京舉辦,本次盛典以 「生命生活 生長」為主題,30+國內最重磅的教育大家將與教育從業者一起,對教育的精神再審視,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盛典期間,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發表了題為《教育新常態 學習新生態》的主題演講。
程介明在會上表示,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在人的腦袋裡面慢慢建構出來的。因此對教育來說,很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程介明認為,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把教育回歸到學習,符合學習的規律,符合學習科學的趨勢。把學習還給學生。
「未來學校應該將學生送到社會,讓全社會變成教育的大環境。我們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要把社會引進學校,把學生送進社會,讓全民投入教育。」程介明說。
以下為程介明演講全文:
今年很特別,疫情、停課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線上學習、在家學習給我們打開了一個大窗口。這個窗口並不是科技也不是教學法,而是讓我們對教育的前景、學校的未來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看到了一些以前看不到的東西。目前來說,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聚焦在分數和成績和升學,歸根到底是聚焦在學歷上。因此0-3歲就想辦法進入好幼兒園、進入好的小學、進入好的初中、進入好的高中、進入好的大學、再到好就業,全世界都差不多是這樣。所以傳統的教育,其實是為了學生未來能夠找一份好工作,獲得一份好的事業。他們的手段主要是取得學歷「入場券」甚至要高分、要升學、要講究名學校。
但是社會變了。以前是一紙文憑或者學歷是一技之長、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但是今天不一樣。學什麼與將來做什麼不一定對口,轉工轉行很頻繁。有的打了幾年工,賺了幾年錢就去旅遊,到非洲扶貧。很多人自己不願意打工就自己創業。
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社會變化了,產品再也不講究大量生產而是講究個性化,量身定製。因此大規模的金字塔型的結構越來越少,個人因此自由化了,不再受機構長期保障和保護。但是,個人的前景變得變幻、莫測、多元、模糊!他們不斷面對從未遇到過的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新的機會,因此需要不斷的學習。從學歷變成學習是這個社會新的要求。一旦回歸學習,我們就會發覺,我們現在傳統的學校教育往往與學習的規律是相背的。
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等等都是人類的智慧,但是這些都是從原來的學科裡面借來的。但是現在學習有了新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學習科學是教育的基礎科學,因為教育的核心業務就是學習。學習科學總的概念很簡單,因為人腦是可塑的。
學習科學對我們的啟示之一是:學習是人類對外部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這個實際上就是說,知識是人腦對外部世界形成的概念。簡單來說,好像一個初生的嬰兒他其實看得見、聽得到,但是沒有意義。他是經過他的活動慢慢的才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一種概念,這個是媽媽,這個是人的聲音等等。因此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在人的腦袋裡面慢慢建構出來的。因此對教育來說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當然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基本上都是信息的輸送,學生是被動的接收方。很多的教學、教育方面的改革其實在於讓學生能夠自己建構知識,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生應該成為主動學習者。
啟示之二:人類的學習是各個相異的。像吃東西一樣,吃不一樣東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樣的經歷,可以產生不同的學生。因此傳統的學生基本上是劃一化的過程,無論是目標、內容、過程、考核。教育要適應學生,因材施教才有了真正的意義,但是最後要各展所長。
啟示之三:人的學習,關鍵在經歷。活動在促進我們腦的發展,因此不同的經歷就會產生不同的學習,同時不同的學習也需要不同的經歷。學課程的東西,學人的成長,學價值觀,其實就是需要不同的經歷。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基本定位很單薄,聽、讀、寫、考,偶爾有少數的科目和有限的活動。但是教育新常態就是學習會延伸到大社會、大自然,體驗社會現實,體驗各式各樣的社會,比如城市到農村,體驗各類文化。
啟示之四:理解與實踐是同時發生的。我們往往以為他們是先後的關係,先要理解才能實現,先學了才能用,但其實學習概念告訴我們,它兩個是一起發生的。傳統的學校教育,只學不用,或者先學後用。所以教育新常態應該變成,學用結合,知行合一,這是陶行知先生早就說了的,也就是我們說的實踐出真知。因此考評應該考能做什麼,能做什麼就說明學生理解了什麼,說明他學會了什麼。
啟示之五:人類學習是綜合性的總體過程,而不是分類知識的堆砌,這是我們往往沒有理解的。我們現在的科目各不相干,物理是物理、化學是化學,還要強調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不一樣。考試是分門別類的,一門一門是單獨的。教育新常態,學習現在有提項目式學習,就是把一個題目、一個現象、一個問題作為出發點,然後綜合性的來學習,因此考評也要考綜合性的應用。
啟示之六:人類學習是一種群體活動,最有效的是群體學習而不是個人的腦袋。尤其是社會性的品質,只能在群體經歷裡面養成。我們傳統的學校教育教學基本上是集體活動,即集體的每一個人在學,我們把它分成小組、互相互動,小組討論等等。所謂集體就變成一對很多人,每個人是單獨的在聽。學生有班級,但是班級的設置有時候變成是一種管理的機制。教育新常態是教學小組互動,就算是老師提問,同學之間的集體創作也會變成常規,學生之間互相促進變成群體的成長,每個學生在群體裡面成長。
因此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把教育回歸到學習,符合學習的規律,符合學習科學的趨勢。把學習還給學生,而不是在我們的手裡要他怎麼學就怎麼學。
怎麼學、學什麼、在哪兒學,其實都不一樣。教育新常態需要有新生態。教育在大社會中,需要全社會投入教育。第一方面,學生學習的環境已經不再局限於學校。第二方面是社會要準備讓學生到大社會裡面學習。
教育最後要講究人的素質,這就包括學識,持續的學習能力,還有價值觀,對事物取捨的一些基本原理原則。這個過程中,學識和能力,我們基本課程是包含的。現在學生學的很多知識從線上獲取,但是修養與品質不能靠講課,不能靠考試,而是要體驗。價值觀更像一種薰陶,在不知不覺中,在不在意的時候慢慢形成了。家庭的薰陶,平輩的影響,學校的文化,老師的教導都對此很重要。
所以學生的經歷應該很廣泛,但是學校經歷其實很局限。人是很多樣化的,社會也是很多樣化的,人跟社會之間只有幾個簡單的科目、學歷需要的科目,等於是一條獨木橋。
從傳統來說,教育的生態是社會、學校,而且大部分聚焦在學校。所有的資源都放在學校,一提到教育就是學校。現在社會變了,聚焦學校恐怕並不足夠,新常態應該是學校擴散到社會裡面。學校還有它設計、統籌或者叫採購,但未來學校的特點應該是將學生送到社會上,讓全社會變成教育的大環境,這就是教育的新生態。所以簡單來說我們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經歷,要把社會引進學校,把學生送進社會,讓全民投入教育。這是我的理解教育新生態。
朱永新老師在2019年提到,學校未來會變成未來學習中心。誰變成老師更加重要,因為學習普通知識的信息的傳輸已經可以用機器來介入、來替代了,教師的作用更大了。這種生態看起來好像很遙遠,但是其實已經在悄悄的發生。社會進入學校,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學校裡面不可能達到的水平,但是校外可以補充。
社會擁抱教育是另外一種。把教育送到農村,提供體驗學習,提供真正的科技經歷,或者是大學的教授讓學生能夠跟他們一起做一線的科研等等。這些都慢慢的在發生,悄悄的在發生。當然要全面完成教育的新生態還要解決很多問題,比如社會的資源不公的問題,家庭資源不平均的問題,高考的影響等等。
但是看來遙遠的事情,其實已經正在發生了,雖然這條路還會很長,但是離我們是愈來愈近了,所以「未來已來」。
謝謝各位!
據了解,在「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主題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林群,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著名學者、作家、哲學家周國平,樊登讀書創始人、首席內容官樊登,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將分別從青少年科普、國家層面的教育政策、為兒童發展創造友好的環境、家庭教育、教育新生態五個方面進行分享,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在圓桌論壇環節,近20位教育專家、校長、企業掌門人圍繞「未來學校的生長與重塑」、「全人教育的精神守望」、「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的變與不變」三個話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