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作者:盧楠 發布時間:
芥末堆 盧楠 12月17日報導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立於2014年12月,作為新型民間教育智庫,成員包括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經濟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法學家等等。
今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三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為「現代教育治理體系建設」,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大學治理之道,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新思維,如何提高現代教育治理能力,以及教育運行的法治化等議題。在「大學治理之道」議題下,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發表了題為「大學治理,治理什麼?」的演講。
程介明指出,21世紀相比於20世紀,從客觀環境到年輕人的心態和追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話語不足以解釋高等教育的責任。後工業時代的世界是變幻、莫測、複雜、模糊的,因此崇尚的是總體、寬鬆、模糊、概念、多元、綜合、聯想、發散、複雜。
面對這樣的時代,他認為,大學的教學、研究、服務三部分功能,將轉向知識話語和人文話語,教學是為了培養更強的人,研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服務是為了更健康的社會。21世紀的大學教育應由缺陷模式、生產過程、農業範式、符號掛帥、工程思維,轉向夢想領先、創造過程、放牧範式、實質內涵和發展思維。
以下為程介明演講內容整理:
大學治理是一個手段,但是治理什麼?治理出來結果怎麼樣?現在的社會,不光是中國,有時很多符號代替了實質的內涵,所以大家都拼命地往符號、指標上面去靠。
大學的功能是三塊:教學、研究、服務。現在全世界都是一種經濟話語。教學幹嗎?培養人才。研究什麼?現在講生產力。服務上講的是專利權,技術轉移等等。現在社會變了,三方面每一方面其實都是經濟話語。從工業方面來說,經濟話語有一定道理,為國家就是生產力、勞動力、人才,GDP就是競爭力;為個人就是收入、就業、地位。
社會變了,時代也變了。現在大家每天打開電視機,到處都是暴動、戰爭、恐怖襲擊,這種情況估計二三十年回不過來。我們下一代要在這種情況下生存,要在這種情況下成功,還要靠他們去改變和領導這個社會。假如這樣,高等教育的責任就不是經濟話語能夠解決得了、說明得了的了。
更重要的是,除了客觀狀況以外,年輕人也在變。下面我說的對於內地不一定適合,是我在香港感覺到的。
年輕人想要什麼?找一份好工作嗎?這樣想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打兩年工去旅遊,再打兩年工又去旅遊,這是大家認為最好的情況。尋求穩定的職業嗎?沒有。希望有事業前途嗎?雖然人數不多,但是現在每到一個地方,都聽到有人說,我有一個親戚、朋友、同學在家閒著,什麼都不幹。
在20世紀,安居、樂業、穩定、保障,是我們追求的;而新一代追求的是突破、釋放、掙脫、自為。20世紀的一代人崇尚市場、民主、和平、公義。現在市場沒有解決貧富問題,民主現在產生意想不到、不想發生的結果,哪個國際性會議在講公義、和平?我不是散播悲觀言論,我只想說明一點,社會變了,客觀上變了,人也變了。20世紀的人在教育21世紀的人,到底我們的思想比他們先進還是他們比我的先進,不知道。
後工業社會的大學:
教學主要是學習,但是很大一部分學習不是教出來的,我們叫建構知識(Knowledge Construction),大家研究學習腦科學都知道。
研究變成創造知識(Knowledge Creation)。以前我們認為是發現真理,現在覺得其實是同樣的現實,人類可以不斷地用另外一種方法,更新、更準確、更接近事實的方法來說明創造知識,因此可以多元,可以更新。
服務其實是知識交換(Knowledge Exchange)。我們有知識,我們服務於社會,從社會上學到很多東西。
最後變成知識話語(Knowledge Discourse)。
這個不能完全改變大學狀況。有些能夠,比如說把服務變成知識交換,對老師的評估產生了很大作用。光有知識這一塊,解決不了剛才說到的應付亂世。21世紀的大學:
教學是為了培養更強的人(Better People)。國家只有人口更加有素質,才能度過21世紀。
研究是為了更好的生活(Better Lives),改善自然環境、生活素質、社會氛圍。
服務其實也是為了更健康的社會(Better Society)。
這樣就變成了人文話語(Humanity Discourse),好像返璞歸真,原來教育就是為了這個。
如果現代教育變成人文話語,恐怕這條路要很長。但是現在不開始走,永遠走不到。今天開始走,也許有很長的一條路。
下面說說我自己的觀感有哪些差異。
缺陷模式vs.夢想領先。我們現在解決問題很多是缺陷模式。不行了,要修理了,追不上了,好像有缺陷,要解決缺陷。這種思路去治理高等教育永遠不會先進,因為你的目標就是沒有問題、沒有缺陷。有一次到內地一個大學評估一個學院,他說我們爭取成為一流的什麼學院。我說你現在二流嗎?其實每個大學都有自己一流的地方,但是沒有這種夢想,沒有這種自信。
生產過程vs.創造過程。現在的整個教育過程被看成生產過程,好像能控制好、管理好,產品就會好。所以有些地方要學生學習得好,就抓教師。美國現在基礎教育走這條路,好像功能做得好,產品質量就好,拼命抓教師,結果美國基礎教育的教師都在顧慮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合約、自己的評估,根本不把學生的學習放在心上,所以產生的結果相反了。整個教育過程應是創造過程,學生創造構建自己的知識,老師研究新的知識,整個試創造過程。這個過程不可能用預先預設的方案決定,這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農業範式vs.放牧範式。現在很多教育,尤其高等教育,不光是中國,在西方的大學,歐洲的大學正在掙扎的,也是這條路,就是農業模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結果就是我預計的這種,高等教育這種可能性其實是很低的。教師設計一切,學生被動跟隨,基本上是劃一的課程、教學、過程和考評。有一次夏令營碰到一位蒙古校長,他說我們不搞種植,搞放牧,種草讓羊群吃,當然有些肥有些瘦,但是人就是這樣的。
符號掛帥vs.實質內涵。另外就是符號掛帥,升學率、分數、就業率,到底代表什麼?沒有人研究。最近參加高校評估,四年級學生非常好,但是腦子裡只有保研一件事,但畢業前其實應該有很大的視野、很奔放的想法等等。拿了獎勵後面是什麼,實質內涵好像研究比較少。
工程思維vs.發展思維。還有像工程一樣,嚴格分析、明細步驟、步步檢查、完美成果,還有質量保障、業績評鑑、成果為本。相對的就是發展思維。那些管和評的根本不懂,有些完全沒有出現過的,怎麼評?創新怎麼評?有些創新叫一級,有些創新叫二級。
總的來說,現在很多人說世界是變幻(Volatile)、莫測(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加起來就是VUCA,明確說明怎麼分類其實是不符合實際的。
工業社會大概就是分析、工整、嚴密、規範、劃一、整齊、邏輯、正統、簡潔。而後工業社會崇尚總體、寬鬆、模糊、概念、多元、綜合、聯想、發散、複雜。工業社會與後工業社會,高等教育治理恐怕也要跟得上。
*本文整理自現場演講,小標題為編者所加。
現場提問:剛才講到了教育應該面向未來,也提出了很新的理念。您說這條路很長,如果不開始走的話,永遠到不了。您認為如果我們想走上這條路的話,起點在哪裡?
程介明:每個地方不一樣,剛才說得比較悲觀。樂觀一點,其實每個高等教育制度,都在從這個方向摸索,因為整個世界已經不一樣了。比如說,我們以前大學就業,比如土木工程,看畢業生有多少人對口就業,現在這種概念根本行不通了,除了醫學院基本上不會不對口,其他大多數用對口的角度來看,基本上都失守了,比如說法學院起碼1/3、1/4不做與法律有關的工作;工程,我也有點意外,大概十年前開始,35%學生沒有做跟工程有任何關係的工作。現在大家慢慢知道了,其實最好的工程師應該是你的畢業生,但最好的學生並不一定成為工程師,很多地方都在慢慢地摸索。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