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教授程介明:什麼是教師的專業精神?

2021-01-09 騰訊網

編者按

什麼是專業精神,程介明教授認為是這三者:專業責任、專業自主、專業發展。那麼,怎樣理解教師的專業責任、教師的專業自主、教師的專業發展呢?

程介明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 原香港大學副校長

面對紛繁複雜的動蕩世界,中國的社會是相對比較穩定,而且飛速向前發展的。我們的下一代要面對這樣的一個世界,所以老師的責任比我們現在想像的要重得多,因為下一代要比我們強得多。

美國最近在「學習科學」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參加過他們國家科學基金關於學習科學的年會,基金有六個中心,當然其他不受基金資助的研究中心還有很多,光這六個中心大概有1000名研究員,都是在做學習科學的研究。我們的教研也應該有學習科學的支撐,不光是經驗,經驗要有科學的支撐。

什麼是專業?對於這一問題,70年代在國際上曾有過討論。

「教師」算不算專業?1980年,一個英國的大學教授對什麼是專業提出了以下基本特點:有一個很關鍵的社會功能、有自己特殊的知識技術、有比較堅實的知識系統,因此它需要經過比較長期的培訓——培訓不光是知識,還有其核心的價值。

「教師」不是一般的職業。教師的核心是以學生為重,以服務對象為重,這是一切專業的核心價值。我認為,學習是人的天性,人一出生就在學習,但是教育者不是,教育是成年人為下一代設計的有系統的學習,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準備他們的長遠未來。

什麼是專業精神,我個人的理解是三個:專業責任、專業自主、專業發展。

教師的專業責任

現在西方文獻裡經常提到教師的問責,這其中有行政問責,就是有國家的要求、有法律的要求、有政策的要求、還有地方的規定要求,老師還有合約,學校裡有校規,老師都是要負責任的。

還有所謂的市場問責,是向學生負責,向家長負責,學生說這個老師不好,這個老師也就不能說是個好老師,家長都不滿意這個學校,這個學校不會是一所好學校。

但是還有一種問責往往被忘記了,那就是專業問責。教師專業問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為它是比較虛、比較遠、比較寬的。

教師的專業自主

教師的權利在什麼地方?其中一個是經濟權利,另一種是政治權利,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教師還有專業權利。

老師在課堂裡有沒有自主的權力,有沒有選擇課本的權利,或者有沒有進修的權力,這在中國都不在話下,時間表裡就有了。

怎樣是有素質的教師?一個是要有專業資格,一個是要有專業水平。有了書面的資格證書不等於有專業的水平,證書解決不了實際水平的問題,因為老師的專業水平是需要不斷提升的。

現在在美國,往往將老師的工作表現代替他的素質,而實際上,工作表現跟素質不完全一樣,同樣的一個老師在有些學校表現得非常好,而在另一些學校表現得就很差,這是因為受學校環境因素、學生因素、家長因素和社區因素以及老師年齡等因素的影響。

因此,業務水平跟工作表現並不是可以劃等號的。

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需要有學科知識,需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有教育學知識,要了解學生的發展,要有人際交往的能力,還應該有一種改變現狀的意願和能力以及持續學習適應和創新的能力,更需要有專業的態度和價值觀。

我知道現在內地做了一個教師培訓的框架,當然學科的知識很重要。但是最近這十幾年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學數學有學數學的科學,學音樂有學音樂的科學,不光是一般的教學法,也不光是音樂和數學本身的知識,實際上是我們教師專有的一些知識。而且,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措施,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學習科學」是什麼?

現在我們知道,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呢?

現在國際上叫做「學習科學」,它是腦科學、心理學、教育技術、教育哲學和教育測量等很多學科的綜合,專門研究人是怎麼學習的。目前研究認知科學的不少,但是能把它轉化成為教學一線有用的東西不多,這是很可惜的,中國應該是發展「學習科學」最肥沃的土地。

那麼,「學習科學」怎樣能夠變成對我們教學有用的東西?

人腦是可塑的,是會變的,這是現在整個「學習科學」需要把握的最根本的問題。

第一

學習是認識世界的過程,是對外部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

嬰兒出生的時候聽到的很多聲音,看到的很多東西,對他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但是經過他的生活,經過他的各式各樣的活動慢慢地就認識到了。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時候,慢慢地就知道這是媽媽的臉,這聲音是媽媽的聲音,而且慢慢地知道這是媽媽開心的聲音,這是媽媽不開心的聲音。

成長都是這樣的,一直是一個所謂的構建的過程,但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是跟外界交流時候塑造頭腦的過程,這是根本的。

因此,學習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第二

學習是因人而異的,必須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工業社會高峰時期在西方出現的,整個思路和製造業的生產過程是一樣的。學生是原料,放在一個整齊劃一的程序裡,然後我們有整齊劃一的測試來測試他是不是達標。

這與人的基本發展是相悖的。我們學校系統不可能做很大的變化,但現在課程改革,使學生有一點選擇的機會了,然而這只不過是在這條路上走了很小很小的一小段路,即便這樣,這仍然是非常可貴的。

第三

沒有經歷就沒有學習,有怎樣的經歷就有怎樣的學習。

以前學校基本上是霸佔了學生的所有時間,學校給學生什麼經歷就決定了他怎麼樣學習。現在學生有自己社交媒體,有網絡,還有很多其他渠道,他可以選擇學習的方式。

最有效的學習是在實踐中發生的,學生有多少經歷很重要。教師也是如此,培訓中的老師是否能夠有機會到另外的機構裡去實習,這個很重要。老師對生活完全沒有認識,就不可能對教書育人有實在的準備。

第四

人類的學習是群體活動,這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

現在腦科學家有一些大家比較接受的假說,就是人的腦細胞裡面有一個鏡像腦細胞,有個呼應的能力。

因此,集體學習、小組學習和合作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五

學習是總體性的、綜合性的,不是零碎的、分拆的。我們現在教學的過程,很多課程是分拆性的,往往把我們整理知識的過程當做孤立的過程。

比如,我們中國很多人花了很多年學習英語,但結果一句英語都說不出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學了英語,但是沒有用英語的機會,學會英語就是為了考試。

我不認為應該否定經驗,但是「學習科學」可以分析、鑑定、檢驗、肯定、質疑。學生要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我們現在的學校要給學生創造空間和時間,要以教為主要轉變為以學為主。

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是學生為重、學習為主、經驗與科學相結合。學習,這應該是對我們的專業發展的一個支撐,沒有這個支撐經驗也許就停留在經驗上。

(以上內容根據程介明在「首屆全國教師專業發展研討會」上的講話提煉整理,源自中國教育學會)

點擊播放 GIF 0.0M

相關焦點

  • 名師品薦 程介明:最值得教師閱讀的腦科學著作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教師博雅」 ——首個為教師服務,關注教師專業發展、人文素養提升、師德師風建設,啟迪新知新思、傳播優秀文化的微信公眾平臺。長期以講座教授身份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教。  程介明始終致力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被譽為「香港教育改革的推動者」、「超越教育界的香港文化名流」、「超越國界的教育觀察員」。他在《上海教育》雜誌獨家開設的「介明視線」教育評論專欄,多年來受到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 來看港大本科生課程的正確打開方式
    o 搜微信號「diyijiaoyu」或公眾號「第一教育」---✄-如今,大學本科課程改革浪潮正席捲國內外各大高校。課程改革改什麼?怎麼改?成為教育工作者不斷思索探尋的問題。這也為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示:正規課程,只是學生經歷學習的一個小部分。大部分主動的、生動的、有效的學習,卻是在正規課程以外的經歷中取得的。如何讓學生掌握好正規課程和其他學習經歷之間的平衡,或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的。本文選自《上海教育》2015年09月A刊,原文標題《學海無涯,教也有涯》。
  • 港大ICB商管e課 「不一樣的時代,不一樣的未來」9月特輯精彩回顧
    2020年9月23日,隨著最後一場直播結束,港大ICB暨港大SEA「商管e課」9月特輯圓滿完結。整個9月,7場直播,對文創管理、教育人文、企業擴張、財務金融、品牌營銷、創新管理、人力資本等不同領域感興趣的逾60萬終身學習愛好者齊聚雲端,與大師們一起重啟格局、重塑想像。
  • 香港大學原副校長程介明:人腦是可塑的,學習是賦予外部世界意義的過程
    在程介明看來,這些都不是教育理論研究的核心業務:學習。關於教育理論研究,稱介明始終堅持兩點:一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的未來;第二, 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教育的核心業務是學習,但是我們對學習有多少認識呢?「學習科學」是什麼?
  • 程介明: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要把學習還給學生
    看點: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0搜狐教育年度盛典」於12月22日在北京舉辦,本次盛典以 「生命 生活 生長」為主題,30+國內最重磅的教育大家將與教育從業者一起,對教育的精神再審視,為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盛典期間,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發表了題為《教育新常態 學習新生態》的主題演講。
  • 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 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要把學習還給學生
    盛典期間,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原香港大學副校長程介明發表了題為《教育新常態 學習新生態》的主題演講。程介明在會上表示,知識不是從外部輸入的,而是在人的腦袋裡面慢慢建構出來的。因此對教育來說,很關鍵的一點是學生必須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程介明認為,教育新常態是返璞歸真,把教育回歸到學習,符合學習的規律,符合學習科學的趨勢。把學習還給學生。
  • 踐行港大「終身學習」理念,ICB 2020共同開啟學習旅程
    來自創新管理、人力資本、財務金融、營銷品牌等不同領域的專業及中高層管理精英,於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聚首,踐行香港大學「終身學習」理念,共同開啟從「認識自我」到「超越自我」的學習旅程。 香港大學SPACE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商業學院(ICB)暨企業研究院(SEA)創院院長劉寧榮教授發表《從大蕭條到大封城:後新冠和後川普的世界》主題致辭。
  •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程介明:面對不確定的時代,大學教育應如何...
    在「大學治理之道」議題下,香港大學原副校長、榮休教授程介明發表了題為「大學治理,治理什麼?」的演講。程介明指出,21世紀相比於20世紀,從客觀環境到年輕人的心態和追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話語不足以解釋高等教育的責任。
  • 馬雲又獲博士學位,港大教授: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老師之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兼港大校監林正月娥授予企業家馬雲、蒙德揚與科學家鄧青雲3人名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們在科技、學術、社會等方面的傑出貢獻。在典禮現場,馬雲身穿象徵社會科學名譽博士的紅綠禮服。這已經是馬雲一生中第5次被授予博士學位。
  • 港大ICB、港大SEA 顧問委員會成立
    Roberts教授,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前副院長、科研主任Michael Barrett教授,法國凱致商學院副院長、EMBA/MBA課程主任Michel Gutsatz教授。 會議開始,香港大學SPACE學院常務副院長(商學及中國發展)、港大ICB執行院長、港大SEA執行院長劉寧榮教授向顧問委員會介紹了港大ICB十年創業創新旅程。
  • 教師之家 | 程介明:最值得教師閱讀的腦科學著作
    長期以講座教授身份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任教。程介明始終致力於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被譽為「香港教育改革的推動者」「超越教育界的香港文化名流」「超越國界的教育觀察員」。他在《上海教育》雜誌獨家開設的「介明視線」教育評論專欄,多年來受到眾多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推薦書目】《自我改變的腦》(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中文版譯名《大腦可以改變》。
  • 美本畢業申請港大BA,工作兩年後我找到了心儀的專業
    (business analytics)是現下熱門的商科專業,根據學校官方數據顯示,港大BA研究生有90%的畢業生在三個月內找到工作。另外我在找熊貓君進行諮詢的時候,她給我詳細地介紹BA這個專業,其中包括BA這門專業需要學什麼、畢業以後的職業規劃等等,我發現這個專業與我一開始的想法以及自身興趣十分契合,所以我就非常堅定地想要選BA了。沒有申美國的研究生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最近中美的國際關係比較緊張,疫情也還沒有控制得好,所以沒有打算申美國。
  • 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港大靠什麼躋身世界一流
    曾任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研究中心遺傳學及基因工程計劃的主管兼首席遺傳專家,多倫多大學教授及H.E.Sellers囊狀纖維症講座教授。1989年,徐立之領導的研究小組準確發現人體第七條染色體內的囊狀纖維症基因缺陷,從而奠定了他在世界遺傳學界的權威地位。2002年9月起任香港大學第十四任校長。
  • 港大醫學院祝賀珍妮花‧杜德納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港大醫學院祝賀珍妮花‧杜德納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2020-10-09 1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港大到底發生了什麼?三分鐘帶你看懂港大任命副校長風波
    不偏不倚,僅僅還原事實,看看到底這段時間,港大究竟發生了什麼?陳文敏: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前院長。有媒體稱其為獲遴選委員會推薦為香港大學學術及人事資源副校長唯一的候選人,因支持「佔中」或涉「戴耀廷匿名捐款案」而遭到質疑。但根據港大校委會主席梁智鴻的說法,校委會在討論副校長任命議題前,校委會成員並不知道遴選委員會推薦人選。
  • 中文老師自我提升系列之讀研- 港大PGDE課程
    港大有全球排名第四的師資培訓課程 2.  這個執照為全球承認3.  它也可以幫你在香港成為註冊教師4.  實習的時候都是在香港的國際學校,人脈的建立對日後幫助太大了總之,PGDE是非師範畢業的老師必經之路。今天我特別為老師們約稿,請大豆芽老師為大家說說他的申請及就讀經驗。首先,我們要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準備申請。
  • 港大錄取江蘇省文科狀元:體現了香港的人文精神
    白湘菱不光被香港大學邀請,而且港大還提供了一百多萬的全額獎學金因為就算排除了獎學金的原因,港大在亞洲高校排名中,也是一直力壓清北的存在,在國際排名中,港大更是遙遙領先於清北。而我想說的另一個方面,就是人文精神。
  • 蘇州港大思培科技職業學院教師招聘公告
    序號 招聘崗位 崗位數量 招聘條件 基本工作職責 基本要求 具體條件 1 酒店管理專業教師
  • 港大姚望教授獲選2020年度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港大姚望教授獲選2020年度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20-10-05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