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古所等發現迄今最早的細胞核結構—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據新華社電 由中國、英國、巴西、瑞典古生物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運用三維無損成像技術,在我國甕安動物群胚胎化石中確認了細胞核結構的存在。這些細胞核距今有6.1億年歷史,是迄今發現保存在化石中最古老的細胞核結構。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前寒武紀研究》。

我國貴州甕安生物群化石中保存有大量生物細胞及內部結構,此前已有學者提出,在甕安胚胎化石細胞裡觀察到的一類尺寸較大的核狀結構很可能就是細胞核,但這樣的說法並未得到有力證實。

本次研究組織者、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科研團隊在歐洲同步輻射光源和瑞士光源採用亞微米解析度的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大量標本,發現許多化石中保存了豐富的細胞內部結構。研究人員綜合了埋藏學、顯微結構學、定量統計分析等三方面的證據,並與真核生物眾多細胞器的位置、體積、數量、形態、內部細微結構等一一對比,證明甕安動物化石細胞中的核狀結構「只有可能是細胞核」,該研究還展示了細胞核保存的細節,核內部更微小的球狀結構很可能是細胞核的核仁。(王珏玢)

《中國科學報》 (2017-08-31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高效塑料生物降解策略—新聞—科學網
    科研人員發現迄今已知的最高效的全菌PET塑料降解策略,證實了嗜熱全菌催化策略的優越性和應用前景。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塑料產量已達4億噸且與日俱增。因有效降解困難帶來環境汙染問題引發普遍關注。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塑料因物理化學結構穩定,自然環境下難以分解,會引發長期生態問題。
  • 研究揭示亞細胞核結構nuclear speckle在mRNA出核中的功能與機制
    Nuclear speckle作為一種高度動態變化的亞細胞核結構,從發現至今已有近60年的歷史。由於nuclear speckle中富含大量剪接因子,迄今對於其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剪接相關的功能與調控。
  • 老樹新枝 卓爾不凡—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召開座談會        5月15日
  • 三維基因組與細胞核結構
    真核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儲存在DNA的線性序列中,編碼基因,進而產生各種細胞功能所必需的蛋白質和RNA。基因組DNA分層並有效地包裝成細胞核內的多級染色質結構,包括核小體、30nm結構、染色質環、拓撲結構域、染色質區室和染色體領地。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距今3.71億年遠古森林 位於新疆塔城地區
    關於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距今3.71億年遠古森林 位於新疆塔城地區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距今3.71億年遠古森林 位於新疆塔城地區,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遠古森林,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相關的信息
  • 重大考古發現!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城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
    濟南考古又有重大發現。7月24日新時報記者獲悉,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濟南梁王遺址發現戰國時期古城遺址,為濟南城區迄今發現最早古城,一下子將濟南城區古城的歷史提前了大約1700年。同時發現的唐代遺址、遺物亦證明唐代此地繁華,證實了「王舍人鎮」名字的來歷。
  • 武漢病毒所未卜先知?—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出現一些針對武漢病毒所的質疑,所裡怎麼看待這些問題? 肖庚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所職工、學生緊急投入相關科研工作。這段時間,病毒基因組測序、病原鑑定、病毒溯源、病原檢測、藥物疫苗研製、動物模型建立等科研攻關,以及支援地方開展疑似病例核酸檢測,各方面任務集中過來,大家日夜忙碌,無暇他顧。
  • 迄今最大規模蓮基因組重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蓮屬於蓮科蓮屬,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目前倖存的2個種分別是蓮與美洲黃蓮,蓮主要分布於亞洲,美洲黃蓮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及南美洲等地。
  • 科學家發現卵巢衰老分子標記物—新聞—科學網
    卵巢衰老還伴隨著性激素分泌紊亂,這可能導致心血管病等老年病。 1月31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論文,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繪製了食蟹猴卵巢衰老的單細胞圖譜。通過這一圖譜和人類卵巢細胞研究體系的聯合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增齡伴隨的抗氧化能力下降是靈長類卵巢衰老的主要特徵之一。
  • 中科院植物所解析果實成熟作用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秦國政團隊和研究員田世平團隊初步明確了DNA甲基化與RNA甲基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
  •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舉行建所七十周年主題報告會—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兄弟單位、高等院校和相關院系的領導和專家,地方政府的各位領導、有機所的校友代表,以及有機所的老領導、研究員、副研究員、部門負責人、支部書記、離退休老同志代表、職工及學生代表等共計600餘人參加會議。大家歡聚一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共慶有機所70華誕。
  •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我國發現迄今最早遠古森林  黃琨 • 2020-06-03 17:50:50 來源:前瞻網 E5261據中國科學院消息,在新疆塔城地區,科學家發現了一片迄今最遠古的森林。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陳玲玲博士正在介紹相關研究成果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玲玲研究組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揭示了細胞核仁裡長非編碼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而帶有上述修飾的H2A.Z核小體,能夠招募複製前體複合物中的ORC1(Origin Recognition protein 1)蛋白,從而幫助染色質上複製起始位點的選擇。至此,作者們確定了一個全新的DNA複製起始位點認證的調控通路:H2A.Z-SUV420H1-H4K20me2-ORC1。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最大亞洲足跡—新聞—科學網
    亞洲足跡屬最早由Matsukawa等人2005年在日本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模式種為跟墊亞洲足跡,其主要特點是具有明顯清晰的蹠趾墊印跡,代表了獸腳類恐龍的足跡類型。我國學者在內蒙古鄂託克下白堊統地層中發現了豐富的亞洲足跡,在河北和山東下白堊統地層中也有零星發現,但保存較差。 新疆準噶爾盆地烏爾禾翼龍動物群的發現和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新聞—科學網
    >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在此次研究中,陳玲玲研究組運用前期創建的無poly(A)尾巴RNA分離和測序技術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長非編碼RNA,這是首次在人類細胞中發現可以調控RNA聚合酶轉錄的長非編碼RNA。該成果還一併闡釋了此RNA與眾不同的功能,拓展了長非編碼RNA的作用機制。細胞核仁位於細胞核中,是RNA聚合酶I轉錄核糖體RNA(rRNA) 以及rRNA加工的重要場所。
  •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舉行新PI團隊管理研修班—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8月3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3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生命科學家近日匯聚在上海佘山,參加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舉辦的首期實驗室主任(Principal
  • 發現單原子催化劑中經典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