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破臨安,擄宋恭帝北去。益王是即位福州,改元景炎。七月,宋右丞相兼樞密院事文天祥出兵江西, 入汀州。景炎二年(1277)正月,元兵破汀關,汀州太守黃去疾以城降元。汀州隸福建行中書省。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福 建改置宣慰使司,隸江西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復置 福建行中書省。大德元年(1297)改福建為福建平海等處行中書 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1299),立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隸江西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改立福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復為福建行中書省。全省分八路二州,即福州路、建寧路、泉州路、 興化路、南劍路(後改延平路)、邵武路、汀州路、漳州路、福寧州、福清州。
汀州是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升為路的,仍轄長汀、寧化、 上杭、武平、清流、連城六縣「龍巖縣仍隸漳州路。
至元十八年(1281),以汀州路所屬六縣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囊加真公主的封地,六縣的達魯花赤(縣令)由其陪臣擔任。他們為非作歹,敲詐勒索,.政煩賦重。《臨汀匯考》曾引過客詩,反映了當時汀州悽涼蕭索、民窮財盡的慘象:
七閩窮處古汀州,萬壑千巖草木稠。 嵐氣滿林晴亦雨,泉聲近驛夜如秋。 雲中僧舍時聞犬,兵後人家盡賣牛。 但得龔黃為太守,邊方從此永無憂八。
暴政不斷激起了農民的反抗。為反對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汀州農民起義相繼不絕,較大規模的有至元十七年(1280)汀漳黃得勝起義,至元二十三年(1286)畲民鍾明亮起義。
至正六年(1346)蓮城羅天麟、陳積萬起義,曾一度攻克蓮城、 汀州,後遭鎮壓。從此,蓮城改為連城,「寓去草(寇)之義」。
徵服者的屠殺擄掠,嚴重摧殘了社會生產力。人民不能安居 樂業,到處流亡,戶口數大大減少了。據《元史地理志》載,汀州路至順元年(1330)的戶數為41423戶,比宋寶祐年間減少了 180009戶。順帝至元五年(1339),汀州大水災,汀民溺死8000 餘人,至正五年(1345)汀州大瘟疫,至正十四年(1354)汀州 大饑荒,竟至發生人相食慘象。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古汀州遭到歷史上少有的大浩劫!戶口數必然會更急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