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無力埋葬家人,劉繼祖好心贈給他墳地,日後得到怎樣的報答

2020-12-22 桃李不言乎

一個善意的舉動為子孫後代帶來了無窮福祉,劉繼祖無疑是賺大發了。

朱元璋手封的侯爵固然很多,但是對江山沒有半點功勞就被封為侯爵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朱元璋二姐曹國公主的丈夫李貞,一個就是劉繼祖了。但是李貞和劉繼祖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朱元璋困難的時候幫助過他。

先說說朱元璋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姐夫李貞的。

朱元璋還在家裡放牛的時候,因為家裡太窮,連吃的都沒有,所以經常到自己二姐家蹭飯吃。在哪個窮苦的年代,多一張嘴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負擔,但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貞從來都不小氣,反而是經常主動幫助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後來出去闖蕩江湖並發跡,但是李貞幫助過他這件事,朱元璋卻一直都記著。

朱元璋的二姐後來死掉了,又因為戰亂,李貞就帶著兒子李文忠前去投奔紅巾軍,朱元璋很高興,接納了二人,還把李文忠的姓名改為朱文忠,並對他十分看重,把他培養成為了一名將軍。

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大封諸侯,朱元璋很念舊情,把李貞封為恩親侯。其實朱元璋早就打算好了,一旦開國就封李貞為侯爵,恩親侯這個爵位就是為李貞準備的,可見朱元璋對李貞很看重。

後來,朱文忠因為徵討元朝餘孽立了很大的戰功,被朱元璋封為曹國公。但是天下哪有兒子比老子爵位更高的事情呢,所以朱元璋就乾脆把李貞也封為曹國公,父子二人同時成為公爵,這在歷史上也很少見。

朱元璋對於封爵其實是很謹慎的,因為他一生就沒封過幾個公爵,能被封為公爵的都是有大功勞的人物,甚至還有很多像劉伯溫這樣的有功之人都沒有被封為公爵。這還不算完,李貞死後,朱元璋還追封李貞為隴西王,而且還給他上了諡號,叫做「貢獻」,這兩個字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李貞的評價是很高的。

不但如此,朱元璋還追封李貞祖上三代為王爵,讓他祖上也跟著沾光。縱觀整個明朝歷史,能夠享受朱元璋這麼高待遇的人,除了徐達、湯和、常遇春等少數幾個人之外,幾乎就很難找到其他人了。

再說說朱元璋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恩人劉繼祖的。

朱元璋家的窮,從他父兄的死就看得出來。史書中有一個很形象的詞語來形容朱元璋家的貧窮程度,叫做赤貧。但凡叫赤貧的人,基本上就是窮人中的窮人了,窮到家裡如果死了人,沒有棺材壽衣,只能拿個破帘子卷了草草下葬的程度。

那一年,朱元璋的兄長、父母相繼在一個月之內死去,朱元璋雖然沒有能力為自己的親人舉辦下葬儀式,但是他是個孝順的人,所以他決定去找當地的地主幫忙。不過朱元璋首先找到的人不是劉繼祖,而是地主劉德。

劉德是朱元璋家的佃戶,朱元璋父兄都在替劉德種田,朱元璋本人也在替劉德放牛。有困難找主戶,這件事本來就是考驗地主良心的事情,但是劉德顯然不是什麼喜歡做慈善的人,很果斷地拒絕了朱元璋。其實劉德拒絕朱元璋,也是有其他緣由的,因為朱元璋小時候很混,帶著自己的小夥伴把劉德家的牛被殺了吃掉,劉德對朱元璋的印象自然就不怎麼好,所以不肯幫他。

劉德不肯幫忙,朱元璋也沒太放在心上,這從後來朱元璋到家鄉,雖然見到了劉德,但是並沒有為難劉德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後來朱元璋又找了一些其他人,但是也沒人肯幫他。

就在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時候,劉德的哥哥(也許是堂兄)劉繼祖聽說了這事,他主動找到朱元璋,說願意贊助他把自己的家人給安葬了。

劉繼祖也算是個富戶,在他看來,把一塊地皮送給朱元璋埋葬他的親人,其實也不算個啥。但是朱元璋看來,因為劉繼祖的幫忙,他得以給自己的父母兄長盡孝,所以朱元璋就一直把劉繼祖的恩情放在心上。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的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劉繼祖在1353年去世了),劉繼祖的夫人婁氏為侯夫人。

朱元璋的聖旨當時是這麼說的:

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劉繼祖,字大秀。

大意就是說,自己家裡遇到了難事,劉繼祖發仁惠之心幫助自己,自己不敢忘,所以封劉繼祖為侯爵,夫人婁氏為侯夫人。朱元璋還說了很多讚譽劉繼祖的話,這是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極少見的舉動,可見朱元璋確實很感激劉繼祖。

劉繼祖這個侯爵是可以世襲的,雖然劉繼祖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後人卻因為劉繼祖得到了實惠。據一些史書記載,劉繼祖的後人一直享受明朝皇室優待,一直到明朝滅亡方才成為平民。

我不知道劉德後來在見到朱元璋的時候是什麼心情,但我估計他腸子都要悔青了。不過劉德雖然沒有幫助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在一次回鳳陽的時候還是接見了劉德,朱元璋沒有為難他,而且還賞賜了他很多田地,並免除了他家一些賦稅和徭役。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其實還是念及舊情的,畢竟朱元璋全家曾經靠劉德生活了很長時間。

不過劉德得到的好處與劉繼祖相比就差得太多了,這就足以說明,人還是要行善,能幫助人就幫一把,萬一以後有人非要以湧泉相報呢。

這裡順便交代一下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其實劉繼祖能夠被封侯,我認為也許不完全是因為劉繼祖的個人原因。前面我們說了,劉繼祖在1353年去世了,那個時候朱元璋是紅巾軍的一個大頭領,當時正在招兵,劉繼祖的兒子劉英聽說此事,就跟著自己的幾個同鄉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收留了他,並讓他跟著自己打仗。

再後來,朱元璋稱吳王,讓劉英回鳳陽替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墓。朱元璋稱帝之後,他父母的陵墓就變成了皇陵,朱元璋又讓劉英專職負責皇陵的祭祀等事宜。劉英前前後後的表現還算不錯,朱元璋很滿意。所以我覺得朱元璋封劉繼祖為侯爵,可能也是看到了劉英對朱家所做的貢獻,這才決定封劉繼祖為侯爵,並讓劉英繼承爵位,而且這也是朱元璋讓自己父母得到榮耀的另一種方式。

朱元璋並不是一個隨意封爵的人,李貞之所以能封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姐夫,也是當時朱元璋為數不多的親人,而且還有一個能戰善戰的好兒子李文忠,朱元璋特別對待一下李貞,大臣們也不會說什麼。但是朱元璋如果隨意封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為侯爵,那麼很多人將會不滿。

別的不說,在洪武年間,夠得上封公封侯的文臣武將不在少數,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完全按照功勞來封爵,所以導致很多人對自己的爵位不滿,朱元璋一度對此很頭痛,所以他是不可能隨意就封劉繼祖的,這也是為什麼朱元璋直到洪武十一年才決定封劉繼祖為侯爵的原因。

那麼劉繼祖配不配得上這個爵位呢,其實很難講,不過劉繼祖家確實自此以後成為鳳陽當地的第一家族,子孫延綿不絕,富貴二百餘年。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無力埋葬家人,鄰居劉繼祖贈給墳地,後來朱元璋怎麼報答?
    夢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卻很殘酷,朱元璋的童年肯定沒少吃苦。屋漏偏逢連夜雨至正三年(1343年),朱元璋的家鄉發生了旱災,並且過了年春天又發生了蝗災和瘟疫。家裡窮的沒有飯吃,生病了沒有錢醫治,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繼去世。家裡只剩下二哥和朱元璋。朱元璋和二哥既沒有錢買棺材安葬父母,也沒有錢為父母舉行葬禮,甚至連一個埋葬父母的地方都沒有。
  • 朱元璋當皇帝後對他的哥哥怎麼樣?
    好在世上還是好人多,最後朱元璋家的鄰居劉繼祖實在是看不下去了,便將自己的土地拿出來讓朱元璋下葬他的父母,看朱元璋家中連塊草蓆都沒有,劉繼祖又貢獻出了一塊草蓆。登基後的朱元璋對這件舊事是念念不忘,衣錦還鄉的時候朱元璋就想好好報答一下這位恩人,但不巧的是劉繼祖已經在戰亂中去世了。
  • 朱元璋曾給地主劉德放過7年牛,稱帝後又是怎樣對待劉德的?
    如果沒有發生那場天災的話,朱元璋或許到老了也只是一個幫地主種地賣苦力的人。在朱元璋15那年,家鄉發生了一場大的旱災,直接在第二年爆發嚴重的蝗災,很多人都被活活餓死。這些餓死的人根本來不及處理,之後就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這場天災引發的瘟疫中相繼去世,只留下朱元璋和二哥,由於他家家境貧寒,不但沒錢買棺材,就連埋葬親人的土地都沒有。
  • 朱元璋父母雙亡,地主送給朱元璋一塊墳地,後來富貴榮華兩百多年
    當時朱元璋才十多歲,父母死後朱元璋和二哥買不起棺材,更買不起墳地來安葬父母,只好用一張破蓆子將父母的屍體捲起來,用繩子捆綁好,準備一個個抬到山谷裡面找個地方埋葬。等風雨過後,朱元璋再去看父親的屍體,發現父親的屍體已經陷入了地裡面,原來剛才傾盆大雨將田地衝塌了一個坑, 恰巧將朱元璋父親的屍體埋了進去。這塊田地是當地的地主劉大秀(姓劉名繼祖,字大秀)家的,劉大秀是個善良的人,他可憐朱元璋兄弟父母雙亡,就把這塊田地給了朱元璋一家做墳地,而且分文不收,這份情誼很是難得。後來這塊墳地所處的區域就成了鳳陽明祖陵的中心。
  • 朱元璋借地安葬父母,地主一口拒絕,朱元璋稱帝後他是什麼下場?
    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一位帝王,經歷上比那些順利登上皇位的人來說要豐富太多,早年家人都在一場瘟疫上死去了。此後便開始了自己的飄零之路,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朱元璋沒有向命運妥協,直到最後坐上權利的頂峰。話說當時他沒有土地安葬父母,地主不願伸出援手,後來朱元璋是怎麼處置這位地主的呢?
  • 朱元璋稱帝後,當初拒絕他借地葬父母的財主,最終下場如何了?
    朱元璋稱帝後,當初拒絕他借地葬父母的財主,最終下場如何了?文/號外歷史之澤宏只要是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生非常貧困,他的父親本來在一個官府家裡淘金,但是每年都淘不到多少金子,後來因為欠債太多,於是就帶著一家人到處流浪,最困難的時候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而且在朱元璋的父母因病去世後,竟連埋葬他們的地方與錢財都沒有,當朱元璋向財主借地葬父母時,卻遭到了對方的無情拒絕
  • 當年幫助朱元璋,葬母的那個人,後來怎樣了
    因為家裡實在是太窮了,父母去世後,不僅沒有棺材,就連埋葬他們的一片土地,也沒有!雖然兩位老人在這片土地上耕作了一生,但是,普天之下,沒有一塊土地是屬於他們的,就連最後的葬身之地,也沒有!這一幕,正好被同村的一個,稍顯富裕的地主劉繼祖看到了,他憐憫這一家的不幸遭遇,同時,也可憐這兩個孩子的悲慘命運。於是,便對重八和他二哥說:孩子,不要哭了,我家山崗那邊還有一塊空地,這樣吧,你倆趕緊去把父母葬了吧,好讓兩位老人早日安息!
  • 朱元璋偷宰地主劉德的牛,做皇帝後如何對待劉德?
    從窮苦農民逆襲成為皇帝,僅此朱元璋一家,漢高祖劉邦還是秦朝的亭長,好歹還是一名地方芝麻官。朱元璋搖身變為皇帝後,他是如何對待昔日鄉親的呢,其中味道值得細細品味。就在朱元璋無奈的時候,劉德的哥哥劉繼祖可憐朱家,送給朱元璋一塊墓地,總算找到安葬父母的地方。更為可悲的是,一貧如洗的朱家連埋葬親人的棺材都沒有,最後只能用竹蓆破布包裹著父母的屍身下葬。
  • 朱元璋早年給地主放牛,被其百般羞辱,當上皇帝後,地主結局如何
    這事後來被劉德的大哥劉繼祖知道了,他是一個通情達理之人,得知朱元璋一家著實艱辛可憐,他便自掏腰包幫朱元璋料理了父親的後事。一想起當年還虐待刁難過朱元璋,劉德不禁瑟瑟發抖,畢竟朱元璋是出了名的手段兇殘,其開創了無數酷刑對待那些貪官汙吏,還殺了這麼多開國功臣,劉德覺得自己被殺也是遲早的事。 果然,該來的還是來了。皇位坐穩,國內局勢穩定後,朱元璋決定將手邊的活先放一放,回老家安徽鳳陽看看。得知朱元璋要衣錦還鄉了,劉德嚇得幾天沒睡好。
  • 此人是朱元璋東家,不肯借地給朱元璋葬父母,後來下場如何了?
    然而天降大災,有一年朱元璋在的地方發蝗災,鬧了饑荒,朱元璋的父母也在這場饑荒裡餓死了,這時候的朱元璋家裡窮的叮噹響,不說給父母買棺材的,甚至連埋葬父母的地方都沒有,這時候他只能硬著頭皮去求地主劉德。話說這個地主劉德也是個吃人不吐骨頭的主兒,當初收留朱元璋一家也是看在他們好欺負,所以要的租金極高,所以雖然朱元璋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是只能苟活而已。
  • 劉姓地主善心大發,賞給放牛娃一塊墳地,結果因此被封侯世代沿襲
    就在這時,一個叫劉繼祖的地主出現了,他大發善心,免費給朱家兄弟提供了一塊地當墳地,這才算是解了朱家的燃眉之急,二人簡單地將父母遺體用麻布包裹,就葬在劉姓地主提供的地裡。 ▲鳳陽明祖陵昔日有韓信「一飯千金」的佳話,朱元璋發達後為彰顯自己的仁德,也沒有忘記當初那個伸出手拉他一把的地主劉繼祖。
  • 馬皇后出上聯:扇描黑龍呼風不能喚雨,朱元璋巧對,再現拼命三郎
    想給去世的家人們安葬,可笑的是朱家幫別人種了一輩子的地,竟然買不起一塊能讓朱元璋死去的家人們安寧下葬的地。最後還是鄰居劉繼祖給了朱元璋他們一塊小小的墳地,自己便和二哥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了家人們的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因當時社會動蕩,元朝廷的壓迫和黑暗統治,民不聊生,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光是餓死的人都不計其數。朱元璋為了自己能活下去,便出家做了和尚。雖然倍受其他僧侶的欺壓,但最起碼可以吃得上飯。
  • 他輔佐朱元璋建立大明,是為了報答諸葛亮!
    明朝之所以能建國,除了依靠朱元璋的軍事天才以外,和劉伯溫的輔助也有莫大的關係。古時常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甚至有人傳劉伯溫之所以會去輔助朱元璋,完全是因為諸葛亮。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劉伯溫之所以幫助朱元璋開創大明,就是為了報答三國時期諸葛亮對劉備的恩情。當年劉伯溫並沒有打算去幹涉天下大事,一日就在路邊隨處走走。突然看到了當時還是放牛娃的朱元璋,當時朱元璋正在偷偷睡覺,枕著一根木頭睡覺,兩腿伸直張開,雙手也張開很方,恰好是一個大字,加上他頭頂的那根木頭,正好是一個天子。
  • 看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如何對待昔日的恩人
    可惜此時的劉德並不認為眼前的窮小子朱重八,日後會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朱元璋,他嚴厲地呵斥了兄弟倆。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回憶過往,仍然對劉德當年的嘴臉記憶猶新。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裡惆悵。—《御製皇陵碑文》此時朱元璋從小的玩伴劉英發現了小兄弟的難處,他特意求了母親婁氏,而劉英的父親劉繼祖在婁氏的勸說下同意撥出一塊地來安葬朱五四一家。在料理完雙親和長兄的喪事之後,重六、重八兄弟倆揮淚告別,就此天各一方。重六很快死於元末亂世之中,而重八則在鄰居汪家老奶奶的資助之下,進入於皇寺為僧。
  • 朱元璋上位之後,他的家人受到了什麼恩典?
    歡迎來到百家號《醉夢回憶歷史》,今天我們講的是:朱元璋上位之後,他的家人受到了什麼恩典?我們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帝王,他從一個平民到成為一個開國皇帝實在是令人欽佩,他的成功之路可是非常坎坷的。
  • 陳友諒中箭身亡後,他兒子陳理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怎麼對待他?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陳友諒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史稱「鄱陽湖之戰」,中流矢而死。陳友諒死後,張定邊等人在武昌立陳理稱帝,改元德壽。次年,朱元璋兵臨武昌城下,陳理出降。陳理被朱元璋封為歸德侯。 陳理住在京城,一直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怨言。朱元璋說:「這只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將陳理與歸義侯明升一起遷居高麗,讓元朝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送他們,並賞賜高麗王羅綺,讓其善待他們。
  • 朱元璋的身世之謎,他做皇帝之前經歷了什麼,造就了他多疑的性格
    他的父親等等一些親戚都是一直拖欠著稅款的人,在準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一個地方做佃戶,能找一個只是作為養這一大家子的工作。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的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
  • 朱元璋如此報答恩人?吃了人家一碗豆腐,之後就把恩人解決了
    帶兵打仗,沒有常勝,在一次戰鬥中,朱元璋嘗到了失敗的滋味,為了活著拼命東躲西藏,連著好幾天沒吃飯也沒喝水,不吃不喝幾天的話,誰都會頂不住的,精疲力盡之後,朱元璋還是倒下了,不過天不亡他,他被好心的老婆婆救了。老婆婆用爛白菜和臭豆腐熬了一鍋湯,用這個把朱元璋給救活了。
  • 朱元璋春遊時,一時興起寫下首詩,土豪們聽後卻嚇得魂飛魄散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幾個屌絲逆襲成為皇帝的人,朱元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作為一個乞丐,最後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這樣的經歷古今中外能夠超越他的也是鳳毛麟角。他小時候的生活十分貧窮寒酸,甚至他幕府死後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
  • 朱元璋修陵墓不移開孫權墓:留其為自己看門
    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5年04月02日 10:25 來源:現代快報 傳說,這個寶志,就是人們熟知的濟公和尚的原型,他一生多在南京度過,七歲時出家當了和尚,成年後常常赤足行於街市,並且預言多有應驗,因此深得梁武帝的賞識。  獨龍阜確實是個難得的好地方,這裡陽光充足,和風冉冉,生機勃勃。再者,山勢平緩,地基堅實,易於施工,可長期保持建築物的乾燥,可謂「永垂千古」。明初,為了營造朱元璋的孝陵,寶公塔被遷往紫金山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