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古語有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話最早源於《周易》,原文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子淵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善有善報」的故事,主人公本是普通地主,因為行善而被封為侯爵,世代沿襲。
在元朝末年,中原大地動蕩混亂,民不聊生。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有個孤莊村,村裡有個姓朱的人家,祖輩都是農民,日子過得很苦,當時朱家有個兒子叫朱重八,因為家境貧寒沒有讀書,打小就給本村的地主放牛,賺點兒錢以補貼家用。由於當時蒙古統治者奉行民族歧視政策,漢人在他們眼中都是賤民,只配給他們納稅,趕上災荒之年從不體恤賑濟,因此老百姓都過著青黃不接的日子。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濠州先是趕上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接著又爆發了蝗災和瘟疫。朱家遭此災難,半個月時間就死了三個人,朱重八的父親朱五四、大哥朱重五和母親陳氏先後離世,只剩下17歲的朱重八和二哥朱重六相依為命。由於既沒有錢買棺材,也沒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安葬親人,兄弟二人一籌莫展。
對於朱家的情況,鄰裡鄉親都是了解的,但是每家日子都過得很緊巴,也都愛莫能助。就在這時,一個叫劉繼祖的地主出現了,他大發善心,免費給朱家兄弟提供了一塊地當墳地,這才算是解了朱家的燃眉之急,二人簡單地將父母遺體用麻布包裹,就葬在劉姓地主提供的地裡。
眼見家鄉已經沒了活路,兄弟二人一合計就決定各自逃生。誰也沒有想到,到這個17歲的放牛娃為了混口飯吃會參加起義軍,更不會料到他竟然一路高歌猛進,發展起了自己的勢力,甚至還在那個豪傑輩出的年代披荊斬棘,成了最後的勝利者,統一全國建立大明王朝。
昔日有韓信「一飯千金」的佳話,朱元璋發達後為彰顯自己的仁德,也沒有忘記當初那個伸出手拉他一把的地主劉繼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詔封劉繼祖為義惠侯,正妻婁氏為侯夫人,專掌奉祀鳳陽皇陵,蔭及子孫,與明朝相始終。這就是「一地封侯」的典故。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位有些殘暴的開國皇帝,登基不久便對那些跟隨其打天下的功臣舉起屠刀,連連暗諷他當過和尚的人也沒有放過。執政期間,朱元璋極度厭惡貪官汙史,甚至達到了見一個殺一個的地步。這些行為無疑與其貧賤出身有關,畢竟古往今來的統治者中,沒有他出身這麼卑微的。不過在這件事上,朱元璋「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 」
參考文獻: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