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通過翻閱一些童書發現,孩子的眼裡,夜裡閃爍的星星是藏在他們口袋裡的糖果,白天刺眼的太陽可能是剛剛被自己打翻的蛋黃。所以,孩子的想像力是成年人需要追趕的。
    專題報導
    未來網北京8月27日電(記者 王婷)「用鼻子卷香蕉的大象後面有一顆便便、泡在水裡的大犀牛後面有兩顆便便、剛剛睡醒的黑猩猩後面有三顆便便......」
    近日,未來網記者來到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童書區,剛一走進,就被這本《1.2.3拉便便》童書吸引,直到翻到最後一頁才發現幾個標準的阿拉伯數字1、2、3......原來這是一本教孩子識別數字的圖書。
    便便這種東西在成年人眼裡是不宜拿上檯面的,但是在這裡卻完全拋開成年人的常規邏輯,將便便用來教孩子數數,甚至在不同動物後面羅列開來,完全喪失了便便該有的「味道」,反倒頗有童趣。
    如果問一個成年人,便便可不可以用來教孩子數數,他們可能會笑出聲,甚至覺得不可理喻。
    但是問一個孩子,便便可以用來做什麼,孩子可能會回答出一千零一個答案。
    記者通過翻閱一些童書發現,孩子的眼裡,夜裡閃爍的星星是藏在他們口袋裡的糖果,白天刺眼的太陽可能是剛剛被自己打翻的蛋黃。所以,孩子的想像力是成年人需要追趕的。
    將平面童書中「罪犯」換成「狐狸」,更靠近孩子
    「某某警方將某某嫌犯抓獲,最終,某某嫌犯被處以行政拘留。」這是一種成年人獲取罪犯信息的標準模式,看完基本了解了是哪裡的警方,抓獲哪裡的嫌犯,最終受到哪些懲罰。
    那麼,如何讓孩子理解什麼是「犯罪」、「壞人」會被誰抓起來、會受到什麼懲罰?
    一本名叫《博物館失竊案》的童書,將成年人通常所述的「交警」、「民警」換成了「因愛喝牛奶而出名的牛奶神探」。而「嫌犯」則被換成了「狐狸和灰狼」。
    角色一換,跟孩子就近了。
    《博物館失竊案》童書中的文字內容 其中提到狐狸和灰狼兩個角色 (未來網記者 王婷攝)
    角色換了,空間該如何符合孩子的審美?《怪獸在床邊》一書中,小主人公每晚與怪獸對話、鬥智鬥勇,最終二人和解,共處一室。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幫助那些不願和父母分房睡的孩子,化解他們心中的恐懼,鼓勵他們學著做一名獨立克服困難的小勇者。
    書中睡房變成了怪獸的棲息地,繪畫中,四處都是怪獸留下的綠色液體,以及怪獸帶進來的樹枝樹葉編織成的睡籃。這種衝擊感、畫面感讓孩子感到新鮮。
    「一開始我以為我家孩子會害怕看這種書,結果一拿到手就看個不停。」一旁的售賣員向記者表示,這本書單單「怪獸」兩個字就足以還給孩子一片童真,而人「獸」同在一屋簷下,這種戲劇性的反差效果,孩子就更愛不釋手了。
    動畫片裡,用最「生活化」的故事引起孩子共鳴
    《輪椅奶奶》 《喬思叔叔的婚禮》......記者翻閱這些童書時發現,故事情節並不深奧。
    第一個小主角通過觀察媽媽平時怎樣照顧奶奶,學會了更加耐心地對待脾氣古怪的奶奶,也懂得了人老後的一些心理、生理變化;另一個小主角不遠萬裡趕到喬思叔叔的婚禮,通過婚禮上的所見所聞,了解不同地方的習俗、禮節。
    書中內容淺顯易懂,卻又讓孩子覺得親近,有趣。
    森林魚童書店的老闆向記者推薦了一本他們銷售很好的童書《袋鼠一家人》,故事內容更是那些平時我們都會遇到的,細微到不能再細微的生活瑣碎,比如袋鼠媽媽每天要早起給袋鼠寶寶做早飯,叫醒有起床氣的袋鼠寶寶......
    「這本圖書我們已經在製作動畫片。」老闆向記者進一步介紹道。
    「這麼多書,為什麼偏偏選擇這本做成動畫片?」記者問道。
    老闆表示,因為《袋鼠一家人》非常貼近孩子的日常,從而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就像以前《蠟筆小新》《小丸子》一樣,都是一些上學、放學、吃飯的生活片段,然而就是這樣的情節,讓孩子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家庭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教給他們如何與家人、同學相處。
    低齡兒童不需要大道理,繪本大片留白是給孩子的想像空間
    「對於年齡偏小的孩子,道理沒有那麼重要,關鍵要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工作人員拿起這本《不是棍子》的圖書表示,這是他們銷售量最高的圖書。
    翻開來看,長著兩個大耳朵的小豬豬一會兒舉起棍子捅馬蜂窩,一會兒用棍子給貓咪洗澡,一會兒又站在房頂將棍子拋向天空摘星星......
    而同一系列童書《不是箱子》是一樣表達方式,小兔子在箱子裡洗衣服、坐在箱子上划船、用箱子種樹......
    在成年人看來,這完全無邏輯可言,甚至有點兒不知所云。
    每一頁中,小小的兔子和箱子只佔到百分之三十,其餘地方全部留白......
    「這有什麼教育意義嗎?而且這些『錯誤』的示範不會教錯小孩子嗎?」翻著書,記者向童立方店員問道。
    店員表示,通過這本書,家長可以與孩子共同探討棍子、箱子可不可以用來做這些事情,還有哪些其他事情可以做,並且大量的留白就是給孩子發揮無限想像力的空間。「對於低齡兒童來說,還不到講究邏輯的時候,開發想像力更重要。」
    「摸」出來的傳統文化 立體書「動手體驗」本身就是一種語言
    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一個背著媽媽包的母親翻著《春節》這本立體書,跟孩子一起「打」年糕,在門上「貼」春聯,動手「包」餃子,幫書裡的小朋友「換」新衣,和一家人團團圓圓「吃」年夜飯,甚至最後飯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是可以從書上取下來的,這樣一來,孩子可以思考,上菜擺桌都有哪些講究,然後重新將飯菜粘上去。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平時就換了新衣,根本不理解為什麼還要等到過年才能『換新衣』。」這位媽媽向記者表示,現在很少會跟孩子親自動手一起體驗帖春聯,打年糕......所以孩子們並不理解過年的概念,正好借著這本書,和孩子一起回溯「中國年」。
    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雖然書中沒有給出詳細深刻的解釋,但是此書重在讓孩子通過「眼觀」和「動手觸摸」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引起他們興趣,如果想更多了解背後的知識背景,可以再通過其他書籍繼續研究。
    遊戲書中設置層層關卡,讓孩子科普枯燥的知識
    手指滑動,隨著迷宮走入故宮、長城、天壇、水立方......大北京的輪廓映入眼帘,同時,迷宮中設置關卡、任務,完成後,會有獎勵以及新的提示。
    翻開《遊覽北京》,記者被五顏六色的畫面吸引了,仔細對比著迷宮,更是玩的不亦樂乎。
    記者發現,書面右側一豎排是一些可以取下來的卡片,每個卡片對應著景點,孩子們可以將卡片摘下放在他們對應的位置。這樣一來,孩子不僅體驗了迷宮遊戲,也認識了各個景點的模樣以及知識背景。
    江蘇某出版社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遊戲類、科普類是目前銷售比較好的一類童書,比如《一個飛行員的生活》,這裡面專業的飛行知識,以及每個飛機都可拆分重組,令孩子們愛不釋手。
    「還有這本《果盤裡的蔬菜》,通過蔬菜的起義,抗議著那些不愛吃蔬菜的人,從而贏回蔬菜該有的尊嚴與地位。」工作人員表示,很多孩子通過身份互換為「蔬菜」的遊戲,加強了他們在生活中珍惜糧食的意識。
    工作人員還向記者推薦了《垃圾分類》,「這是現在的熱點話題,家長們都非常喜歡給孩子買這本書,孩子們可以通過將每個代表垃圾的小卡片對應著放在不同的垃圾桶裡,比起將枯燥的知識硬塞給孩子,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們更好的吸收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