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要求,要區別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不同學科,統籌制定教學計劃,小學起始年級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
作為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家長,當我看到「小學起始年級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這幾個字的時候,我的內心裡深處傳來了「呵呵噠」的聲音。教育部門這一句話說起來容易,可要實現真的是不要太難。
這裡主是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的問題。現在很多地方的公辦幼兒園都出現了「大班空置」的現象,就是中班的時候孩子都還是滿編制,但到了大班就沒幾個孩子了。這些孩子幹嗎去了?大部分都去上幼小銜接班了;而一些私立學校的大班也是按照幼小銜接的內容給孩子上課。毫不客氣的說,我們大班的時候也上幼小銜接班,儘管上半年疫情嚴重,但我們的課程沒有停滯,雲課堂,線上教學,學習的內容一點沒有落下,甚至比某些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安排的還要多還要緊湊。
家長們難,難在沒有更好的辦法:不上幼小銜接,怕孩子到小學跟不上,因為無數的過來人都警告過,不上孩子會吃虧,跟不上老師的進度。上吧,又怕超前教育,等到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過相關內容又不認真聽。但誰也不願意讓孩子剛上一年級就學習吃力啊,寧可多學,不能少學!這就是家長們的心裡,也是大多數家長無法做到零基礎的原因。
雖然要求零起點教學,但孩子的程度根本不是零起點。記得一個調查顯示,現在的小學教學已經沒有零起點的孩子了(根本不會寫字、不會算數、不一個認字甚至是自己的名字)!大部分孩子多多少少都會一些最基本的算數,也至少會寫和認識自己的名字。而且,即使不上幼小銜接班,家長們往往也會在家裡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算術、漢字或者拼音,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如果一個班級的大部分孩子程度不錯,那麼,老師也很難照本宣科的從零起點教起,我想老師們也不會拘泥於死板的「零起點」的。現實的情況是,不是學校和老師不願意慢慢教,而是沒必要為了零起點而零起點。
其實,教育部門也知道零起點不好實現,但如何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給不同地區、不同教育資源、不同教學環境的學校一個統一的標準和說法好像又很難。既然如此,還不錯「一刀切」,大家都別搶跑,大家「零起點」開始。因此,教育部門也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零起點」,但這裡頗有點「只見打雷,不見下雨的」意思。
其實,別說小學階段了,幼兒園階段很多孩子也都上過輔導班,什麼英語、音樂、美術、樂高等等,所以絕對的零基礎教學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因此,與其一刀切的限制零基礎教學,還不如讓學校和老師根據班級孩子們的情況因材施教。
最後,我認為,零基礎教學根本的難點、痛點和關鍵點不是從哪個點開始教學,而在於背後的以分數為第一競爭標尺的高考制度。因為,高考競爭有多慘烈,起跑線上「搶跑」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有多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