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的一年級班有36個孩子,大概有五六個沒讀幼兒園大班,而是用一整年上學前班。其他不上學前班的,大部分也會提前學拼音和簡單的加減法。」北京市海澱區某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師林海說。
今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對於幼升小工作,要求嚴格執行零起點教學。然而,報幼升小銜接班、「搶跑」學習的現象依然存在。記者走訪發現,更具迷惑性的銜接班培訓與家長對幼升小的擔憂纏繞在一起,形成了幼小銜接新圖景。
培訓內容「摻著」來
機構以興趣包裝增加迷惑性
目前,市場化機構是幼升小銜接教學內容的主要提供方。
銜接機構都教些什麼?某幼升小銜接機構負責人張東國表示,銜接班除了調整孩子生活作息時間,為小學生活做好適應外,還會幫助孩子提前掌握拼音數學等基礎內容。在該機構的課表上,參考小學課程時間,以40分鐘為單位,排列著拼音、數學、識字等課程。
除了拼音數學識字等「標配」教學內容外,當前,不少線下銜接機構課程出現了「融合」趨勢,書法、思維開發、語言表達等素質、興趣類內容也被納入銜接教學內容之中。不少銜接機構甚至將之作為自己的「辦學特色」。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認為,這種混合化趨勢,不僅提高了監管難度,還對家長產生了更大的迷惑性。「學科內容和素質、興趣內容摻和在一起,家長就會更容易接受,認可銜接班的必要性。」
在嚴禁幼兒園超前教學後,大部分幼兒園不再教授拼音、識字、計算等學科內容。金色搖籃京津冀區園長師曉晴表示:「目前的幼兒園主要以看護為主,輔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雖然大部分幼兒園已經去「小學化」,但據家長反映,個別民辦園仍在偷偷「搶跑」。家住北京市大興區的李建說,自己孩子所在的幼兒園大班,不僅調整孩子作息與小學生活同步,還教授1到20以內的加減法和拼音等基礎內容。
幼升小焦慮難紓解
專家認為提前學不等於高起點
家長普遍擔憂,小學一年級拼音等教學內容進度快,孩子跟不上,學習基礎不牢固。
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認為,「每個兒童天生都有『打基礎』的本能,只要不破壞,就可產生自我成長的能量。外部力量的過度介入反而會『揠苗助長』。」
「拼音似乎是簡單的、適合提前學的,但它同樣是抽象的、枯燥的。」在林海看來,「儘管課外培訓機構強調自身拼音課程的趣味性,但效果畢竟有限。」
不提前學拼音等內容,孩子上了小學後真的會跟不上嗎?
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林海發現,完全沒上過銜接班、沒提前學的孩子,相對於提前學過的孩子,由於缺乏更多的訓練和經驗,在剛開始時會學得比較慢,成績會存在一定差異。」但林海也強調,這些「零基礎」的孩子,在入門後會越學越好,很快能達到中上水平。「對於智商中等以上的孩子,基本在一年級上學期末就能追上了。」
薛海平認為,幼兒不宜過早提前學習學科內容是得到國外一些實證研究支持的,提前學和沒有提前學的孩子之間存在的成績差異,在小學四年級以後會消失。「提前學能獲得短暫優勢,但這是以孩子其他能力,如想像力、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為代價的。孩子的學習成長不是百米競跑,而是一場重耐力、拼後勁的馬拉松。提前學習過多的知識性內容很可能會妨礙孩子長遠發展。」
幼小如何順利銜接
家長了解得多理解得少
面對家長對幼升小的憂慮,對提前「搶跑」的銜接班的認可,薛海平認為,這一現象恰恰反映,在幼升小問題上,家長了解得太多,理解得又太少。「很多家長受身邊氛圍、培訓機構炒作的影響,存在一定盲目性。他們並不理解國家教育政策背後的初衷和科學依據,也不了解目前小學教育目的和現狀,讓孩子上銜接班只是為求心安。」
「幼兒園、小學的確是打基礎的階段,但最重要的基礎不是知識性的,而是對科學的認識、對學習的自信和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哪怕最低水平做到讓孩子不厭學,就已經是教育的成功。」尹建莉說道。
朝陽某幼兒園老師姜莉認為,面對幼升小,家長需要明確該銜接什麼,不該銜接什麼。「孩子學習品質和能力的培養,比如專注力、傾聽能力、理解能力等,才是孩子更好地學習的根基。不要簡單化地把背了多少唐詩、認識多少字作為升學準備的指標。」姜莉認為,「幼兒園其實都會幫助孩子為小學生活做準備,家長對幼兒園教育該有信心和信任。」
「搶跑」學科內容教學的幼升小銜接市場,看似是供求雙方一筆「公平」的買賣,其結果卻是對教育生態的巨大破壞。尤其在幼升小銜接班課程內容出現「融合」趨勢後,對家長的迷惑性更大,監管難度高。
薛海平建議,未來一方面要加大對幼兒園、小學和培訓機構的監管和治理,通過完善過程監管,甚至採取立法等手段,對其教學內容和行為進行識別監督,在嚴禁學科類學習「搶跑」的同時,尊重家長對興趣類、素質類培訓的選擇;另一方面,要幫助家長做好「銜接」,轉變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通過多方努力推動教育生態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0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