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刑辯,您的刑辯知識資料庫,我是今天的知識管理員玉冰。
今天的今日刑辯,我主要向您介紹《北大法律人》對北京大學車浩教授做的專訪,本期我截取三個問題內容供大家學習。
車教授認為:對一個法律人來說,專業知識、視野、能力三者必不可少,不過學習法律專業知識,也是一個需要沉得住氣的過程。他說:學習法律其實很類似學習一種語言,開始階段需要一步一步去處理,不必著急,有些問題可以等到在實務中再去解決;也有點類似於學習武術,不管學習什麼套路,基本功都要很紮實;這裡所說的基本功,主要是對於法學概念的掌握和邏輯思考的長期潛移默化的訓練。另外,學習的過程就像承受波浪的衝擊——不斷往前衝刷河床、使之變寬廣、變得能夠處變不驚,逐漸擴大精神世界的容量,這其中有一個積澱的過程。還有就是知識和能力,知識也包括著作中各種觀點的對撞。比如了解北大老師們的研究觀點,閱讀前沿大咖們的書籍等等;能力只要依靠習得。能力不是能夠通過聽課獲得,而需要自己訓練,法律不僅僅是了解了知識就可以,還需要技能性的訓練。除了專業知識和能力訓練,作為一個法律人,還需要掌握哪些東西?車浩教授認為,作為一個法律人,除了像專業知識、視野、能力之外,法律人特別重要的是要關注社會變化、熟悉人情世故,比如,非法學法律人的專業是其他專業,可能並不需要了解一個普通公民在離婚的時候是什麼心態,但是法律人需要。法律人是在最微觀的層面上去解決糾紛,僅僅靠邏輯是不夠用的。法律人要做的是通過觀察和了解事件,了解法律之外的社會萬象,而不是只在書齋裡生活。理想狀態的法律人教育,應該是大到可以設計憲政的制度安排,小到能夠解決夫妻間的糾紛,也就是古人講的修齊治平。這不僅需要足夠的智慧來應對,需要知識和技能、對一些頂層問題的思考,還需要從宏觀到具體的融貫。因為宏觀往往只是思考,而沒有實踐操作。比如改革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是推進還是回頭,這是一個很宏觀的問題,但要歸結到具體問題上,歸根結底要涉及到權利、利益如何分配。我們常說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這句說得有點濫了,但道理還是對的。在具體層面,就是要求我們懂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懂得怎樣解決糾紛是可以被接受的,以及為什麼這樣做就能夠被接受。車教授說:遇到不同的觀點出現時,常常會感到困惑,這是很正常的。這種困惑其實是與一個人對於安全感、確定性的渴望相關。對一個問題沒有把握,內心不是處在肯定的狀態中而是處在模稜兩可的狀態,這時的難受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定,沒有辦法回答困擾。為什麼國外提倡在上點年紀後再學習法律?為什麼說「法官是老的好」?這是因為人生經歷更加豐富之後,回過頭來看問題的心態有所不同。你的人生閱歷讓你懂得世界上的人和事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人生實踐的智慧會讓你懂得不同的答案均有合理性,能夠坦然應對不確定的生活。經過五年、十年在社會實踐中的歷練之後,在做各種與法律相關的社會工作之中,慢慢明白很多問題本來就沒有確定的答案,在多種可能的答案中作出選擇往往取決於這種選擇在特定場景中的妥當性。比如作為一個律師,一個案件出來到手上,需要為一個人做罪輕或者無罪的辯護。如果你內心認定他就是有罪的,你確信只有這一種可能,那麼為他辯護的時候你的內心就會困惑甚至痛苦,受到自己道德的拷問,好像在違背自己的良知行事。古人強調「知行合一」,一個人所知道的事情與他所做的事情應該是一致的,避免形成虛偽的人格。教育的必要,在於不僅技術上,更是從心態上,使得一個法律人具備將來面對實務問題時去挖掘多元的可能性。檢察官控訴犯人或者律師為犯人辯護,從哪種角度控訴和辯護、說理都是有選擇性的,如果你能夠容納不同的觀點、可能,就不會困擾,相反當你已經認定法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時候,就會很困惑。所以,要慢慢學會適應一個問題本身就是多解的。處理法律問題的方案的多元化和選擇性,遠遠高於其他專業,設想多種可能的是法律人非常重要的能力。現在司法考試的採取選擇題的形式,這是很有問題的,而且只是記住答案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法律的變換、修改很快。未來你到律所或者一家公司做法律顧問,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你的客戶是不會給你出選擇題的,你需要自己把想到可能的方案的利弊都考慮清楚。所以法律人的思維訓練,需要從一個答題者向一個出題者轉變,需要想像力、創造力,參與到平等的思考之中而不是被動接受一個正確的答案。理想主義的教學狀態是鼓勵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嘗試著突破既有理論框架的束縛和限制,不能讓自己被一種確定的答案所束縛。觀點來源:車浩 | 知識編輯:玉冰
「刑辯熱搜」全新改版,為答謝各位一直以來的關注,本期將向留言排名前20名(截止9月19日中午12點)的粉絲贈送車浩教授親筆籤名的《車浩的刑法題》一本。「刑辯熱搜」將會在以後不定期開展贈書活動,感謝您一直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