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五章:道的奧妙,天下亂而得治聖人出

2020-12-11 看點CN

道德經原文和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對比,顛覆性的道出道德經不一樣的秘密:

《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譯文: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斷句和解析: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一句:古之,善為。

註解:古,這裡指「天」。之,古字形從止,止下面一橫表示出發的地方。善,其本義是像羊一樣說話,有吉祥美好之義,《說文》:「善,吉也。從誩,從羊。此與義美同意。」從利他性上引申為友好、擅長、讚許、容易等義。為,其本義實為役象以助勞,引申為做、幹,又引申指種植、建造、製作、充當、掌管、當作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道,知行止,做什麼事情總以利他心為出發點。

第二句: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註解:道,物質最高形態。者,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指燃燒。微,本義是隱蔽、隱匿。妙,本義:美,好。引申為神奇。玄,其本義是赤黑色,這裡是現而不見的意思。通,本意是通達,沒有障礙。深,從表面到底或從外面到裡面距離大。不,否定。可識,可以觀測到的一切。

這句話的意思是:它具有否定一切的力量,主宰宇宙萬物的生滅,只能看到它的表象而難知其全貌,它行於浩瀚宇宙而沒有障礙,它就在你的眼前你卻看不到它的樣子,它能化育一切,美妙神奇,它靜的用感官無法感知它的存在。它就是造化諸物的物質最高形態,老子稱之為道。

第三句:夫,不唯,不可識。

這句話的意思是:能把握這種力量,就能把握一切現象變化,就成道了。

第四句:故,強為之,容。

註解:故,原來的,原因,這裡指一個有修為者的返璞歸真的高境界。強,這裡指力量大。容,這裡是裝、盛、容納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容納一切,就會擁有強大的力量,在把握力量以後,而知行止,這才是真正的返璞歸真,道法自然。

第五句:豫兮,若冬,涉川。

註解:豫,安閒。兮,《說文解字》:「兮,語所稽也。從丂八,象氣越虧也。」若,說文解字》:「若,擇菜也。」,這裡是勞作的意思。冬,意為終結、終端。涉,本義是徒步渡水。川,本義是河流、水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就要耐住寂寞,該終結的時候,就不要再強行而動,不然就相當於徒步渡過激流的河水,是很危險的。

第六句:猶兮,若畏,四鄰。

註解:猶,這裡指猿類。夘鼻長尾,性多疑。

這句話的意思是:本來該多疑的天性,卻缺少了這種東西,該防備的時候卻悠然自得,就會將自己置於死地。

第七句:儼兮,其若客。

註解:儼,恭敬,莊重。其,這裡表示請求或命令。客,這裡代指邪祟。

這句話的意思是:被邪祟控制役使,就會缺乏恭敬,顯得不莊重。

第八句:渙兮,其若凌釋。

註解:渙,這裡指洗禮。凌,這裡指欺侮釋,這裡指放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被命令的去勞作,在被欺辱中學會放下,人生因此被洗禮。

第九句:敦兮,其若樸。

註解:敦,青銅器名,古代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樸,這裡通「撲」。擊,打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青銅原本是堅硬的物質,發現之初是為了用來爭奪擊打傷害之用,若能去掉它原來的這種煞氣,可以用它來製作成敦,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更能體現它的善,造福天下。

第十句:曠兮,其若谷。

註解:曠,指廣大、虛空、明亮。谷,這裡是莊稼和糧食的總稱。

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治下通過勞作,而皆能富足,就是當下偉大的人物。

第十一句:混兮,其若濁。

混,本義是攙雜在一起,這裡指不能調和轉化的矛盾。濁,本義水不清、不乾淨,這裡指混亂的局面。

這句話的意思是:混亂的局面,是因為多種東西摻雜混淆在一起,不能得到調和轉化。

第十二句: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靜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註解:徐,這裡是緩慢、安行的意思。清,這裡指太平。盈,充滿。這裡指對十方的愛。

唯,這裡是獨一無二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誰能把混亂的局面結束,讓天下恢復平靜,讓百姓安行太平。

誰能讓六道各得其所,使天下沒有紛爭,讓蒼生休養生息。

誰才能做到這些呢?對蒼生充滿慈愛,擁有對各種力量的控制力,能夠站在物外的大成聖者。

這個大成聖人,不是天下獨一無二的,而是能集合很多像自己一樣的仁者共同理正。所以能破除流俗弊端而給世界新的希望,如此便能打破一個紛亂的舊世界,成就一個全新的新世界。

這一章,主要講述了道的德是以利他心為起點,知行知。得道應具備的天格,違背了道會出現的現象,以及收拾混亂的局面應具備的道格。如果大家對陳烯堯《道德經新解》感興趣,可以關注,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原來得道妙法的途徑是件很容易的難事
    總體看來,道德經的解析大都是千篇一律,而今發布的陳烯堯《道德經新解》卻讓人耳目一新,讓大家對道德經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欣賞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六章:陳烯堯《道德經新解》第十六章斷句和解析: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 道德經第1-7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丨道是整體超越的混一;呈現為不知知的上、知不知的病、病病是以不病的三,不是對立的二
    無掉認知,無掉欲得,無掉眾、妙,才是生命的究竟真實(之門)。無知無欲,無掉認知,無掉欲得。眾、妙之門,無掉眾、妙,進入生命的究竟真實。王弼《道德經注》第一章道德經第02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若真有如此之聖人治國,與人道意義上儒、法之「聖人」相比,何如?……而愛民治國的最高境界便是無為而天下大治,老子問那些自稱得道的統治者、聖人,你能做到嗎?原文: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莊子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雌,為大道之德性。此時天下大治,百姓、萬物自行其事,繁衍生息、一派盛景如同天門開闔,一切清靜自然。聖人不但要有大道治國之能,還要以大道之德性長養天下萬民萬物。此為老子對得道統治者最高標準的道德要求。何為大道之德性呢?接著往下。原文: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1-49章)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奧妙。從實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蹤跡。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源。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 《道德經》全文(1-20章)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è)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hè),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得福乎?要得福,先行福。要行福,先知福。《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 《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處用意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章中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之。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段話的意思是,治理大國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非常相似。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也詳細地給出了答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從中也能看出這個名字是老子為了便於讓世人理解而勉強命名的。那何為「可道」之「道」呢?天道、地道、人道、物道等皆為可道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些會在後面的章節詳細地論述,以後再慢慢學習。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1-10章)(值得收藏!!)
    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wèi)腹不為(wèi)目,故去彼取此。
  • 《道德經》第57章:以正治國
    道德經第57章【原文】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所以,只要統治者以無欲、無為來治理天下,就能實現國泰民安。王弼《道德經注》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兵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雲,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也。故以正治國,則不足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
  • 至治之極|《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80)
    至治之極 小國寡民。 在前面兩章,分別從正反兩面闡述了天道「以柔弱勝剛強」之道,聖人「以柔弱勝天下」之道。聖人有道,乃至配天之德,唯有如此,天下才能大治,國家才能太平,百姓才能至安。本章接著前面兩章,進一步闡述配天之德的聖人治理天下,會出現什麼樣的社會圖景。 「小國寡民」:老子認為,國家過大,人口過多,就很容易失道,出現以智治國的局面。以智治國,開人之天容易,閉人之天難。人之天一開,就會走向一條以人滅天的不歸之路。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曲全之道(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二十二章原文: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得,獲得。惑,迷惑。聖人,這裡指賢明的君主。執,執守、秉持。一,這裡指自然規律。牧,管理、治理。自是,自以為是。彰,彰顯、顯赫。見,通「現」,炫耀。明,明顯、表明。伐,誇耀。功,功績。矜,自高自大。長,成長。曲全,委曲求全。誠,確實、真實。歸,歸於。之,指曲全之道。第一句: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