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與弱者們的合作,不過是一群弱者們,根本改變不了什麼?如今,在家電實體店領域,國美牽手家樂福,由國美來接盤家樂福的家電零售業務,被認為是國美自救的一種戰略突破,但是對於家樂福來說,卻是一塊「燙手山芋」。
喬華||撰稿
兩個弱者擁抱在一起的結果,到底是抱團取暖,還是一起沉淪?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日前,家樂福中國宣布與國美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關係,國美將進駐家樂福遍布全國各地的200餘家門店,推出國美電器的「店中店」,預計7月底前完成200餘家門店的戰略合作。
然而,就在去年,大潤發、歐尚率先聯手蘇寧,讓蘇寧易購在超市門店經營家電部門,並於兩個月時間內完成了近500家門店的改造。時隔多年,超市大佬們重新選擇「店中店」模式,邀請家電企業進入操盤,重構大賣場功能。
從家電線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到如今的商業合作,國美、蘇寧與家樂福、大潤發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艱辛歷程,將對手變成朋友?顯然,是在寒冬市場上,弱者們的抱團取暖。
儘管雙方將合作稱為強強聯手,但背後是國美與家樂福的經營壓力凸顯,因此頗有幾分各取所需、抱團取暖的意味。2018年國美提出「三新」舉措,想從三線以下城市快速擴張門店,但財報顯示,國美2018年銷售業績下滑10%,淨虧損在42億元左右。
另一方面,「家樂福退出中國」等唱衰的聲音從去年開始也甚囂塵上,隨著沃爾瑪、華潤等大型商超越開越「萎縮」,國內零售業正在發生新一輪變革。如何在此次變革浪潮中站穩腳跟,是擺在國美和家樂福面前的共同難題。
無論是抱團取暖還是強強聯手,家樂福與國美的「店中店」模式都會為對方在短期內帶來更多的好處,實現1+1>2的效果。面對零售市場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傳統零售企業紛紛打破行業思維定式,通過跨界合作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對於國美而言,「店中店」的優勢在於可以迅速擴展,形成市場覆蓋,這比自己獨立支撐開店要便捷快速得多,且可以實現成本最小化。對於家樂福而言,將大家電品類交給國美運作,可以減少庫存壓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加強與國美在家電品類方面的供應鏈合作。
近年來,線上流量紅利在逐漸減少,線下零售價值也被重估了。顯然,通過相互抱團、優勢互補,實現利益最大化已成為零售巨頭的主流選擇。從近些年零售行業的變化也可以看出,「站隊」或者「聯姻」都是為了讓自身過得更好。
不管是國美、蘇寧,還是家樂福、大潤發、歐尚等,近兩年來的數位化升級都與平臺開放、跨品牌合作密不可分,包括引入行動支付,與京東到家、盒馬鮮生、餓了沒等合作,與BAT等巨頭合作升級供應鏈等。這些改變正在讓傳統零售、大型超市、賣場等脫胎換骨。
對國美和家樂福而言,儘管雙方的合作是利大於弊,但未來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對於大賣場來說,扮演分租商的角色意味著要開始面臨功能和品類上的重構;而進駐賣場多出的增量對家電連鎖零售商來說實屬杯水車薪,轉型中的陣痛仍然難以避免,挑戰和機遇並存是必然。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開放合作的時代,單打獨鬥已經過時,「組團打怪」才是王道。隨著新形勢新變化風起雲湧,企業之間的跨界、跨品牌合作或將出現越來越多出人意料的CP!
====
智家電(ijiadian):智能網際網路時代家電新媒體,關注網際網路智能化拐點時代的家電產業轉型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