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孫中山為了推翻帝制,改造中國,可謂是耗盡畢生的精力。其功績名留青史,為中國革命政治事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後世為了紀念他,為其修建了中山陵,拜謁中山陵則成為人們的心中夙願,不管是政治名流,還是普通百姓都懷著一個敬愛之心去瞻仰革命先驅。
時間來到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北上和談的孫中山先生突然因病與世長辭。孫中山去世後,舉國悲痛,人們希望他能和列寧一樣,遺體得到保存,以讓後人瞻仰。因此他的遺體送到了北京協和醫院進行了防腐的處理。
1925年3月17日,段祺瑞政府發布了為孫中山舉行國葬的命令。治喪的主要決策由北京治喪處會同孫中山家屬共同做出。
4月2日下午,出殯,孫中山的靈柩出中央公園,經北京長安街、西單、西直門,移往西山碧雲寺暫厝,安放於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龕內。然而這一放便是四年。
因戰亂頻繁,為了更好的保護孫中山的遺體,守靈處主任李榮和衛士們將孫中山的遺體轉移到了附近的一處山洞中,並將原來的楠木大棺換成了美式小棺。直到1928年北伐軍攻克北京後,他們才將中山先生的遺體從山洞取出,重新換入大棺材,放回了碧雲寺靈堂中。
據說,在1928年,北伐軍在徐州擊敗了安國軍的副司令張宗昌,後逃到北京,張宗昌將這一失敗歸結於孫中山搞革命,於是就想毀掉孫中山遺體,以洩私憤。好在守靈的衛士阻攔,並及時通知了時在北京的張學良,才制止張宗昌的此舉行為。當時,官方聲明說孫中山的遺體沒有受到破壞,但也有傳聞說孫中山的遺體由於空氣入侵而變色,無法保存。當然這只是一個坊間傳聞,是否真實,已經不得而知了。畢竟,如今孫中山遺體被葬入幾米深的地下,已無法供人瞻仰了。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從1926年1月15日開工,到了1929年5月才完工。前後歷時近4年。
1929年5月22日至23日,碧雲寺舉行隆重的遺體改殮儀式。5月26日移靈時,遺體從楠木棺內移到美式銅棺中。孫中山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等衣冠,仍放在原來的楠木棺中內封存在石塔。以此作為孫中山遺體暫厝碧雲寺的紀念。如今,我們在北京碧雲寺看到的則是孫中山的衣冠冢。
5月26日下午3時,孫中山先生的靈柩途徑長安門、中華門、出正陽門抵達東站。準備通過火車將靈柩運抵南京中山陵。5月28日上午1時,靈車抵達浦口。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時,這具美式銅棺被葬入中山陵孫中山臥像下5米深的長方形墓穴裡。
中山陵,以祭祀堂為主體建築,整體外觀為「自由鐘」,山下的中山先生的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廣場是鐘頂的弧形,墓頂像是圓形的鐘擺,整個墓地融合了中式和西式風格。中間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寫的「天地正氣」匾。祭壇中央的中山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蘭茨基之手。底座上刻有六個浮雕,是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寫照。
在陵墓的入口處,有一個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面寫著中山先生生前寫下的兩個字「博愛」。
民國時期,每個重大節日,如中山誕辰或國慶節,南京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高級官員都必須來中山陵,在南京舉行的一些重要會議還應包括野嶺作為會議的內容。
「九一八」事件發生後,國民黨蔣介石政府仍然頑固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引起全國的抗議浪潮。1935年續範亭在南京拜謁中山陵時悲憤地寫下《哭陵》一詩,並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詩:"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於世何所求?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續範亭的壯舉,是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有力揭露和抗議,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戰爭局勢的不斷加深,日軍已涉足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並步步緊逼。日軍突破了上海和蘇州防線。蔣介石想將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但是,陵墓必須用炸藥爆炸,這很可能會損壞遺體。工程師擔心會損壞棺材和遺體,在工程師的說服下,墓室才得以保存,移靈之事也就無疾而終了。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曾用大炮轟擊過中山陵,還留下了彈孔。在悲慘的南京大屠殺中,日軍並未對中山陵造成嚴重破壞。對此,有人認為是因為孫中山在日本生活了很長時間,並且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聯繫。有一些人則認為中山陵是許多中國人的信仰之地,日本人不敢冒犯,怕激起全國之憤怒。真正是何原因,歷史並無記載。但無論如何,除了在抗日戰爭八年中遭到嚴重破壞的周圍花園外,主樓基本上保存完好。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河時,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向先遣隊下達了「保衛中山陵」的命令,並派人到中山陵。將中山陵保護了起來。
時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市長兼市委書記劉伯承司令員也多次來中山陵謁陵並視察工作。劉司令員還組織人馬從外地運來了幾千株苗木,開始了解放後的陵園綠化工作。如今,整個陵園已是林海浩瀚。
新中國成立後,對中山陵進行了幾次修繕,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66年。當時,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國家撥款100萬元,修繕了中山陵的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更換了陵門、碑亭和祭堂屋面開裂的琉璃瓦,這次大規模維修,保持了中山陵當年的面貌。
歷經戰亂,已經無法得知孫中山的遺體是否保存完好。但中山先生作為革命先驅,那份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的精神永遠留在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