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靈柩經歷的風風雨雨:險遭火燒,其遺體保存是否完好呢

2020-12-17 剪影集結號

前言:孫中山為了推翻帝制,改造中國,可謂是耗盡畢生的精力。其功績名留青史,為中國革命政治事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財富。後世為了紀念他,為其修建了中山陵,拜謁中山陵則成為人們的心中夙願,不管是政治名流,還是普通百姓都懷著一個敬愛之心去瞻仰革命先驅。

時間來到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北上和談的孫中山先生突然因病與世長辭。孫中山去世後,舉國悲痛,人們希望他能和列寧一樣,遺體得到保存,以讓後人瞻仰。因此他的遺體送到了北京協和醫院進行了防腐的處理。

1925年3月17日,段祺瑞政府發布了為孫中山舉行國葬的命令。治喪的主要決策由北京治喪處會同孫中山家屬共同做出。

4月2日下午,出殯,孫中山的靈柩出中央公園,經北京長安街、西單、西直門,移往西山碧雲寺暫厝,安放於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龕內。然而這一放便是四年。

因戰亂頻繁,為了更好的保護孫中山的遺體,守靈處主任李榮和衛士們將孫中山的遺體轉移到了附近的一處山洞中,並將原來的楠木大棺換成了美式小棺。直到1928年北伐軍攻克北京後,他們才將中山先生的遺體從山洞取出,重新換入大棺材,放回了碧雲寺靈堂中。

北京市民遺體送別

據說,在1928年,北伐軍在徐州擊敗了安國軍的副司令張宗昌,後逃到北京,張宗昌將這一失敗歸結於孫中山搞革命,於是就想毀掉孫中山遺體,以洩私憤。好在守靈的衛士阻攔,並及時通知了時在北京的張學良,才制止張宗昌的此舉行為。當時,官方聲明說孫中山的遺體沒有受到破壞,但也有傳聞說孫中山的遺體由於空氣入侵而變色,無法保存。當然這只是一個坊間傳聞,是否真實,已經不得而知了。畢竟,如今孫中山遺體被葬入幾米深的地下,已無法供人瞻仰了。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從1926年1月15日開工,到了1929年5月才完工。前後歷時近4年。

1929年5月22日至23日,碧雲寺舉行隆重的遺體改殮儀式。5月26日移靈時,遺體從楠木棺內移到美式銅棺中。孫中山換下來的民國大禮服、大禮帽等衣冠,仍放在原來的楠木棺中內封存在石塔。以此作為孫中山遺體暫厝碧雲寺的紀念。如今,我們在北京碧雲寺看到的則是孫中山的衣冠冢。

5月26日下午3時,孫中山先生的靈柩途徑長安門、中華門、出正陽門抵達東站。準備通過火車將靈柩運抵南京中山陵。5月28日上午1時,靈車抵達浦口。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時,這具美式銅棺被葬入中山陵孫中山臥像下5米深的長方形墓穴裡。

中山陵,以祭祀堂為主體建築,整體外觀為「自由鐘」,山下的中山先生的銅像是鐘的尖頂,半月廣場是鐘頂的弧形,墓頂像是圓形的鐘擺,整個墓地融合了中式和西式風格。中間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寫的「天地正氣」匾。祭壇中央的中山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蘭茨基之手。底座上刻有六個浮雕,是孫中山革命活動的寫照。

在陵墓的入口處,有一個高大的花崗巖牌坊,上面寫著中山先生生前寫下的兩個字「博愛」。

民國時期,每個重大節日,如中山誕辰或國慶節,南京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高級官員都必須來中山陵,在南京舉行的一些重要會議還應包括野嶺作為會議的內容。

「九一八」事件發生後,國民黨蔣介石政府仍然頑固地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引起全國的抗議浪潮。1935年續範亭在南京拜謁中山陵時悲憤地寫下《哭陵》一詩,並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詩:"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於世何所求?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續範亭的壯舉,是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有力揭露和抗議,激勵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戰爭局勢的不斷加深,日軍已涉足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並步步緊逼。日軍突破了上海和蘇州防線。蔣介石想將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但是,陵墓必須用炸藥爆炸,這很可能會損壞遺體。工程師擔心會損壞棺材和遺體,在工程師的說服下,墓室才得以保存,移靈之事也就無疾而終了。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曾用大炮轟擊過中山陵,還留下了彈孔。在悲慘的南京大屠殺中,日軍並未對中山陵造成嚴重破壞。對此,有人認為是因為孫中山在日本生活了很長時間,並且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聯繫。有一些人則認為中山陵是許多中國人的信仰之地,日本人不敢冒犯,怕激起全國之憤怒。真正是何原因,歷史並無記載。但無論如何,除了在抗日戰爭八年中遭到嚴重破壞的周圍花園外,主樓基本上保存完好。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河時,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向先遣隊下達了「保衛中山陵」的命令,並派人到中山陵。將中山陵保護了起來。

時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市長兼市委書記劉伯承司令員也多次來中山陵謁陵並視察工作。劉司令員還組織人馬從外地運來了幾千株苗木,開始了解放後的陵園綠化工作。如今,整個陵園已是林海浩瀚。

新中國成立後,對中山陵進行了幾次修繕,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66年。當時,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國家撥款100萬元,修繕了中山陵的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更換了陵門、碑亭和祭堂屋面開裂的琉璃瓦,這次大規模維修,保持了中山陵當年的面貌。

歷經戰亂,已經無法得知孫中山的遺體是否保存完好。但中山先生作為革命先驅,那份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的精神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相關焦點

  • 遺體是否安息?棺材裡躺著梅蘭芳?解密孫中山與他的四口棺材
    他是國共兩黨都要尊稱一句「國父」的大佬級人物,也是百年前那場浩劫的救世「偉人」,生前他叱吒風雲,撼天動地,死後卻不知他的靈魂是否得到安息。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了解下「國父」孫中山的一些奇事。孫中山的遺體究竟在哪裡?
  • 1925年國父孫中山逝世,屍體險遭毀壞,四年後才入土為安
    但是有一個奇怪的問題就是為什麼他是1925年去世的,但是卻等到1929年才下葬呢?中間整整相差了四年的時間。讓人疑惑的是中間這四年裡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又是如何保存的呢?關於孫中山死後遺體為什麼沒有及時的下葬,據當時最官方的說法是孫中山臨終前的遺願。
  • 孫中山當年遺願是想做成水晶棺,為何蘇聯送來水晶棺卻沒派上用場
    可以說中山先生是至死也在為祖國統一而奔波,中山先生是廣東人,在北京病逝,那麼後來為什麼要在南京建他的陵墓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在彌留之際中山先生就跟身邊的人講,如果我萬一有一天去世了,我希望南京父老能賞我一片土地,讓我在南京修自己的墳。
  • 秦始皇遺體或保存完好 外觀容貌依稀可見(圖)
    雖然單從遺體保護技術來講,如果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夠很好地保護下來,那麼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但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相傳「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直至九月,屍骨終於運回鹹陽發喪。  這些說法似乎並非空穴來風,因為《史記?
  • 南京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建築群,600多年歷史,見證了風雨!
    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群。總統府佔地約5萬平方米,既有中國古代江南的傳統園林,又有近代西風東漸的建築遺存。後來,一再成為中國政治軍事的中樞,以及重大事件的策源地。南京總統府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92號,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南京總統府的歷史可以說追溯到600多年前的明朝。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一百多年歷史的巨變,從清朝到近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 南京地圖上的中山故事
    南京經歷過作為帝王之都的滄桑往事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榮辱興衰的歷史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亦長寢於此孫中山(1866年 — 1925年),學名文,字德明,幼名帝象,號逸仙,別號中山。他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 看看當年靈柩停放在北京碧雲寺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辭世,因南京中山陵工程建設尚需時日,國民黨治喪委員會決定暫時將靈柩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的金剛寶座塔內;在碧雲寺為孫中山守護靈柩的只有包括孫中山生前衛士馬湘、譚惠全在內的一小支衛隊。時局動蕩,當時正是軍閥割據的年月,國民黨勢力還偏處南方的廣東。
  • 遺體仍在「水晶棺內保存」的5位領導人一覽!
    一些國家和黨的領導人逝世後,都要為他建造遺體存放的陵墓和廣場以示紀念
  • 蔣介石陵寢遭潑漆,想移靈孫中山陵墓之側,很難實現
    這是蔣介石靈柩自1975年暫厝以來,首度遭到破壞褻犢。蔣家第四代、國民黨立委蔣萬安3月10日一早與家人親赴「慈湖陵寢」,了解事發後的狀況。臺灣政府與蔣家家屬及蔣萬安等溝通,未來重新開放慈湖和頭寮陵寢時,將以安全為優先考量,除了現有人力,桃園市政府也會加派警力協助維安。
  • 古埃及法老遺體保存完整,對於他們的DNA信息,西方為何閉口不談?
    ",古埃及的位置剛好尼羅河中下遊地區,是典型的水利帝國,然這不是神奇之處,最神奇的莫過於古埃及獨特保存遺體的辦法--"木乃伊"。這依舊是現今科學家熱於探索的問題之一,比如:古埃及的人種的來龍去脈便可以在"木乃伊"身上一探究竟,畢竟現在的科學力量不容小覷。然西方世界甚至是埃及政府對於這件事情都閉口不談,這又是為何呢?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孫中山臨終前說,願如友人列寧那樣保存遺體,供後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後,治喪處即向蘇聯定購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蘇聯贈送了一副水晶棺。該棺長1.75米,高0.5米,棺頭0.65米,棺尾寬0.53米。棺的外蓋及外層勻系鋼質鍍鎳,銀光閃亮。但經專家檢查,此棺質地較脆,且易於傳熱,加之長途運輸,稍有裂隙,便會對棺內遺體產生影響,所以後來沒有使用。
  • 孫中山葬禮的主持人是他,溫州人!
    他主持了孫中山的祭禮 請看吧,這裡來了個白天做夢人 入選《英文古今名人演講集》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
  • 孫中山與臺灣
    [12] 孫中山為什麼要選擇臺灣作為指揮惠州起義的司令臺呢?其原因是從歷史、地理上看,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與祖國東南沿海一衣帶水,與惠州起義易於相互呼應。具體一是由日本籌措、購買的一批軍械運抵臺灣較為方便,而臺灣與廈門僅一水之隔,只要起義軍能佔領廈門,從臺灣回到大陸接濟,最方便、快捷。
  • 孫中山與辛亥武昌起義
    這場震撼世界的革命的爆發似乎出於孫中山和同盟會領導層的意料之外,孫中山後來甚至說過「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有的人據此認為武昌首義與孫中山沒有什麼關係。  其實,孫中山說「意外」,是有下文的。他的原話是:「按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其主因則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則張彪斷不走,而彼之統馭必不失,秩序必不亂也。」如此,起義就未必能成功。
  • 馬拉度納遺體告別儀式進行:靈柩上覆蓋10號球衣
    馬拉度納的靈柩上,覆蓋著阿根廷國旗和10號球衣。人們排著隊緩緩進入玫瑰宮,向他作最後的道別。當地時間25日早晨,馬拉度納在位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蒂格雷的家中逝世,享年60歲。據路透社報導,從26日到28日,他的遺體將被安置在玫瑰宮,接受公眾道別。此前有報導稱,阿根廷將為馬拉度納舉行國葬。另據法新社報導,馬拉度納的靈柩上,覆蓋著阿根廷國旗和10號球衣。
  • 誰是為孫中山扶柩的唯一一個日本人?
    梅屋莊吉曾外孫女小坂文乃接受採訪,講述梅屋與孫中山的往事。「關於中日結好、亞洲振興乃至人類的平等之理想,我等英雄所見略同。特別是先生以為實現此理想,須先進行中國革命。如此膽識和熱誠令我感動。短暫會晤,已盟誓將來。」以上是日本友人梅屋莊吉在孫中山墓前所致的悼詞,追憶了兩人相遇相識、交換盟約的全過程。二人之間的盟約,一生都未曾改變。
  •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探視妹妹孫穗芬 祝其早日康復
    孫中山孫女孫穗芳探視妹妹孫穗芬 祝其早日康復 2011年01月15日 15:5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辛亥百年]孫中山眼中的第一次國共合作
    似乎,孫中山成了中共的門神,國共破裂違背背叛了孫中山的意願甚至成為如今的共識。  實際上呢?  孫中山聯共的關鍵在於聯俄。孫中山從1890年代初到1920年代初,革命經歷長達三十餘年,屢敗屢戰,四處尋求救國的路徑和方式。在缺乏發動民眾意識的情況下,利用國外勢力是他摸索的重心之一。
  • 孫中山葬禮現場:降半旗致哀,120人抬棺,數萬民眾自發前來送行
    而孫中山先生的生前遺願,是葬在南京紫金山,其原因是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的地方,不可忘記辛亥革命。當時誰也沒有料孫中山先生會在此時逝世,這些身後事都是孫中山先生自知大限將至時所安排,中山陵則是在1926年春動工,歷時3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