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經歷過作為帝王之都的滄桑往事
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榮辱興衰的歷史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亦長寢於此
孫中山(1866年 — 1925年),學名文,字德明,幼名帝象,號逸仙,別號中山。他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的6月1日,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將盛放孫中山遺體的靈柩安葬到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墓室裡。
奉安大典的線路從中山碼頭出發,經過鹽倉橋、鼓樓、新街口、中山門,最後到達中山陵,全長15公裡。
沿線分布有中山碼頭、新街口的孫中山銅像、孫中山曾經就職的總統府、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的中山門和舉世聞名的中山陵等重要遺址和地標建築。
長江浩蕩,沿南京城外自西南向東北奔流而過。
左岸浦口,是京滬鐵路前身津浦鐵路的終點站,右岸下關,為南京航運中心。
為保障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順利進行,國民政府決定在下關江邊建設碼頭以迎接先生靈柩,並被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
奉安大典舉行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登陸的下關碼頭被定名為中山碼頭並沿用至今。
孫中山逝世後,他的好朋友梅屋莊吉請日本的銅像製造商鑄造了四尊銅像。梅屋莊吉親自護送其中的一尊銅像至南京。
銅像運至南京後經歷坎坷。
1929年銅像剛運來南京,難以確定立像的合適之處,便將銅像立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
1942年11月,在紀念孫中山誕辰76周年前夕,拆除了新街口廣場中心的噴水塔,將孫中山銅像遷移至新街口廣場。
1985年3月是孫中山逝世60周年紀念日,中山陵園管理處在藏經樓成立了孫中山紀念館,又將新街口廣場中心的銅像移至紀念館門口。
最後,由當代雕塑家戴廣文重新鑄造了一尊新的銅像,至今一直矗立於新街口廣場中心。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闢兩江總督署(現南京總統府)為大總統府。
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現已闢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通往總統府大堂的長廊,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橫梁上高懸的一塊匾額,這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帶著一份理想的莊嚴,透過百年歷史,依然彰顯出偉人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
南京的中山門原為明代朝陽門甕城,為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因城門位於南京城東,最先迎接太陽而得名。
1366年,朱元璋向東北兩面拓展南京城時修築朝陽門,城門為單孔券門。1928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從北平南下的孫中山靈柩,興建中山大道時,將原朝陽門甕城拆除,修造三孔拱形磚門,並在門洞上嵌「中山門」的題字石額。
1996年,南京中山門成為滬蓉高速公路進入南京城的入口。
中山陵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
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將墓地全局呈自由鐘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
橫眉上的「博愛」兩個字是孫中山親筆手書。也因為這樣,南京又被譽為博愛之都,其由來與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有著一段淵源。
在友人引見下,于右任與孫中山相識、相知,兩人成為親密戰友。1912年2月,袁世凱逼孫中山辭去大總統不久,于右任相繼也辭去交通部次長職務。在孫中山辭職之前,于右任特地去看望過他的這位親密戰友。孫中山對于右任情深義重,故親筆為于右任題寫了一幅中堂,即「博愛」二字。
博愛坊氣勢恢宏,當年建造博愛坊的石匠,在取料時疏忽大意,將石柱給鑿短了約一米,當局要嚴辦瀆職者,管理人員得知此事後說:「為父造陵,不能殺人。」在後來的施工中,石匠雖然設法補救,不過仔細看,還是能發現博愛坊西邊的第二根石柱子的接頂上端,有拼接的痕跡。
孫中山祭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外壁用花崗石建造。
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簷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
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
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墓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臥像。
孫中山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裡,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中山陵有名的392級臺階,這個數字是暗喻當時中國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這長長的臺階分成了10段,有10處平臺,每一段臺階的數量都不一樣,寓意也不同。
從碑亭到祭堂,共有339級臺階,象徵著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臺階,將孫中山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中間的8個平臺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中山陵墓道,由博愛坊至陵門,全長440米,寬36米,分闢三道,中間的一條寬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道路,各寬4.6米,植松柏各二行。
在墓道兩側之間,由南相北,對稱地排列了五對長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松柏對稱地種植在每一對花池裡,緊緊地護衛在中道兩側,顯得高潔峻拔,氣勢雄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謁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產生一種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
它位於中山陵往東、靈谷寺靠西的林海中,溪流綠樹掩映著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它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館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大典的照片等珍貴史料。
作為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孫中山紀念館以詳實的資料給參觀者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偉人們這種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著我們要時刻牢記國恥、奮發圖強!
一座中山陵 ,半部民國史。
中山陵對中山思想和南京歷史的傳承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是南京歷史文化的不朽瑰寶。
時至今日,孫中山題寫的「博愛」已成為南京的城市名片,它象徵南京博大、博愛、寬容、包容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