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圖上的中山故事

2021-02-17 智繪江蘇

南京

經歷過作為帝王之都的滄桑往事

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榮辱興衰的歷史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亦長寢於此

孫中山(1866年 — 1925年),學名文,字德明,幼名帝象,號逸仙,別號中山。他是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的6月1日,國民政府為孫中山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將盛放孫中山遺體的靈柩安葬到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墓室裡。

奉安大典的線路從中山碼頭出發,經過鹽倉橋、鼓樓、新街口、中山門,最後到達中山陵,全長15公裡。

沿線分布有中山碼頭、新街口的孫中山銅像、孫中山曾經就職的總統府、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的中山門和舉世聞名的中山陵等重要遺址和地標建築。

長江浩蕩,沿南京城外自西南向東北奔流而過。

左岸浦口,是京滬鐵路前身津浦鐵路的終點站,右岸下關,為南京航運中心。

為保障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順利進行,國民政府決定在下關江邊建設碼頭以迎接先生靈柩,並被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

奉安大典舉行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登陸的下關碼頭被定名為中山碼頭並沿用至今。

孫中山逝世後,他的好朋友梅屋莊吉請日本的銅像製造商鑄造了四尊銅像。梅屋莊吉親自護送其中的一尊銅像至南京。

銅像運至南京後經歷坎坷。

1929年銅像剛運來南京,難以確定立像的合適之處,便將銅像立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內。

1942年11月,在紀念孫中山誕辰76周年前夕,拆除了新街口廣場中心的噴水塔,將孫中山銅像遷移至新街口廣場。

1985年3月是孫中山逝世60周年紀念日,中山陵園管理處在藏經樓成立了孫中山紀念館,又將新街口廣場中心的銅像移至紀念館門口。

最後,由當代雕塑家戴廣文重新鑄造了一尊新的銅像,至今一直矗立於新街口廣場中心。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闢兩江總督署(現南京總統府)為大總統府。

南京總統府是中國近代建築遺存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築的主要代表之一,現已闢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

通往總統府大堂的長廊,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橫梁上高懸的一塊匾額,這是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帶著一份理想的莊嚴,透過百年歷史,依然彰顯出偉人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

南京的中山門原為明代朝陽門甕城,為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因城門位於南京城東,最先迎接太陽而得名。

1366年,朱元璋向東北兩面拓展南京城時修築朝陽門,城門為單孔券門。1928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從北平南下的孫中山靈柩,興建中山大道時,將原朝陽門甕城拆除,修造三孔拱形磚門,並在門洞上嵌「中山門」的題字石額。

1996年,南京中山門成為滬蓉高速公路進入南京城的入口。

中山陵位於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

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將墓地全局呈自由鐘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

橫眉上的「博愛」兩個字是孫中山親筆手書。也因為這樣,南京又被譽為博愛之都,其由來與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有著一段淵源。

在友人引見下,于右任與孫中山相識、相知,兩人成為親密戰友。1912年2月,袁世凱逼孫中山辭去大總統不久,于右任相繼也辭去交通部次長職務。在孫中山辭職之前,于右任特地去看望過他的這位親密戰友。孫中山對于右任情深義重,故親筆為于右任題寫了一幅中堂,即「博愛」二字。

博愛坊氣勢恢宏,當年建造博愛坊的石匠,在取料時疏忽大意,將石柱給鑿短了約一米,當局要嚴辦瀆職者,管理人員得知此事後說:「為父造陵,不能殺人。」在後來的施工中,石匠雖然設法補救,不過仔細看,還是能發現博愛坊西邊的第二根石柱子的接頂上端,有拼接的痕跡。

孫中山祭堂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宮殿式建築,外壁用花崗石建造。

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簷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

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孫中山先生坐像。

墓室中央是一個圓形的大理石墓壙,墓壙正中是一具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先生臥像。

孫中山遺體就安放在這個圓石壙裡,並用鋼筋水泥密封。

中山陵有名的392級臺階,這個數字是暗喻當時中國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這長長的臺階分成了10段,有10處平臺,每一段臺階的數量都不一樣,寓意也不同。

從碑亭到祭堂,共有339級臺階,象徵著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臺階,將孫中山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中間的8個平臺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中山陵墓道,由博愛坊至陵門,全長440米,寬36米,分闢三道,中間的一條寬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道路,各寬4.6米,植松柏各二行。

在墓道兩側之間,由南相北,對稱地排列了五對長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松柏對稱地種植在每一對花池裡,緊緊地護衛在中道兩側,顯得高潔峻拔,氣勢雄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謁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產生一種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

它位於中山陵往東、靈谷寺靠西的林海中,溪流綠樹掩映著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築,它依山而建,氣勢恢宏,館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經典著作和奉安大典的照片等珍貴史料。

作為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孫中山紀念館以詳實的資料給參觀者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偉人們這種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的精神,激勵著我們要時刻牢記國恥、奮發圖強!

一座中山陵 ,半部民國史。

中山陵對中山思想和南京歷史的傳承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是南京歷史文化的不朽瑰寶。

時至今日,孫中山題寫的「博愛」已成為南京的城市名片,它象徵南京博大、博愛、寬容、包容的城市精神。

相關焦點

  • 南京,那些關於梧桐樹的故事
    對梧桐的印象,總停留在民國情懷上,卻不曾深入淺出地去聽它和南京的故事。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負責陵園大道和中山路大道綠化設計的傅煥光,將南京變成了一座梧桐城。△1937年中山陵公路兩側的法國梧桐靈柩經過的中山碼頭、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東郊、中央路、中山南路,構成了「三板四帶六排式」的行道樹格局。
  • 南京能否儘快繪製生態地圖
    有專業人士指出,懷孕母狼下山極有可能是因為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的無奈之舉,紫金山上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態值得關注。紫金山上一直有狼狼在紫金山上出沒的範圍有多大?南京中山陵園管理局王福全工程師介紹,紫金山上一直都有狼,但它們生活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由於山上的植被茂盛,生態環境保護得比較好,「狼家族」有「狼丁興旺」的趨勢,它們主要活動於友誼水庫到黃馬水庫以及山北坡的後山一帶。
  • 南京中山北路——民國建築群宛如凝固的音樂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南京為迎接孫中山先生靈柩,整修了一條「迎櫬大道」,這條以「中山」命名的大道,北起中山碼頭、東至中山陵,全長16公裡。中山北路就是其中較長的一段,全長5公裡多。南京市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北路是近代南京城市文化的縮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沿線分布著渡江勝利紀念碑、挹江門、江南水師學堂、江蘇議事園、國際聯歡社等,是最能體現南京城市近現代歷史文脈的道路之一。目前,南京市已經啟動對中山北路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 尋訪南京的中山大道—中山路
    走過中山北路,便來到了中山路,中山路北起鼓樓廣場,南到新街口廣場轉盤,是南京最繁華的街道之一,中山路長約兩千米,道路兩側分布著江蘇廣電城、鼓樓醫院、口腔醫院、南京大學、南京地鐵大廈、金陵中學、人民中學、金陵飯店以及德基廣場等重要建築和機構。
  • 南京砂鍋尋味地圖
    南京砂鍋尋味地圖,好好享受這份熱乎乎的關懷吧!說起砂鍋,南京的資深吃貨都肯定知道南湖胖子砂鍋,畢竟這家店的名氣是真的大,口味也非常好,值得拔草!這家的砂鍋首先是料足,乾絲,麵筋包,海帶絲,豆芽,各種配菜應有盡有,湯底鹹淡適宜,加點辣油提味是最好不過。
  • 中山碼頭、浦口火車站,融合了南京最純的民國史~
    或許,很多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來~中山碼頭前的民國建築,宣誓著曾經的滄桑歷程,見證了中山先生靈柩的由北向南。略施粉黛的中山碼頭,傲骨之氣尚存,翻新過多次,卻還保留了最初的雛形。牆體上還能依稀看到原先火車站指示牌的字樣,藍色的鐵皮後,是民國建築復建的工地。
  • 洋小夥南京逛七八個報攤 買不到英文版南京地圖
    一連走了南京街頭的七八個報攤,卻買不到一張英文版的南京地圖,這讓英國來的傑森很是不解。揚子晚報記者昨天調查證實,英文版的南京地圖確實稀罕,很多報攤壓根兒都沒賣過。  英國小夥跑遍報攤買不到英文版南京地圖  從英國來南京做交換生的傑森遇到了點麻煩,他對南京的名勝古蹟和美食都很感興趣,經常請同學帶著他到處轉轉,不過傑森不想經常麻煩自己的同學,所以他就想買張南京市的英文地圖。
  • 南京展出3張日軍侵華時軍事地圖
    日電 (記者 蔡玉高) 3張日軍侵華時期發行的軍事地圖近日在南京民間抗日史料館展出。  據了解,這3張軍事地圖分別是《支那事變經過要圖》《支那事變第一年戰鬥經過圖》和《支那事變二周年紀念興亞現勢圖》,它們都是南京民間抗日史料館館長吳先斌從國內一個收藏家手中購得的。  《支那事變經過要圖》是「昭和十三年(1938年)1月朝日新聞社發行」的。圖上中國大陸的版圖中,有太陽旗標記處為「皇軍佔領地」,有炸彈標記處為「我(日)軍轟炸地點」。
  • 走出中山公園
    邱志傑為整個上海雙年展畫的幾幅策展「地圖」,成為展覽作品之外的藝術作品,其中為中山公園計劃所做的那一幅尤為整潔優美。他告訴記者,最妥當的辦法是寫在小紙片上,擺來擺去多試一試,最後想明白相互的關係再畫下成稿。「核心的展覽概念都呈現在上面。通常是先有作品,也有自己先在圖上寫出來去找,也有的圖上有而現實中卻沒有看到合適的藝術家。」這樣就只好放棄現實的對應,只停留在地圖上。
  • 南京「茶」故事:陸羽曾在棲霞山寫《茶經》(圖)
    第一鍋雨花茶就產於中山陵園的這片茶園。 陳鬱 攝  中國首部全面探尋茶文化的大型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從本周一晚開始在央視一套播出。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喜愛喝茶,吃茶食成為很多老南京每日必做之事,南京地產的雨花茶也蜚聲海內外。揚子晚報記者近日多方採訪,了解到南京的茶文化史上一些趣事。備好一杯香茗,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南京那些茶故事吧。
  • 用語言藝術傳遞「中山故事」
    公益學員通過朗誦、情景劇、歌舞、器樂表演等節目形式,用美妙聲音講述中山故事,為觀眾上演了一場「岐聽」盛宴。本報記者黎旭升攝本報訊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12月26日,馮俊凱小朋友站在東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室內大舞臺上,聲情並茂地朗誦《沁園春·雪》,用氣勢磅礴的聲音展示自己的「岐聽成果」,正式拉開了「岐聽『慶元旦·迎新年』主題展演」的序幕。
  • 【中山故事18】情滿中山 —慶祝中山中學八十年校慶
    【中山故事】投稿郵箱:zszxjxfw@126.com來源:校友投稿作者:陳啟林整理:肖亦煬2006年中山學子畢業50年重聚合影 (56屆)中山中學是我初中時的母校,回憶在中山念書,已是66年前,1953—1956年與我同期在校生已從華發少年變成了白髮暮年,幕帷將落。
  • 「提示」南京東路(河南中路—中山東一路)開街倒計時,這份行車攻略...
    黃浦公安分局交警支隊積極協調有關部門以及南京東路沿線單位的配合,對部分道路的交通組織進行了細節調整。封閉路段方面:目前,已取消河南中路南京東路口由南向東右轉彎和中山東一路南京東路口由南向西左轉彎、由北向西右轉彎的指示標誌,改為禁止一切車輛駛入南京東路沿線。
  • 孫中山銅像6月前遷至南京新街口 擬斥資1950萬
    銅像總高度11.12米  寓意誕辰11月12日  2009年8月22日,南京市規劃局就展開了一次調查,參與調查的有5000餘人,99.8%的南京市民都表示,作為南京地標的孫中山銅像應該回遷。  此前,南京擬花1950萬搬遷孫中山銅像被市民質疑成本過高,對於市民的質疑,南京市市政處有關負責人解釋說,中山銅像回遷包括銅像回遷和德基廣場、新百、東方商城、金陵飯店4個象限的改造,招標代理單位在對工程表述過程中不是很清楚,造成一定的誤會。  那麼這1950萬元是怎麼花的?
  • 【中山故事25】值星班長記趣
    【獻禮校慶】文學作品徵集 用於《中山故事》編印作品體裁不限,題材包括:師生情(追憶在校美好時光、同窗師生情誼)、求學路(講述成長經歷,匯報驕人碩果,抒發人生感悟)、母校憶(記錄學校的發展變遷、重要事件、重要活動
  • 冒用他人身份的空殼公司竟堂而皇之入駐南京中山科技園
    查詢原因後他發現,自己在南京竟然有一家經營異常的公司。這個導致袁先生被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名叫南京寬笑佳金屬製品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萬元,2016年3月7日註冊,地點為南京市六合區中山科技園科創大道9號 A6棟 1089室。經營範圍包含金屬製品、日用百貨、化工產品、花卉銷售等多方面。因為未按規定報送年度報告,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 民國建築看南京:中山北路建築設計透出報國理想
    民國建築究竟給南京留下了什麼?一見南京市旅遊局諸炎佳副處長,她就若有所思地說:「南京旅遊大多與民國歷史文化有關,像中山陵、玄武湖、總統府等著名景點都是民國遺蹟。明清建築看北京,民國建築看南京。」  頤和路:老房子裡聽故事  與南京滿街的梧桐不同,頤和路兩旁都是粗大的槐樹,樹身爬滿了青苔,兩邊長牆圍著一個個幽靜的院落,牆頭上和樹梢間,透出的是風格各異的屋頂。這裡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最集中的民國住宅示範區,擁有外國公使館、名人故居等225處。
  • 南京明孝陵有三個英文名 「風景區」譯成美人痣
    南京日報報導 「一個明孝陵有3個英文名,中山陵園風景區被翻譯成了"中山陵園美人痣"……」昨天,本報熱線84499000接到來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的電話。當同學們來到中山陵售票處時,正好遇到一位站在「鐘山風景區地圖」前的「老外」,他看著地圖上的英文直呼「看不懂」。這位「老外」說,他想去明孝陵,可剛才在四方城時,他看到有塊碑上的英文名為「mingxiao tomb」(明孝墓)。繼續往山上走,在一個十字路口,他又發現路邊一個路標上寫著「xiaoling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明朝的孝陵墓)。
  • 第四屆臺灣大學生「尋訪中山足跡」夏令營開營
    本報訊(記者 劉全民 丁劼 實習生 戴雨舒南) 昨天上午,第四屆臺灣大學生「尋訪中山足跡」夏令營開營儀式在中山陵園孫中山紀念館舉行。本次活動由南京市臺辦、中山陵園管理局主辦,從8月27日開始至8月31日結束,為期5天。
  • 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