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

2020-12-17 龍虎網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歌劇《拉貝日記》: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南京故事國際表達

2020-12-14 07:35:26

破敗的中山碼頭石牆矗立在舞臺上,把觀眾的記憶拉回到1937年的南京。一曲熟悉的巴赫小提琴曲在日軍侵佔下變得滿目瘡痍的南京城中響起,日本飛機的大轟炸要來了!這是江蘇省演藝集團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創作的大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的舞臺。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平民慘遭戰火蹂躪,美麗古城變成人間煉獄。時任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南京的業務代表約翰·拉貝勇敢承擔起安全區委員會主席一職,和眾多國際友人一起,對南京平民進行人道主義救援,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並記錄下南京大屠殺的珍貴資料,成為還原歷史真相的鐵證。

歌劇《拉貝日記》作曲唐建平表示,該劇創作以中國故事為內核,通過國際化的語言表達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向世界展示中國精神,講述中國故事。通過藝術的形式,希望更多人了解苦難並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2017年,《拉貝日記》在江蘇大劇院歌劇廳首演,並於2019年開啟歐洲感恩巡演之旅,完成德國、奧地利兩國三地的五場演出,途經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漢堡易北河愛樂音樂廳、維也納羅納赫劇院三家藝術殿堂,超過8400名觀眾到現場觀演。約翰·拉貝的孫子託馬斯·拉貝在柏林觀看《拉貝日記》後表示,該劇通過演出所呈現的歷史,是中國特別黑暗的時刻,對德國人來說也是值得記憶的歷史。

情感和藝術的相通完全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加上採用西方人熟知的歌劇形式的表達,《拉貝日記》獲得國外觀眾的共鳴與青睞。《拉貝日記》不僅將那段歷史帶到西方,更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譜寫了一曲珍愛生命、追求和平的讚歌。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張璐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龍虎網"的稿件,均為龍虎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龍虎網",並保留"龍虎網"的電頭。

相關焦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
  • 中國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開啟歐洲巡演
    中國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開啟歐洲巡演中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3日晚在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啟歐洲巡演,吸引眾多當地民眾觀賞。德國人約翰·拉貝曾任西門子公司駐南京首席代表。二戰期間,他不僅以日記形式記錄了日本軍隊攻佔南京後對中國平民的暴行,而且利用當時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中國藝術家用歌劇形式再現拉貝等國際友人在二戰這段歷史中拯救中國民眾的故事,首演深受觀眾好評。這部歌劇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製作,7月起將在德國柏林和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進行5場巡演。
  •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南報融媒體記者 段仁虎攝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  翻譯歌劇︽拉貝日記︾︐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去年,歌劇《拉貝日記》在德國柏林、漢堡以及奧地利維也納等地成功巡演,受到當地觀眾和業內人士好評,取得了良好的國際反響和社會效益。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您的位置:龍虎網 &gt新聞中心 > 新聞專欄 > 2020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大德語系教師羅克:翻譯歌劇《拉貝日記》 是在傳播和平種子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
    在「漢堡之子·中國之緣」這一部分,運用了時間軸的呈現方式,穿插有代表性的圖片,將1882年拉貝在德國漢堡出生到1938年拉貝離開南京的56年時光濃縮其中,包括了拉貝的出生家庭、少年時代、非洲經歷以及先後在中國北京、天津和南京的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這一部分在以往的相關展覽中較少涉及,不少照片是首次在紀念館展出,向觀眾展現了從德國來到中國的拉貝,從青年到中年的拉貝。
  •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_南報網
    2020-12-14 08:13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命運與共」展覽再現拉貝及家族與中國跨越83年的感人故事,不少照片是首次展出在「留在南京·伸以援手」這一部分,展示了拉貝出任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開放住宅救助難民、拉貝與難民之間的互相感激,以及重要的歷史資料——《拉貝日記》的公布和出版經過。展覽摘錄了拉貝在日記裡的一段話:「我們難道不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嗎?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呢?」
  • 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 《拉貝日記》真相震撼柏林
    由中德法三國合拍、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拉貝日記》(原名《約翰·拉貝》)日前在柏林電影節舉行媒體展映。歷史真相震撼全場,媒體紛紛表示影片「在極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與歷史」。  電影《拉貝日記》講述了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約翰·拉貝與一批外籍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保護中國難民的生命和財產的故事。影片改編自拉貝撰寫的戰時日記,這本《拉貝日記》真實記錄了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影片曾在中國上海、南京實地拍攝,張靜初、任泉等人參與了演出。
  • 這扇「拉貝之門」,曾是「生命之門」
    在「漢堡之子·中國之緣」這一部分,運用了時間軸的呈現方式,穿插有代表性的圖片,將1882年拉貝在德國漢堡出生到1938年拉貝離開南京的56年時光濃縮其中,包括了拉貝的出生家庭、少年時代、非洲經歷以及先後在中國北京、天津和南京的工作和生活的故事。這一部分在以往的相關展覽中較少涉及,不少照片是首次在紀念館展出,向觀眾展現了從德國來到中國的拉貝,從青年到中年的拉貝。
  • 日本人談《拉貝日記》:南京南像一塊熾熱烙鐵
    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影片《拉貝日記》,即將在德國和中國熱映,但是有報導稱,多家日本國際影片發行商拒看此片,更不談購買拷貝。日本普通民眾如何看待這件事,如何看待南京大屠殺慘案呢?    以進入中國、德國、日本等三國院線為目標的中德合拍巨片《拉貝日記》,起初製片方認為將在日本擁有市場,並專門製作了日語對白片。但是目前的情況讓製片方大失所望,日本數家國際影片發行商拒絕看片。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日本普通民眾中,相比年輕人而言,日本老人更願意談那段歷史、以及對這件事的看法。
  • 紀念拉貝|拯救南京25萬中國難民的「南京好人」,值得我們銘記!
    他於1908年來到中國,並於1931年至1938年在南京擔任西門子有限公司代表。出於高尚的人類正義感和同情心,拉貝先生與在中國工作的十多名外國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並當選為委員會主席。他挽救了20多萬中國難民的生命,被譽為「南京的辛德勒」。1月5日,是拉貝逝世69周年。銘記不為悲愴,紀念只為自強!
  • 日本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看一場《拉貝日記》,勝讀十年書」,家住東京的吉野女士在電影放映前就早早趕到會場。已經年過花甲的吉野以前只是聽說「南京大屠殺」這個詞,但南京大屠殺到底是怎麼回事,一點都不清楚,得知放映《拉貝日記》的消息後,她早早地報了名。吉野說,《拉貝日記》真是一部好電影,我要把它推薦給身邊的親戚朋友,讓他們去認識南京大屠殺,從這段歷史中吸取教訓,杜絕歷史悲劇重演。
  • 戰疫:觀察與鏡鑑|拉貝後人緊急求援 中國藥企免費捐贈
    >「中國人民一定會幫助我們」南京大屠殺期間,德國人約翰·拉貝與多位國際友人合力組建「南京安全區」,拯救了大批中國人的生命。中國駐德國大使吳懇不久前分享了一個故事,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的託馬斯·拉貝醫生與他取得聯繫,提請中方為他所在的醫院和他本人及家人提供一種中國目前正在生產的藥物。他的爺爺約翰·拉貝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1908年作為德國西門子公司代表來到中國。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自籌資金購買放映權,日本市民團體播放《拉貝日記》——「不忘戰爭...
    鐵本對本報記者說:「放映《拉貝日記》太有意義了。每個日本人都應該來看看。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慘案鐵證如山。不僅中國,日本也應該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為了觀看《拉貝日記》,家住神奈川縣的稻田坐了一個半小時的火車趕到東京。「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稻田說,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
  • 眾星鬥豔《拉貝日記》首映紅毯 德國導演玩命秀中文
    電影網訊 4月28日晚,《拉貝日記》首映活動在京亮相,必不可少的紅毯環節再次成為眾多明星展示自我的最佳現場,導演馮小剛、尹力、寧瀛、張揚、演員鄧超、安以軒、霍思燕、謝東娜、Miumiu等紛紛趕來為首映活動助陣。
  • 「不可忘卻的記憶」 閱讀尋訪行動走進拉貝舊居
    ,總有一些人,像燈塔一樣,為身處黑暗恐怖裡的人們帶來光明與和平的曙光……」昨天上午,充滿深情的朗誦聲響起,「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第二場活動走進廣州路小粉橋1號的拉貝舊居。
  • 「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歷史」(第一現場)——電影《拉貝日記...
    另一位大關女士說:「必須了解並正視包括南京大屠殺等曾經給亞洲鄰國帶來深重災難的侵略與殖民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部電影非常有意義,希望能與家人多看幾遍。」   日本演員——   歷史事實要比這部電影中的屠殺鏡頭更加殘忍   83歲的平野和子說,之前一直想看這部電影,今天終於如願。
  • 《拉貝日記》東京放映讓更多日本人了解那段侵略史
    12月9日晚上,中德法等國聯合拍攝的電影《拉貝日記》在東京上映。上映地點在遠離市中心的下北澤車站附近一個有294個座位的劇場。雖然放映地點偏僻,仍吸引不少觀眾趕來觀看。電影放映之前,專門研究拉貝、正在大阪府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永田喜嗣講述了《拉貝日記》的看點。在永田介紹看點的10分鐘裡,不少觀眾一邊聽,一邊做筆記,觀眾仔細傾聽的情景十分像是大學裡的公開課。電影正式開始後,所有觀眾聚精會神觀看大屏幕,唯恐落下細節。劇場裡沒有雜音,整個大廳裡的空氣似乎凝固。
  • [紀念抗戰不能忘卻的那些人]「中國的辛德勒」拉貝
    在很多朋友看來,拉貝屬於那種富有傳奇色彩的老中國通,說一口純正的英語,但不會說中國話,他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理解中國,而且也欣賞和熱愛中國。  1931年,拉貝任德國納粹黨南京分部副部長,也就是那個時候,他開始書寫《拉貝日記》,記錄了日軍暴行的500多個慘案。  1937年夏天,日本人登陸上海,隨後,南京成了他的下一個目標。
  • 南京大學拉貝紀念館舉行LOGO設計徵集暨微信公眾號啟動儀式
    5月29日,「銘記大愛,守護和平」——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LOGO設計徵集暨微信公眾號啟動儀式在拉貝紀念館舉行。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領事、翻譯處處長易堂銘認為,宣傳拉貝事跡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於青年一代而言,一條簡單的信息是黑暗篇章中閃耀著的微小的希望之苗,正如拉貝觸動了很多人的生活和命運一樣,我們也應該把他的故事分享給儘可能多的人,讓其他人能夠反思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