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銅像6月前回新街口
下月初正式動工;德基水池西南側將建觀景平臺
改造期間新街口東西進口禁止左轉;建成後自行車直行或左拐都要繞點路
身著西裝大衣、馬甲領帶,右手執手杖……與我們闊別近10年的國父孫中山銅像確定要重回新街口了。昨天,南京市建委就孫中山銅像回遷新街口及新街口廣場改造舉行了新聞通報會。南京市建委建設處李雁處長介紹說,孫中山先生為全世界華人所景仰,恢復以孫中山銅像為中心的新街口廣場,具有重要意義,工程包括銅像回遷和德基廣場、新百、東方商城、金陵飯店4個象限的改造,下月初正式啟動,6月1日前完工。
銅像總高度11.12米
寓意誕辰11月12日
2009年8月22日,南京市規劃局就展開了一次調查,參與調查的有5000餘人,99.8%的南京市民都表示,作為南京地標的孫中山銅像應該回遷。其中,58%的市民認為應該回遷到新街口,19%的市民認為應該回遷到鼓樓,13%的市民認為應該回遷到大行宮、總統府,其餘的市民認為應該回遷到中山陵、中山碼頭。
不過,幾經比較,最後決定還是回遷到老位置最好。為使銅像與新街口整體氛圍相協調,銅像基座顏色擬選用深色系的光面花崗巖,設計高度5.37米,銅像含基座總高度11.12米,寓意著孫中山先生的誕辰之日11月12日,在基座的南面將設置新的銘牌,除保留歷史原有記錄之外,還將記錄下此次地鐵建設搬遷銅像到回遷銅像的相關歷史。
改造方案
新街口廣場中心:
建直徑18米的綠島
作為新街口廣場復建方案的主要設計者,東南大學建築研究設計院副教授楊冬輝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新街口廣場交通組織繼續採用十字交叉口的型式,在新街口廣場中心建設直徑為18米的綠島,將孫中山銅像置於綠島中心,在廣場四角分別設置一塊綠地以形成對中心綠島及中心銅像的襯託;對德基、新百、東方商城及金陵飯店四個區域廣場重新設計,通過種植景觀綠化、改造地面鋪裝等方式進行統一整治改造,形成了觀瞻孫中山銅像的框景。工程造價1950萬。
為了讓銅像更加顯眼、成為新街口的地標,銅像基座下還將建設前低後高兩層,各60釐米高的臺階,這樣意味著孫中山銅像將比原方案高出1.2米。據介紹,整個廣場選用的都是質量非常好的金山石,確保美觀。銅像圓形廣場的四側的綠島上將布置草坪和各種花卉,以襯託銅像廣場的環境和氛圍,以求做到一年四季常青,春、夏、秋三季有花。
德基水池西南側:
將建觀景平臺
為了交通的安全和便捷,新街口廣場的孫中山銅像的中心區域將完全封閉,行人將通過建好的地下通道過街,遊客將無法近距離瞻仰銅像。記者注意到,改造後的大轉盤四周將通過綠化隔離帶進行封閉,行人根本無法進入。家住沈舉人巷的王先生對記者說,這樣一個封閉的廣場削減了很多紀念的效果,「以前新街口廣場還有天橋,遊客可以在天橋上合影留念。」他表示,這樣一來遊客只能遠遠地瞻望,達不到原有的紀念效果。
對於市民的看法,李雁解釋說,考慮到交通的安全和機動車的便捷,廣場中心區域實行完全封閉,所以今後市民只能遠瞻,不能上前參觀了。為了彌補行人遊客無法近距離瞻仰銅像的遺憾,這次改造對新街口廣場的四角廣場也進行了改造,保留德基廣場門前的大水池,在水池西南側建一觀景平臺,供市民瞻仰孫中山的偉人風採。
交通管制
改造期間:
新街口東、西進口禁止左轉
4月初新街口大轉盤將迎來改造,施工期間,首先實施四個商業廣場改造,先對新街口廣場東北象限、西南象限進行開工,等這兩個象限完工後再對西北和東南現象進行施工,然後同步對廣場中心區域進行圍擋,圍擋範圍為20乘20米,並依次開展4個綠島施工;工程所涉及的管線遷移、道路翻挖、路面攤鋪等工作儘可能採用夜間施工方式,最大程度減少工程對道路交通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將嚴格遵守《安全文明施工操作規程》,設置施工圍擋,採取防塵降噪控制等安全文明措施。
施工期間,新街口東、西進口禁止左轉;漢中路、上海路路口西口開放左轉;中山東路、洪武路東口開放左轉;為了減少新街口北口流量,洪武路、長江路北路口,將現有3股左轉道改1股左轉道為直行公交專用道。市民駕車時要注意了。
同時,由於洪武路地下通道施工,沿線公交線臨時改了線。此次新街口改造,原公交線將遷移回去。
改造後:
自行車要多繞點路
廣場直徑擴大到18米,保障了整個銅像環島帶廣場更「靚」,但新街口主幹道車輛順暢通行的壓力無疑將更大。有市民提出,原方案中擬定的10米直徑就是為了讓車輛在新街口順暢通行,現在廣場擴大了,今後的直行車輛將如何通行?對於市民的擔憂,楊冬輝解釋說,環島變大對交通會不會有影響,2001年地鐵一號線施工之前,新街口中心廣場環島直徑達50米,而新的銅像回遷方案中,建成的環島直徑只有18米,對行車的影響很小。
接著市交管局秩序科畢衍蒙科長解釋說,新街口廣場交通組織繼續採用十字交叉口的型式,原有直行的繼續直行,右行的機動車通過綠島和側分帶之間3.5米的道路行駛,同時非機動車則通過側分帶和行道樹之間通過。考慮到車輛直行需要,新街口四個路口停車位置將通過劃線方式向後推移,這樣就給直行車道提供了空間,直行弧度相對變小了。
不過記者注意到,今後的自行車不能直行或左拐了,如從中山南路方向向中山北路方向行駛的自行車需要通過右側的機動車道再通過等待區才能到達中山北路,也就是說,需要繞個小弧形才能通過廣場。
三大疑問
1950萬元怎麼花?
此前,南京擬花1950萬搬遷孫中山銅像被市民質疑成本過高,對於市民的質疑,南京市市政處有關負責人解釋說,中山銅像回遷包括銅像回遷和德基廣場、新百、東方商城、金陵飯店4個象限的改造,招標代理單位在對工程表述過程中不是很清楚,造成一定的誤會。
那麼這1950萬元是怎麼花的?該負責人報了一下大致帳目:
490萬 硬化新街口廣場路面
780萬 鋪設1.62萬平方米的石材
180萬 綠化6600平方米
180萬 照明景觀
120萬 交通設施
190萬 設計費,銅像回遷費,管線
目前中山銅像在哪?
2001年,當時因為地鐵一號線的建設,孫中山銅像從新街口廣場遷移到了別處。那麼,這尊銅像現存何處呢?記者獲悉,2001年底,當時負責搬遷的大件公司出動了30多名員工和兩臺吊車,花了一整夜的時間,把銅像運到了城北新門口的一個倉庫裡,為了防止運輸過程中晃動損壞,當時運輸車上放了好多床棉被。而到了2002年夏天,因為新門口倉庫基建需要,孫中山銅像又經歷了一次不為人知的遷移,這次的目的地是浦口老山,期間孫中山銅像保存得完好無損。據保管方介紹,當時他們與存放的單位有協議,任何人未經批准都不能參觀。
回遷出於何種考慮?
歷史上的新街口廣場曾經先後安放過兩尊孫中山先生銅像。第一尊銅像,為孫中山生前摯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所鑄,1942年移至新街口廣場。「文革」期間為避免被破壞,遷移到中山陵園管理處。第二尊銅像是1996年,南京市社會各界捐資建造,質地為青銅。此次回遷的孫中山銅像為1996年塑造的,銅像還將像10年前一樣,坐北朝南安置。
孫中山銅像回遷意義何在?楊冬輝認為,矗立在新街口中央的孫中山銅像,早已是南京城市的一個鮮明標誌。自從銅像遷走,呼喚其回歸的聲音一直沒有間斷。從地理位置的角度看,新街口是與中山先生相關的中山東路、中山路、中山南路的交匯處,又是孫中山先生靈櫬經過地,銅像的回遷能有效將中山碼頭、中山北路、中山路、逸仙橋、中山門、總統府等豐富的「中山資源」串聯保留,並增強城市獨特的民國歷史文化氛圍,更有利於南京整合與打造「中山足跡」這一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歷史底蘊。
本報記者 王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