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基本問題》: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金錢、權力、欲望?

2020-12-13 夏小憂

「人的生命可能有三個層次:第一,解決溫飽;第二,正在做的事,你覺得有意思,有趣;第三,正在做的事,你覺得有意義。」

01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算嗎?

上面這段話,出自《朗讀者》舞臺上一個名叫黃鴻翔的年輕人,他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碩士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名副其實的高材生,一畢業就拿到全球頂級諮詢公司BCG總部的面試機會,而這樣的機會,全學院應屆畢業生中僅此一例。

體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華爾街精英人士......這一切都在不遠的未來向黃鴻翔舞動著雙手,然而,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是,黃鴻翔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大好的機會,「傻不拉幾」地跑去了貧窮、落後的非洲......

從2013年年底開始,黃鴻翔在非洲開始了象牙、犀牛角貿易調查報告工作,致力於保護、拯救野生動物的生命。為了讓警方順利抓捕走私犯,他多次以身涉險,扮演臥底、吸引走私團夥上鉤。

這項工作有多艱險?大家可以腦補一下真人版《無間道》,那些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大呼精彩的驚險畫面,黃鴻翔幾乎全都親身經歷過了,他經常和要錢不要命的走私分子鬥智鬥勇,稍有不慎,便會一命嗚呼。

工作性質如此危險,收入應該不會太低吧?可能是看出了很多觀眾的心思,董卿問他:「你這些年參與的所有這些調查,有沒有獲得過什麼獎勵呢?」

黃鴻翔一邊搖著頭,一邊笑著說:「沒有,我覺得最大的獎勵就是不死。」聽兒子說完這句話,黃鴻翔的媽媽在臺下哭成了淚人。

放棄一份讓人豔羨的、前途無量的好工作,卻義無反顧投入到另一份危險、還不掙錢的工作中去,這在世俗的人看來,簡直就是腦子進水了、讀書讀傻了。

可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呢?難道就只是解決溫飽?追求金錢、權利和欲望?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其他事,行不行?

02 人人都無暇思考,社會便會陷入缺乏智慧的「平庸時代」

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同時擔任《財經》《新世紀周刊》等媒體學術顧問的汪丁丁教授在其著作《思想史基本問題》中也對該話題進行了探討和研究。

《思想史基本問題》一書中記錄了汪丁丁對思想史關鍵問題的理解與思考過程。書中,作者儘可能卸下了自己經濟學家的身份,將討論重心從經濟學思想的領域轉移出去,力求從更一般、更有普適性、可讀性的角度書寫。

同時還結合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生物學等學科,對思想史中繞不開的「理解」「表達」「情境」「重要性」「個體與整體」「思維方式」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與討論,在此基礎上,表達了自己對教育、歷史、科學以及人類社會發展問題的深度關注。

汪丁丁犀利指出,現代人所言的幸福,普遍是指主觀的「快感」,不涉及諸如「人的潛質是否獲得全面發展」這樣的客觀判斷。對應蘇格拉底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一過」,這句話的含義與他使用的「幸福」這一希臘單詞含義吻合。

也就是說,不幸福的人生不值得一過,這裡的「幸福」指的是:使靈魂獲得持久的良善狀態或使人的潛質得到全面發展,如若不是這樣,那人生便不值得,活著也等於沒有活過。

依照通例,生活的順序應該依次是「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根據阿倫特的闡釋,只有當人們邁入精神生活的領域,才更有可能陷入沉思,靜心思考生活的意義,而不是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地活著。

而現代人普遍是怎麼生活的呢?他們太忙碌,忙著工作、賺錢、結婚、生娃、應酬......唯獨抽不出時間去思考,甚至於,絕大多數人窮盡一生都沒有機會去沉思。當然,當他們遭遇到嚴重的挫折時,也許會主動「陷入沉思」,但這樣的時刻往往稍縱即逝,意義不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汪丁丁擔憂地表示,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放棄了沉思,這個時代才會越來越平庸,越來越缺乏智慧。

03 如以金錢衡量一個人的生命,則他的生命力真是極弱的

談到當今國人的生存情境,汪丁丁分析:這些年,隨著傳統價值觀的逐漸瓦解,各種新的價值觀紛紛湧入我們的心境,其中,金錢的衝擊力最是強烈。以至於權力與名望傾向於以金錢為唯一的基礎。

拿我們身邊最稀疏平常的例子來看,就是父母們普遍把孩子接受教育,當作未來收穫名利的途徑。他們不會去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更無暇估計孩子的感受,只一心追求結果和回報。

孩子尚小,相互攀比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大點了,開始攀比誰念的大學更有名;工作了,又把目光轉移到誰家孩子收入更高上;再然後,比房子、比車子、比面子......好像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是為了賺錢而生、為了名利而生,這樣的現狀,不得不令人擔憂。

誠然,金錢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向錢看,而忽略金錢以外的其他美好感受。

就像周國平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應該認識自己獨特的稟賦和價值,從而自我實現,真正成為自己。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汪丁丁認為:如以金錢衡量一個人的生命,則他的生命力真是極弱的。推而廣之,如群體之內人人都以金錢衡量生命價值,則人群的生命力真是極弱的。這樣的生命力表達,只喧囂一時,註定被遺忘。

當代神秘主義者漢考克也曾在演講時感慨: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它的全部努力只是使我們越來越深地沉淪於無意識,使我們不再意識到生命的本質是精神。

類似的呼籲早在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書中就曾出現過,懷特海說:文化是思想的活動,是美和人性的孕育,它與那些支離破碎的信息毫無關係。僅僅知道許多信息的人,在神的土地上最是無用。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既有文化又在某些方向上掌握專家知識的人。他們的專家知識為他們提供了立足之地,而他們的文化將引導他們的人生深切如哲學且高華如藝術。

懷特海指出,生活理應是藝術的,而非技術的,如果在教育這件事上,機械地批量「生產」以金錢為目的「精英」,一旦陷入這樣的技術之中,生活著的人都將逐漸喪失生命力。然後,教育之為藝術也就喪失了生命力,於是知識成為支離破碎的惰性觀念......

04 怎樣避免陷入惰性觀念?創造被先賢「擊中」的機會

赫拉克利特批評眾人,說他們即使與邏各斯(真理)面對面,也猶如夢遊的人那樣視而不見。

還是拿教育來說,汪丁丁惋惜道,女性不能如男性那樣享有平等的教育權利(雖然他建議女性和男性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是人類社會最嚴重的且最持久的資源浪費。

據粗略估計,如果男權世界在以往一千年裡人均收入總共增長20倍(安格斯《世界經濟千年史》裡的估算是15倍),即年均增長率大概在0.3%左右,然而,在尊重同性戀和女權的世界裡,這一增長率則至少是0.5%。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尊重同性戀和女權的世界,一千年裡人均收入足足增長了150倍,7倍於世界人均收入。

但是,即便這些數據強有力地說明了女性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過去的那麼多年,女性接受教育的人數和程度,還是遠不如男性,其中多子女家庭最為明顯,如果一個家庭只能供養一個孩子讀書,那麼男孩依舊是首選。

至於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說白了依舊惰性觀念在作祟,人們懶得思考,只一味接受祖輩告知的「規矩」,思想的停滯,造就了觀念的陳腐。

對此,汪丁丁談到自己的思想「進化史」,他說:因為喜歡閱讀,我與叔本華的作品相遇,因此被他的觀念影響。讀本科數學系時,偶然遇見了羅素和懷特海,通過閱讀他們,又遇見了休謨和黑格爾。

可以說,先賢的作品是否有機會「擊中」我,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的閱讀路徑。遇到挫折時喜歡讀什麼書,一切順利時喜歡看什麼書,諸如此類的因素會在冥冥之中引導我遇見喜歡的作品,這些作品恰好是名家翻譯的名家作品,於是我可能遇見一位往聖。

在《思想史基本問題》一書中,汪丁丁更是大膽預測:未來的思想者必須重新定義今天流行的大多數觀念,譬如——個人、家庭、婚姻、子女、財產、資源、所有權、智慧財產權......

那麼,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起碼不該輕易被金錢、權力、欲望這些世俗觀念定義吧!它理應更廣泛、更包容、更多樣化。

相關焦點

  • 思想史基本問題
    著作包括《經濟學思想史講義》《行為經濟學講義》《新政治經濟學講義》《行為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等。 張五常在《經濟學解釋》裡提到過三位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楊小凱、汪丁丁、周其仁。思想史的意義(選自汪丁丁《思想史基本問題》自序)以往幾十年,我的寫作習慣是「每言必有引文」。
  • 陳行之:思想的活著
    ,似乎中國民間的思想活動(我這裡暫時不用「思想運動」這個詞吧)從來沒有停止過,它們已經發展得很像模像樣了,可以用寫史的方式歸納它們了。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記述當代思想運動的思想史之類的著作或者作品在熱心於國家政治的人們中間流傳。最近又有一篇萬字長文,也是對中國思想運動做此類歸納和分析的。對此類作品,我當然一貫都是躬身拜讀,應當說,收穫是很大的,我很感謝那些為我們開拓視野、指點迷津、饋贈精神食糧的人。然而老實說,每逢讀到這樣的大文,我心裡都隱隱的有一個疑惑:他們談論的東西究竟在哪兒呢?
  • 陳行之 | 思想的活著
    ,似乎中國民間的思想活動(我這裡暫時不用「思想運動」這個詞吧)從來沒有停止過,它們已經發展得很像模像樣了,可以用寫史的方式歸納它們了。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記述當代思想運動的思想史之類的著作或者作品在熱心於國家政治的人們中間流傳。最近又有一篇萬字長文,也是對中國思想運動做此類歸納和分析的。對此類作品,我當然一貫都是躬身拜讀,應當說,收穫是很大的,我很感謝那些為我們開拓視野、指點迷津、饋贈精神食糧的人。然而老實說,每逢讀到這樣的大文,我心裡都隱隱的有一個疑惑:他們談論的東西究竟在哪兒呢?
  • 生命的意義:活著究竟為什麼?
    成長了很多年,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是啟蒙老師所引導的。那時候我高一,我把所思考的寫成了一篇文章,作為給啟蒙老師的答案。那時候,我認為生命的意義是快樂,人的一生要活到老,快樂到老。然而班主任對我說:「你所寫下的生命意義,只是暫時的,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生命意義。」那天,我一個勁地點頭,卻似懂非懂。但是,班主任的話,卻給我了一個謎。為了破解這個謎。我習慣了時不時去思考生命的意義。看著美麗的花朵,我會問生命意義是什麼。
  • 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每個人的內心或多或少地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可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想清楚這件事呢?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想要徹底的知道這個答案,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一件事,人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為了什麼?一樣,還是需求,更直觀的需求,從自身利益出發的需求,而且完全不在乎孩子感受那種。這時,作為一個沒有出生的孩子是沒有發言權的,也是沒有發言能力的,畢竟嘴巴哪個零件都還沒有長成。綜上所述,現在的你似乎很清楚為什麼會降生到這個世界了。
  • 經濟思想的冒險|經濟學需要思想史嗎?
    一、經濟思想史的意義?經濟學還需要思想史嗎?我的回答是:不需要。沒錯,這是我在從事經濟思想史教學工作十年後給出的答案。經濟思想史有意義嗎?當然有。通行的經濟思想史教科書開篇一般都會強調本學科的價值。(《經濟思想史:倫敦經濟學院演講錄》)還有留下厚厚三卷本《經濟分析史》手稿的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更是為經濟思想研究的偉大意義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他看來,思想史至少具有三大價值:教學上的裨益、獲得新觀念和了解人類的思維方法。
  • 袁劍 | 從一般思想史到邊疆思想史
    [5]而到了近現代,隨著19、20世紀全球範圍內民族國家體系的全面確立,諸多關於空間與區域秩序的傳統實踐與邏輯受到了巨大挑戰,世界各區域開始廣泛出現思想空間的「民族國家化」圖景,在現實實踐層面,以國家為前提來構築思想史的基本框架與敘述方式,即便是之前就已成型的軸心文明區域也概莫能外。
  • 羅志田丨評《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
    第三組處理清代政治壓力下文化領域中的自我壓抑的現象,包括《從曾靜案看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心態》、《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文獻中「自我壓抑」的現象》和《道、鹹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三章。第四組轉向清代中期思想學術史,由《程廷祚與程雲莊——清代中期思想史的一個研究》和《對〈文史通義·言公〉的一個新認識》兩章組成。
  • 生命的歸宿是死亡,那活著有什麼意義?看醒了無數人
    人的一生總是不停地在追逐,在奔走,甚至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在追逐什麼。直到有了點生活閱歷後,我才明白: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努力和自律,都是為了追求自由。「人遲早要死去,那你為什麼要活著?」如果你一定要知道答案,那麼我告訴你,人活著,沒有意義!你會驚訝這樣的答案吧,但這就是事實。不管你這輩子做了什麼,一切都會過去的;不管你得到了什麼,後來都不屬於你。沒有人可以主宰世界,也不能阻止時間的流動。那些有意義的人,是留給後人一點什麼東西,而不是對自己有意義。
  • 哲學、思想史與外在解釋
    ,這一問題常被簡化為哲學與思想史之爭——粗略來說,哲學致力於回答問題,而非梳理他人如何回答問題,後者屬於思想史研究。即便強調經典解讀的哲學家,也只是在策略意義上強調經典解讀的重要性,因此必然拒絕承認自己所做的是一般意義上的、與哲學相區分的思想史研究。       回答問題與梳理別人對問題的回答這一區分又往往被強化為「問題」與「歷史」之分,即哲學問題是超歷史的、普遍永恆的,思想史研究則是對歷史上回答這些問題的嘗試作梳理總結。
  • 李宏圖:語境·概念·修辭:昆廷·斯金納與思想史研究
    在人類思想的演進中,這些基本的觀念就成為了基本的存在,成為了思想演進進程中的「偉大環節」,影響或絕頂著人類思想的發展。同時,在思想史研究的資料上,研究者幾乎全部集中於那些「經典思想家」的著作,把他們的著作看作為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惟一材料。於是,一談到思想史的研究,就必然是對這些經典文本的解讀。正如斯金納所說,一些主要的經典文本被廣泛地視為政治思想史研究惟一的研究對象。
  •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作
    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把思想史看作唯一的歷史,這一說法曾經受到重視,也曾經遭致批評,不過,如果我們把它理解成只有思想的歷史的傳統仍在今天延續,我們也許會對這種不免過分的說法表示同情。什麼是歷史?
  • 葛兆光 | 當思想史「化身萬千」
    十二年之後,我放下文史研究院的工作,所以,還是想回到思想史研究領域。剛好前年「雙一流」建設會議上,許寧生校長曾提及,要重視思想史研究的意義,在上海市「高峰計劃」中,歷史系就設置了一個課題,就是思想史高端論壇。思想史在中國很重要。傳統中國,常常會討論究竟什麼是末,什麼是本?什麼是器,什麼是道?什麼是用,什麼是體?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遲早會浮現在我們的思想中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遲早會浮現在我們的思想中,薩古魯給我們作了全面的回答,闡明探尋生命意義的基本原理。
  • 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好的, 不扯遠了,說正題: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問題,是一位同學在這次群聊中提出來的。 她只是有感而發,偶爾一提而已,自己並未作答。 與她對話的人,也沒有回答。 是呀,人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年過七旬的我,好些天睡不著,都在思索這問題。人活著,是為了奉獻,為了付出,為了讓這個社會更加美好?是的,過去,老師和領導,一直是這樣教育我們的,我們也一直是這樣認為的。對不對呢?當然對嘛。
  • 品讀|源自基本概念的思想震蕩——簡評蔣榮昌《經濟是什麼——規範...
    抑或跟隨蔣先生的追問迎向思想的動蕩?我們知道,一門學科作為一門學科(science)的發展水平,不是決定於它有多大的「實用性」,而是取決於它能在怎樣的縱深度上承受其基本概念的危機。經濟學或經濟哲學承受得了這種源自其基本概念的發問嗎?不知道。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經歷了蔣先生的這個文本,就會被帶進某種飽含思想儲量的地帶。蔣先生問:經濟是什麼?
  •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最近在看一些大師的對話,在一些節目和書中看到大師陳丹青說,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季羨林先生也說,人生沒有什麼意義。人這一輩子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一輩子很長但是也很短,許多人一輩子只活了一天,有些人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生。
  • 張汝倫:思想史研究必須批判現代性敘事
    最近二三十年人們對思想史的興趣有增無已。與之相應,對「思想史」這一名目本身的反思也時有出現。什麼是「思想史」?思想史研究什麼?這是我們思考「思想史」概念本身首先會出現的問題。上個世紀90年代,基於在近代中國學術研究中佔支配地位的實證主義思想,人們傾向於將學術與思想截然分開,卻對什麼叫「學術」,什麼叫「思想」,並未深究。
  • 【國關思想史筆談】趙思洋:自由主義國際思想-從國際關係理論回到思想史
    這些研究毫無疑問地體現了國際關係思想史尤其是其概念、命題、範式以及基本方法代際傳承和變遷的理論價值。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不同歷史時期國際思想家及其思想或理論的特殊主義性質,包括他們所面對的時代精神、時代關切、語境及話語傳播方式等。從這些關注點出發,研究者試圖發現國際思想家們所關心的大問題,從而指向我們今天的戰爭與和平、國際秩序、國際正義以及全球治理等問題。
  • 從古至今,活著只有無盡的輪迴,而沒有真正的意義
    我有時會想,古代的平民百姓會怎麼想活著這個問題,他們的人生意義會在何處。也許,它們會問為什麼蒼天如此不公。為什麼我不是出生名門望族、家財萬貫?生存並舒適,這兩個生物的天性,但人恰恰可以改變這個天性,可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式處理弱肉強食的問題,可以創造除了生存和繁殖之外的東西,比如豐富的精神世界,文明的產生。現代人和古代人,保證活著的基本要求外,已經拓展了很多精神文化,但說來說去,這些精神文化最終逃不過功名利錢權欲。談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