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的學習在現代語文教育中,是一個長久未糾正的非正常現象。
幾千年中國古代教育,已經證明,幼兒完全不需要拼音,就能完成識字課程。(現在也有無數家庭教幼兒識字幾千,也是不學拼音就完成了。)
那麼,拼音是幹啥用的呢?
拼音是在掌握大量常用字之後,再來學習的、一種用來認讀生僻字的方法。是工具的工具。
現代小學,對拼音這一併不需要下大力氣的簡單輔助技術,卻無比重視,小學一年級就搞「前鼻韻母、後鼻韻母 …………」的區分,類似播音專業的學術研究課程。
這些題目,大人看著都發懵。
可憐小小孩童,大字不識幾個,一入小學,先被這一大堆符號弄糊塗了,怎能不懼怕學習呢?
用了那麼多時間精力,逼著孩子死記硬背記下來,打擊了孩子的學習興趣。而最最關鍵的——輔助識字的效果呢,卻並不見多麼突出和紮實。很多學生上到四五年級了,甚至終其一生,還搞不清「b、p、d、q」,這不是誇張,此種情況大有人在。
而我們,用集中教學、不交叉排課的古法教學,不到兩星期(每天50分鐘),就已完成「聽、說、讀、寫」全部任務。
為什麼會這麼輕鬆順利呢?
優勢一:先識字,再學拼音。
當時我們的幾位小同學,已經認完四千多個《聖學根之根》不二字了。孩子們都能自己認讀經典,並能自由閱讀,看故事書,能看懂黑板上的通知,各種說明書、各種各樣標識,早已嘗到讀書之樂。
這時,再教拼音,是很輕鬆的。
當他們知道,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的字,能用「拼音」這一個好辦法,然後自己就可以讀出來啦,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學的。
對從小認字的孩子,能夠快速的區分文字類符號細微的變化;認字對孩子定力、分辨力的開發,作用非常之大。同樣,對於形似的拼音符號,區分起來就更簡單了。
(若先認拼音,依靠拼音讀出字音,孩子對字形的印象很淺。中國古代沒有拼音,學認字是口傳心授。拼音是近幾十年才出現的,它本身只是學習語言的一種小工具,不必要浪費大量且寶貴的幼年黃金時期去學,速戰速決即可。)
優勢二:集中教學。專門找一段時間,比如我們是寒暑假。這段時間每天下午就學拼音。教之道,貴以專。
三個階段:
前期:板書、教具《拼音字卡》。方法:教、讀、認。
中期:特指複習期間。教具《拼音卡片》、《中囯字卡》。對於發音不準確的,糾正其發音。方法:學生拼讀、互相考試、老師輔導。
後期:全部學完結束,以做習題鞏固。
課程安排:每節課50分鐘。(用15節課即可教完)
1.介紹拼音的作用,認識拼音對我們的幫助(閱讀課外書、經典、識字),老師可示範讀一段拼音。引起孩子興趣。
2.先教單韻母。剛開始一節課4、5個韻母,依學生情況逐步增加。初次上課,可用不同顏色來板書單韻母,讓孩子首先種下「字母長得不一樣」的印象。幾節課後學生自然明了,則不必如此,正常教其讀音。
3.其次:複韻母,聲母,整體認讀音節。
4.每節課,教完後讓學生逐個回答,然後抽取一兩個學生進行提問。上新課前,先複習前一節內容。針對跟不上的學生,課後進行輔導。
5.待學生所有單個字母全部熟練認讀,反覆測試無誤,則可進行合讀(聲韻母組合、拼讀。)練習。
6.聲韻母組合、拼讀練習過關,進行書寫訓練。同時買一些學前拼音測試卷,以作測試。(從"開始學"到"達到自由拼讀",為全部學完。後期,則學生自己隔三差五複習,每個周末自己做題測試,反覆測試有10次左右即可。)
(教具是一些大德老師精心設計,全部漢語發音417個都收錄其中。標有漢語拼音、注音符號,方便學習。)
教學感受:我們原本定的是7節課學完23個聲母,沒想到兩節課就學完了,加起來不超過兩個小時,效率如此之高!
本來老師教的時候,心裡還擔憂,b,p,d,q這四個聲母會混淆,怕孩子難以辨別清楚。因為體制內學生,有的甚至在一學期之久,還搞不清。所以打算一堂課最多只教5個。
沒想到孩子們在學完認字後,對於圖像的觀察能力和鑑別能力非常之強!不僅不會弄混,而且印象很深!大腦記憶的吞吐量,也讓人驚訝,23個聲母,兩個課時學完,很輕鬆,遠遠沒有飽和!
下面是學生們的書寫練習:(6歲半孩子和7歲孩子)
再次感恩老祖宗的教育智慧:教之道,貴以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