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新能源車標準132項
9月28日,2020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甘霖在發言中談到,為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年來發布新能源汽車相關標準132項,發布與新能源汽車和充電基礎設施有關的國家計量技術規範121項,對404家汽車生產企業頒發新能源汽車認證證書3031張。
來源:汽車之家
2、廣東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萬千瓦
9月29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等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目標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萬千瓦,天然氣供應能力超過700億立方米,制氫規模約8萬噸,氫燃料電池約500萬千瓦,儲能規模約200萬千瓦;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300億元,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800億元。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3、徐和誼:按傳統造車思維造新能源車沒有出路
9月29日,在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為主題的全體大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徐和誼表示:「如果按照傳統的造車思維來造新能源車,是沒有出路的,可能我說的極端一點,但是我們必須要打破傳統造車的模式才會有發展。」
來源:新浪汽車
4、寧德時代曾毓群:2025年油電平價時代全面到來
9月29日,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為主題的全體大會上,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表示,歐洲今年新能源汽車將反超中國,油電平價時代將在2023年部分到來,2025年將全面到來。
來源:第一電動網
5、特斯拉計劃收購LG化學電池業務股權
據彭博9月28日消息,《韓國時報》援引銀行業的匿名消息來源報導,特斯拉在尋求收購LG Energy Solution的股份。後者是LG化學正計劃分拆的電池業務。特斯拉據稱在探索收購LG Energy Solution至多10%的股份。
來源:TechWeb
6、大眾將收購電池製造商GOTION 26%的股權
近日,我們從國內相關媒體獲悉,大眾汽車將收購電池製造商「GOTION」26%的股權。此前,大眾在去年還宣布了500億歐元的電池採購計劃,以保證未來計劃年產300萬輛電動汽車的規劃順利進行。
來源:汽車之家
7、上汽正在開發純電動專屬架構,計劃2025年前投放百款新能源產品
9月28日,在第二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透露,目前上汽正在開發全新一代輕量化、模塊化、平臺化、高安全等級的三電核心技術和純電動專屬架構,另外上汽計劃2025年前投放近百款新能源產品,其中包括MEB平臺的多款純電車型。
來源:新浪汽車
8、奧迪被傳與一汽設立第二家合資企業 奧迪中國:不予置評
奧迪與一汽或設立第二家合資企業。9月28日,有外媒報導,德國高端品牌奧迪正在與其長期合作夥伴一汽集團進行談判,雙方或在中國成立第二家合資企業,使用PPE平臺生產電動汽車。為此財經網汽車聯繫到奧迪中國方面,對方表示奧迪與一汽集團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的合作非常成功,但無法對媒體報導中的相關傳聞做出評論。不過奧迪中國也未明確否認此事。
來源:財經網
9、豐田計劃到2023年電氣化車型達550萬輛
9月29日,在以「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為主題的全體大會上,豐田汽車研發中心(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尾清哉(Seiya NAKAO) 表示,到2023年,豐田的電氣化車型要達到550萬輛,其中HEV和PHEV車型達到450萬輛以上,EV和FCEV車型達到100萬輛以上。到2050年前,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10年降低90%。
來源:新浪汽車
10、LG化學CEO辛學喆:LG化學將打造下一代創新電池
9月29日,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與跨界協同」為主題的全體大會上,LG化學全球執行長辛學喆(Hak Cheol SHIN)表示,能源解決方案是LG化學增長最快的業務。預計今年將達到90億美元,並在未來5年內大約達到300億美元。此外,LG化學將繼續加強研發能力,開發差異化材料和產品以及下一代創新電池。
來源:新浪汽車
11、大眾汽車ID.3開始道路實測 總長2萬公裡/經過650個充電站
大眾汽車官網宣布,Rainer Zietlow和副駕駛DominicBrüner已駕駛大眾汽車ID.3,開始為期20000公裡的道路實測。按計劃,測試周期為2個月,期間將經過650個充電功率超過60kW的充電站。
來源:易車網
12、PSA確認向神龍汽車增資4億元
9月29日,標緻雪鐵龍(PSA)集團已確認今年第四季度向神龍汽車提供50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億元)的資金,中方股東東風汽車也將提供相應資金支持,但未披露具體金額。此外,自2020年至2037年期間,PSA集團每年將向神龍公司提供上億元人民幣資金,用於東風標緻及東風雪鐵龍雙品牌的品牌形象建設和渠道發展。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