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人的儀式感:用設計講述自己的節日

2020-12-16 Youhaa北歐

月餅已經上市了,中秋節的氛圍越來越濃,和春節一樣,中秋節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節日。

節日,意味著我們的生命無法獨立於大自然之外,在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轉化時,需要一個儀式來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情緒。

一年中,北歐最具有儀式感的節日非聖誕節莫屬,在丹麥一所有著斯堪地那維亞風格裝飾的白色住宅裡,並無悠久的歷史,也沒有多少難忘的故事。但是,這座被稱為「白色丹麥之家」的簡單漂亮的房子用極富創意的裝飾設計講述了自己精彩的北歐聖誕節故事。

在「白色丹麥之家」,自然光線透過寬大的窗戶灑滿整個空間,這是北歐家庭的一個基本特徵,北歐地處北極,缺乏陽光,到了冬季,光照時間更加寶貴,只有短短幾個小時,因此北歐人特別喜歡光線充足、明亮的房間。

房子的家居裝飾,具有復古和懷舊的時尚感。玄關處有一條淺藍色的老式長凳,看似經歷了時間的洗禮,但仍然溫馨別致,長凳上的一堆禮物彰顯了收穫和饋贈;上方的鹿角衣帽架既有欣賞性也有實用性。

馴鹿是北歐國家最有代表性的動物之一。北歐人有打獵的習慣。將鹿角掛在牆上一是裝飾,二是為了展示自己的戰利品。鹿角簡直是北歐人家裡

客廳同樣也是白色基調,巨大的抽象畫佔據了幾乎一面牆,增添了想像力,也填補了白色帶來的單調。客廳有一棵很大的掛滿了彩鈴和蠟燭燈的聖誕樹,是這個節日必不可少的點綴。連天花板上的吊燈也被一些綠色植物裝飾著,屋子裡充滿了清新自然的氣息。質樸的木桌是客廳的點睛之筆,為這一空間增添了復古的感覺,也給盛大的節日帶來莊重感。

廚房的牆壁刷成了白色。光滑的白色櫥櫃與紋理豐富的木質桌面形成了鮮明對比。盆栽植物和裝飾用的鹿角的點綴使這個廚房充滿了生機。

餐廳裡的黑色椅子以及富有紋理、充滿空間感的Catchy Pendant白色吊燈,使餐廳變得更加有趣。

桌子上擺放著木質的聖誕樹造型裝飾、蠟燭和鮮花,配以金屬花器,通常這些都是由屋子的女主人根據自己收藏的飾品搭配不同主題的花卉自製而成,甚至這些花卉也是從自家花盆裡摘的。

浴室黑白相間,巨大的鍍鋅浴缸讓人眼前一亮。古董和簡單的北歐家具使浴室更富有現代感。

在不同的房間裡都可以看到成堆的禮物,它們創造了夢幻般的心情和聖誕節的氛圍。表達了被滿足的需要和願望。

角落裡老式燭臺上的蠟燭和常青樹掉在窗臺上的松果,使窗臺一角變得繽紛多彩,充滿情趣。

客廳的主窗臺上陳列著木質的燭臺、禮物、小鹿雕像、鬱鬱蔥蔥的花朵和綠色植物,這些裝飾對屋子裡的人有著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達成下一個階段的願望。

北歐人注重節日、注重儀式感,這種儀式感發自他們的內心,小到餐巾紙的選擇,大到杯盤的組合,都會按照不同的節日主題裝飾。通過節日,這些人生中的重要片段,完善內在的自我體驗,使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更加積極,人心也愉悅無比,從而賦予生命更精彩的價值。

《小王子》中,狐狸對小王子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敬請關注:Youhaa 北歐

相關焦點

  • 春節的儀式感,為什麼會輸給感恩節、聖誕節等洋節日呢?
    事實上,中國年的味道正在變淡,一些儀式感也在新一代年輕人中逐步消失;相比之下,一些洋節日,如聖誕節、感恩節以及更早的愚人節、萬聖節等等,都在中國很有市場,洋節日期間標誌性的儀式感也從西方歐美國家漸漸在全球範圍內流行開來,如自11月開始,全球人民就是開始學著感恩:西方人感恩的是一些小事,如家庭,健康的體魄,朋友相會,夫妻耐心等等;中國人則更喜歡感恩國家,感恩時代和地方管理者,有網友調侃說:感恩小事兒,
  • 培養孩子儀式感的方法
    (一)巧用節日強化儀式感節日也是強化儀式感的一大契機,比如每逢教師節、兒童節、國慶節等節日,教師均可精心設計一些活動,突出儀式感。比如在兒童節時,教師為每個孩子精心準備一份禮物,並在班級舉行相應的儀式,將禮物和祝福同時送出;重陽節時,帶領孩子們登高祈福;國慶節時,選拔表現優異的孩子升旗,向國旗敬禮……每一次精心設計的活動,都能增強孩子的儀式感。
  • 金虹橋李忠晉:充滿儀式感的節日活動能增強商場辨識度
    本期沙龍主題是「購物中心節日經濟紅火背後」,針對該話題,金虹橋國際中心常務總經理李忠晉發表觀點認為,避免節日活動內容同質化一定要找出商場特色,而充滿儀式感的活動則可以增加商場辨識度。與此同時,他認為節日過後,一般購物中心人流水平還是會明顯下降的,這也是假日經濟的特色,購物中心平時也要加強對不同客層的吸引。
  • 元祖創意新品,營造跨年儀式感
    因此,元旦節這一充滿美好寓意的節日,逐漸成為年輕人的精神寄託,在假期中享受一下忙裡偷閒的生活樂趣。眼看新年就要來臨,元祖也帶來創意新品,用更具特色的產品獻上溫柔祝福,幫助人們輕鬆營造跨年儀式感。通過與國內習俗的有機結合,元旦佳節已經成為年輕人彼此贈送祝福的潮流節日,他們歡聚跨年,一同迎接美好未來。
  • 展示活動 給傳統節日增加儀式感
    除了教育,陳竟認為當下對傳統節日的振興還需要多多組織一定的展示活動,換句話說,就是要給傳統節日增加一定的儀式感,「傳統節日文化,是一種獨特的空間年俗事象文化,沒有一定的空間活動內容和形式,無法讓人感觸和享受。」
  • 粽子、餃子、湯圓、聖誕老人,聊節日帶給孩子的儀式感
    文|全文共1464字,閱讀時間約2.2分鐘翻了翻日曆,看到幾乎每個月都有傳統節日,而眼下要到聖誕節了——西方國家的節日。孩子們的聖誕禮物還沒準備,好快啊!節日的儀式感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中國人無疑是最重視儀式感的,傳統的節日很多,比如端午節、重陽節、新年、元宵節等等。
  • 穿江博士禮儀鞋,讓兒童節更有儀式感
    每年的6月1日是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兒童節。曾經,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隆重地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外,其他的節日或者生日就是一個符號而已,沒有必要過。但到如今,人們更加注重儀式感,每一個節日都滿懷期待,兒童節之於小朋友來說更是如此。
  • 《丹麥人為什麼幸福》中文譯本發行 破譯丹麥人「幸福密碼」
    《丹麥人為什麼幸福》中文譯本發行 破譯丹麥人「幸福密碼」 2017丹麥駐華使館 供圖   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肖欣)曾暢銷歐美的《丹麥人為什麼幸福》中文譯本4日在丹麥駐華使館舉辦的行書發布會上與中國讀者「見面」,破譯丹麥人「幸福密碼」。  在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幸福報告》中,丹麥連續數年位居榜首。
  • 家有「儀式感」,是孩子接受到的最棒教育
    儀式感是什麼?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幸福的調味劑,它可以讓平凡的生活充滿幸福。 而在擁有儀式感家裡長大的孩子,未來都會更幸福,因為他們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 所以孩子是需要儀式感來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的。 想要讓孩子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愛,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設計一些儀式感。 比如,在節日的時候,讓孩子說出自己想要的禮物,為孩子準備好並送上愛的寄語。
  • RAY&CO.聖誕禮遇,用愛締造無可替代的童年儀式感
    RAY&CO.與你一起締造成長儀式感儀式就是人們對待事情的一種特殊行為方式,在這種特殊的行為方式裡,人們產生的神聖、莊重、參與等認同感就是儀式感。儀式感妥善地為孩子們保存了美好記憶,更給了孩子們極大的安全感。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就曾做過一個社會調查,發現家庭傳統等儀式帶給孩子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的成功。童年只有一次,在聖誕佳節來臨之際,擁有歐洲百年育兒理念和高品質生活理念的RAY&CO.與你一起締造生活的別樣儀式,把無形之愛化有形,為孩子留下更多美好記憶,傳遞更多成長力量。
  • 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對於我們和孩子來說,如果生活沒有儀式感,就沒有了那些難忘的時刻,也就失去了很多的快樂。同樣的,在生活中儀式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讓孩子更加獨立自律,讓他有意識地去規劃、體驗日常生活。
  • 小罐茶打造中秋小罐藍 重塑傳統節日儀式感
    來源:創業邦今秋,為重拾國人對傳統節日儀式感的關注,小罐茶攜手清華色彩研究所(下簡稱色研所)發布了傳統節日色彩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相對於其他顏色,濃色調的藍傳遞出的祝願、思念、以及團圓等厚重深沉的情感,與中秋節的關聯最為緊密。
  • 萌娃做這事儀式感滿滿,如何提升孩子儀式感,讓孩子幸福一生
    難怪有網友評論:這是修煉的什麼功夫,喝個藥要這麼多儀式感!網絡上對「儀式感」解釋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儀式感無處不在。「儀式感」是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最好途徑之一。比方說父母為孩子慶生,買蛋糕、吹蠟燭,之後無論在哪裡,孩子見到蛋糕或看到別人在吃蛋糕、吹蠟燭,他自然會聯想起自己的父母,內心油然而生一種甜蜜感。
  • 儀式感,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他說,長大後,去了美國,才知道,這就叫儀式感的生活——我很感恩,我在充滿儀式感的生活裡長大,儀式感儀式感不是錢的堆砌,是對生活的信心。人有時需要用儀式感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和情感。對儀式感最大的尊重,就是發自內心,熱愛每一個節日。
  • 節日除了吃喝還能幹嗎?迎接聖誕,你需要這樣具有儀式感的禮物!
    《小王子》裡說「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的東西。」我們喜歡聖誕節,很大程度是喜歡它濃濃的氣氛和儀式感。在平安夜的斑斕燈光下,在新年鐘聲的祝福裡,每一份聖誕禮物都自帶一個小小儀式,送給心愛的人,或是獎賞自己,讓美好停格在傳遞禮物的瞬間。
  • 99%的父母都欠孩子 「中秋儀式感」
    相關研究表明: 「 孩子們對於家族歷史知道得越多,他們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自尊心就越強,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家庭做得更成功。 」 這個中秋,比起賞明月、吃月餅,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給孩子一個充滿儀式感的中秋節,教會孩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 解讀丹麥人幸福秘訣 「hygge」中譯本新書發布
    》的中文版,於7月4日在丹麥駐華使館舉辦的新書發布儀式上正式亮相。這種『熱愛生活』的概念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並已經超出了日常生活的範圍,擴散並滲透到人際交往方式,甚至美食和世界領先的丹麥設計的理念中去。」丹麥駐華大使戴世閣說。  「有了這本書,我很高興看到中國民眾得到了了解丹麥幸福訣竅的機會。這些訣竅使丹麥連續四次在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中拔得頭籌。讀完書後,我也非常推薦大家去丹麥走一走,對書中所講的『hygge』這一概念親眼對照。」
  • 「儀式感」學習,這樣的課堂最具吸引力!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課堂也是如此。 一、「儀式感」是什麼? 蔣軍晶老師在他的《讓孩子學會寫作》一書中提到自己偶爾會策劃一些「和名人面對面」儀式感活動,是為了「告訴孩子們要敢想,沒有什麼是不可能實現的,不要被要不遙不可及嚇到了,只要足夠真誠、執著,我們是可以和這個世界交流的。」
  • 用香薰蠟燭點燃生活儀式感
    一個人的生活有點忙亂、但她依然不忘點燃幾隻精緻的蠟燭擺在家中各處,雖然經歷了一番周折、擺好了蠟燭的她也不忘誇自己一句「一看就是一個講究的人」。生活需要儀式感,一點燭火,一縷清香,一個簡單的小小香薰蠟燭不僅可以提升家居生活的品味,更可以點亮對生活的熱愛,帶來幸福感。
  • 話題|我們的生活,到底需不需要儀式感?
    但隨著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責任越來越重,壓力越來越大,忙完單位忙家裡,日子過得沉沉又甸甸——漸漸地,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需要點小小的儀式感,讓自己稍微喘口氣,以便繼續奮力掙扎。   我最喜歡的儀式感,就是節日裡的家族聚會。   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都不願意走親戚,嫌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