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福州商業廣場進展順風順水。
目前,項目已實現主體封閉,運營團隊的招兵買馬也已就位,商場進入了開業的最後衝刺階段。
日前,宜家又在福州一家購物中心,落地了一個快閃店,讓市民可以「搶鮮」體驗一番。
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樣子,可「說商道市」卻覺得,作為福州商業圈媒體人,尷尬症要犯了。
借用「房道大叔」的標題:宜家算個P?
尷尬1:全球首家宜家綜合體?
宜家福州初來乍到,很多人歡欣鼓舞,特別是沒在北上廣等地接觸體驗過的人,心情可以理解,但是……
一些自媒體甚至權威主流媒體,居然言之鑿鑿:福州項目是「全國(甚至說『全球』)首家宜家綜合體」。
也不知道來源出處是哪裡?劉若英給的「勇氣」,還是哪來的自信?
不妨來聊聊什麼叫「綜合體」。
商業層面的綜合體,源自「城市綜合體」的概念,是將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功能進行組合,並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係,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複雜而統一的綜合體。
可以說,有商場、辦公、酒店、住宅功能的東二環泰禾廣場是綜合體,而以目前「藍盒子」的體量,宜家福州也就類似於家居Plus版的東方偉業(沃爾瑪)、大潤發商場。
從業態豐富程度上看,甚至不如福州居然之家臺江茶亭店。畢竟後者除了家居業態,曾一度擁有盒馬鮮生、超級物種、京東五星電器等多家新零售品牌,甚至還有一家迷你的電影院。
正如Nike的門店體系等級,Jordan有L1和L2,KL有L1、L2、L3,Beacon有1200、750、550、350,還有Sport分為L、M、S。
宜家能夠稱得上綜合體的,起碼也應該是帶宜家家居商場的薈聚中心。
宜家中國在無錫、北京、武漢擁有3家薈聚中心,而真正意義上在中國的首個薈聚綜合體即將在長沙面世。
作為薈聚中心的升級版,宜家長沙薈聚綜合體一期,為與宜家福州商業廣場差不多時間開業的宜家家居商場,二期有薈聚中心和SOHO,三期還有共享辦公樓。
該項目總佔地面積約182畝,總建築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商業零售出租淨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40億元。其中,宜家家居、薈聚中心的面積分別為3萬平方米、10萬平方米,並擁有3500個停車位。
相比之下,福州商場在宜家中國的體系裡,級別應該只能算名不經傳的「依弟」。
尷尬2:來的也許不是最佳時機
宜家來的並非好時候。
福晟、泰禾等紛紛「爆雷」的今天,意味著房產及相關行業的「黃金十年」過去,給建材家居行業當頭棒喝,當然也包括房價一度高企的福州。
財報顯示,國內唯二的建材家居巨鱷——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上半年都不好過。
紅星美凱龍上半年實現營收60.24億元,同比下降22.34%;歸屬股東淨利潤11.01億元,同比下降59.29%。自營商場新開1家,關閉1家,委管商場新開1家,關閉4家,經營面積減少3萬平米,商場的出租率也在下降。
居然之家上半年營收39.18億元,同比下降8.1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07億元,同比下降57.57%,新增門店9家,關店6家,淨新增門店僅3家。
還是以福州居然之家為例,這家巨頭旗下的茶亭店據守八一七路城市中軸,也一樣吃癟,營業面積連年萎縮。
也許,正因為如此,宜家在中國大陸的拓店政策也趨于謹慎,並且更多嘗試以薈聚中心、綜合體的形式破局。
針對消費者偏好電商消費的習慣,宜家今年3月也不得不上線了天貓旗艦店。
而根據報導,宜家福州商場3層面積,總建築面積11.2萬平方米,其中宜家標準店面積僅為4萬平方米。
表現上是商業零售,其實盈利模式是房東(或二房東)的並不鮮見。與其吭哧吭哧鐵憨憨地賣東西賺錢,出租店面賺大把大把的租金不香嗎?
就不說麥當勞、肯德基了,東百優品城(原東百元洪城)、東百城永嘉天地、居然之家茶亭店等,比比皆是。
寸土寸金的1樓被作為對外租賃招商,顯然也是為突破家居低頻消費瓶頸。
也就是說,以後福州人最常見的逛宜家場景,是逛一圈家居商場,吃一份冰淇淋、咖啡或幾顆肉丸子,拍個打卡照,也許空著手啥也不買。
又或者,就是快閃店直播裡主播說的「宜家床上葛優躺,依姆依伯樂哈哈」。
尷尬3:「小資」「中產」標籤難再
福州偏安一隅,福州人卻向來見慣世面。
福州的城市精神是「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福州人也是來者不拒,樂於買買買。
這就是為什麼山姆會員店雖然在福州只有一家,業績卻長期排在全球第五位;倉山萬達在巔峰時期,一度在萬達系排名前三,樂都匯因此曇花一現直至煥新成如今的萬象裡;就連7-ELEVEn東街口首店開業,也拿下開業銷售額全球第一。
這不,東街口的樂高福州首店開業,又以進店客流1.7萬人次,交易筆數2400多筆,拿下開業當日銷售南區冠軍。
這些年,福州人也習慣了各色品牌的花開花落,過眼雲煙。無論是沃爾瑪、ZARA還是無印良品(MUJI)。
如果說,10多年前憑藉著北歐風,在國內尚能貼上「小資」「中產」的標籤,那麼,如今跟MUJI一樣幾次三番動輒降價的宜家,已然是便宜家居的代名詞。
用宜家官方的話說,在消費者端,宜家推出了2021財年針對後疫情時代的品牌重點——可持續和可負擔。
何謂「可負擔」?未來如果你去逛宜家商場,也許會發現貼著「更低價格」標識的商品比往年更多了。宜家中國透露,將會有超過250個更低價格的商品,佔整體SKU的比例約為5%。
然而,對如今的福州人而言,也許低價對他們不再充滿誘惑力。他們開始要品質,要個性化,要消費話語權。
如果你對宜家如果寄予過高希望,可能也會大失所望。不論是產品品質、質量,還是定位、調性,宜家並非可以「大小通吃」。
年輕人買不起,中產看不上。
近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對多個網絡交易平臺銷售的25批次兒童家具進行了市場檢查和質量抽查,宜家因「SUNDVIK桑維加長床」及「PAHL佩爾書桌」2款產品不合格再登「黑榜」。
此外,近兩年宜家家居產品已發生多起抽檢不合格,或因存安全隱患而主動召回的情況。
如,奧菲兒童書桌椅產品警示標識項目不合格;DJUNGELSKOG靠墊,耐幹摩擦色牢度不合格。
宜家還在去年初至今,先後召回進口桑維嬰兒換衣桌/抽屜櫃產品、進口瑪特弗羅圍嘴、TROLIGTVIS特魯利維斯旅行杯、三鬥抽屜櫃、MSLI混合水果乾麥片等產品,均因為存在安全或者健康隱患。
面對年輕消費「就這?」的個性化消費洞察,單一的低價策略無法刺激業績,這也許是IKEA和MUJI、ZARA們遭遇的新煩惱。
那個無腦跪舔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 E N D —
新朋友,初相見;
老朋友,再聚首。
「說商道市」再出發!
歡迎對商業/地產/新零售/IT數碼
話題感興趣的鐵粉入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