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渲染了大半個月的宜家終於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開業當天儘管寒意十足,但現場的火爆程度絲毫未減,宜家以前所未見的風暴席捲了福州的各大角落。迅猛之勢猶如當年福州沃爾瑪的首次落地,可謂達到了萬人皆知的地步。
然而再回頭看看,如今的沃爾瑪卻顯得有些黯淡無力,作為曾經在福州紅極一時的超級大賣場現在卻鮮少人問津,取而代之的是福州本土的永輝超市大放異彩。同樣作為外來商圈的宜家首次來榕,又究竟可以火多久?
強如沃爾瑪 不敵「本土輝」
2001年,沃爾瑪這個來自美國的世界性連鎖企業以勢降臨福州,或許是因為超級大賣場的優渥購物,又或許是對國外品牌的嚮往和好奇,沃爾瑪一經落地便受到福州市民的熱烈追捧,其自帶的免費停車場更是吸引了無數的消費者。
但這樣紅火的景象並沒有持續多久,沃爾瑪就遇到了來自福州本土的對手——永輝超市,也許是出於對自己品牌的自信,沃爾瑪似乎並未把它放在眼裡,依然按照已有的經營模式企圖在福州市場上呼風喚雨,但很快的沃爾瑪就發現他們錯了。
相比於沃爾瑪的供貨渠道,作為福州本土的永輝超市依託地理優勢能夠迅速、直接地拿到本地貨源,為福州市民每日的採購提供了最新鮮的貨品。且永輝超市深耕於本土文化,打造了以「社區化」「生鮮化」為代表的經營模式,力求福州市民在每一個家門口就能拿到最新鮮的物資,這是沃爾瑪作為統一規範化的大型超級賣場無法比擬的。
不僅如此,隨著國內電商經濟的崛起,永輝超市喊出了「打通最後一公裡」的外送到家服務,擴大了市場份額,牢牢地抓住了福州市民的心。儘管沃爾瑪後來發展社區門店,調整市場方向,可面對日益強大的永輝超市,始終無法融合本土文化,競爭力逐漸減小,2018年,沃爾瑪宣布進入福州17年以來首次關店。
宜家會重蹈沃爾瑪的覆轍嗎
跟沃爾瑪相同,宜家也對中國這塊市場虎視眈眈,而福州作為宜家在中國的又一試水自然備受關注。12月17日,這是福州宜家開業的日子,正如媒體鋪天蓋地宣傳的那樣,宜家有著專屬城市青年的時尚標籤,個性化,顏值高是他們的代名詞,而「體驗感」式營銷更是他們的重點,天生自帶的ip和流量特徵為它的到來鋪上了網紅色彩,似乎在宜家,一切家的夢想皆有可能。
但另一方面,作為同樣來自外資的宜家是會適應福州本土,根據市場調整自己的經營模式還是會同沃爾瑪一樣依然我行我素的歐式營銷,甚至是重蹈沃爾瑪的覆轍呢?
從體量上看,雖然宜家當初打著「全國首家宜家綜合體」的名號,但在11.2萬㎡面積中,宜家的實際營業面積僅僅只有3.8萬㎡,似乎並不能擔此名號,以目前的體量來看也就類似於家居Plus版的沃爾瑪;再者,在國內家居龍頭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財報逐漸萎縮,福州家居市場的逐漸遇冷的情況下,宜家此時的入駐倒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另一方面,宜家在入駐福州之前分別在世歐廣場和愛琴海廣場做起了快閃活動,這固然是宜家的一次先遣預告,但把快閃地址選在世歐和愛琴海卻著實令人疑惑,以福州的商圈來說,東二環泰禾距離宜家夠近,且聲量相對世歐來說更大,無疑是快閃的第一選擇,宜家的捨棄而另選其它實為不解。此外,隨著近年福州市場湧入各色品牌,福州市民們也習慣了品牌的花開花落,過眼雲煙。對如今的福州人而言,也許低價對他們不再充滿誘惑力。他們開始要品質,要個性化,要消費話語權。
宜家模式的本土可複製化
從宜家的宣傳中可以發現個性化標籤和體驗式營銷是宜家自古以來的最大賣點,但要注意的是,在當今網際網路流行時代,標籤往往可以被複製,營銷可以被創新。仔細觀察就可發現宜家的每一種模式其實本土都可以複製化。
不遺餘力的維持低價是宜家作為家居營銷的手段之一,宜家有著龐大的生產線,從打包倒運輸都有著自我的運作體系。然則,在福州本土也有著龐大的家居建材市場和供貨商家,本土企業可藉助地理優勢,縮短和減少家居的運輸時間和製作費用,將人力物力得到最大的有效化利用,從而完成家居生產到運輸的模式化、規範化,甚至比宜家做的更好。
時尚簡約的設計為宜家貼上了個性化的標籤,高端環保是宜家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理念,而聚集了各大商家的體驗式家居營銷是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過設計可以被仿照,環保可以被複製,而體驗式家居營銷本土企業依然可以做到。依託福州本土商圈的高頻的餐廳、娛樂休閒設施,打造以家居購物為中心的輻射商圈,利用周邊人氣帶動低頻的家居營銷,為客戶群體營造休閒、娛樂、購物一條龍的體驗服務。
另外,宜家綜合體的規模化註定了其平臺的不可移動性,固有的超級商場模式使得福州客群無法便捷有效的進行實地購買。而本土企業可以通過分店設立,擴大企業影響範圍,形成統一有效的品牌鏈條,快速搶佔市場,給福州市民營造家居在門口的服務,對宜家實施「降維打擊」。
宜家「盛宴」是捧殺還是崇拜?
近年來,大量的外資品牌不斷湧入福州市場,無印良品、麥德龍、名創優品等品牌等都一一浮現。也許是因為對洋貨的過度痴迷,甚至很多消費者不惜以高出實際價值的價格去購買它們,可以說已經到了盲目崇拜的地步。
然則現今再回首,這些曾經神話般存在的企業也早沒了當初的喧譁與熱鬧。我們不妨追憶一下,10年前以ZARA為代表的快時尚初入福州城的火爆,商業體又是裝補又是啥的,可謂極盡諂媚。但10年後的當下,ZARA已在福州城至少兩個購物中心「被出局」。
而今宜家如此盛大開業,客流量龐大的當下是否也是福州人民對於外資品牌的一時追捧和好奇?在微博、抖音等自媒體興起的時代,過多的宣傳造勢是否會給宜家本身造成捧殺?如果宜家沒有很好的根據福州市場進行本土化的調整,一味地高端清冷式營銷,那麼當初有多期望,恐怕以後也就會多失望。面對目前本土品牌快速崛起,紅星美凱龍等品牌的絕地反撲,宜家又能否在眾多的關注和質疑中砥礪前行?
福州作為福建的一塊經濟熱土從來都是商圈們的逐夢之地,而宜家綜合體的落戶都勢必會給福州商圈帶來不小的震動,宜家的入駐是為其帶來一股新的風向,還是會水土不服後曇花一現?不諳福州商業圈的它究竟可以火多久,不妨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