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史記》:用你聽得懂的方式講述歷史故事

2020-12-17 大銘小亮

1.一封信件引發的血案

《見字如面》第一季第五期節目中,演員何冰朗讀了一封寫於西漢時期的書信《報孫會宗書》,這是庶民楊惲寫給老友孫會宗的回信。

誰知這封和老朋友嘮嗑的信竟招來了殺身之禍:楊惲被腰斬,孫會宗也被罷職,貶為庶人。到底是什麼樣大逆不道的內容,觸碰到漢宣帝的逆鱗呢?

《報孫會宗書》原文如下:

惲材朽行穢,文質無所底。幸賴先人餘業,得備宿衛。遭遇時變,以獲爵位。終非其任,卒與禍會。足下哀其愚,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竊恨足下不深推其終始,而猥隨俗之毀譽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過。默而息乎,恐違孔氏各言爾志之義。故敢略陳其愚,惟君子察焉。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爵為通侯,總領從官,與聞政事。曾不能以此時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與群僚同心併力,陪輔朝庭之遺忘,已負竊位素餐之責久矣。懷祿貪勢,不能自退,遂遭變故。橫被口語,身幽北闕,妻子滿獄。當此之時,自以夷滅不足以塞責,豈意得全首領,復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聖主之恩不可勝量。君子遊道,樂以忘憂。小人全軀,說以忘罪。竊自念過已大矣,行已虧矣,長為農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不意當復用此為譏議也。夫人情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故君父至尊親,送其終也,有時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炰羔,鬥酒自勞。家本秦也,能為秦聲。婦趙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數人,酒後耳熱,仰天撫缶而呼烏烏。其詩曰:「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是日也,奮袖低昂,頓足起舞。誠滛荒無度,不知其不可也。惲幸有餘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汙辱之處,惲親行之。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不寒而慄。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責僕哉?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幹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於今乃睹子之志矣。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楊惲是個好人。在父親看來,他是個孝子,繼母無後,他恭敬孝順,待如親母,繼母去世後將全部財產留給楊惲,他卻把錢都分給了繼母的親戚,自己分文未取;在百姓看來他是好官,清廉公正,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然而楊惲卻有個致命的缺點:亂說話。本來因為告發霍光子孫謀反而獲封為平通候,位列公卿,卻因為管不住嘴巴,隨便大放厥詞,給皇帝的髮小戴長樂抓住了把柄,被一狀告成了庶人。

楊惲自此居家治產縱情聲色,認認真真的過起了老百姓的日子,好友孫會宗寫信勸他好好閉門思過,保持低調,日子別過得那麼開心,好讓皇帝看到悔過之意,然而楊惲並不領情,反而立即回了這樣一封「要命」的信,很快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楊惲的外公不簡單

本來楊惲的一生也就停留於此,在歷史的濤濤大河中,他的名字並不能激起多少浪花,然而當他和另一個偉大的人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歷史的天空傳出了迴響。

楊惲的母親是司馬英,而司馬英正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親閨女。司馬遷歷經14年完成了《史記》,但他知道這本書必不能存於當代,於是存下兩部,原本放在宮廷,副本藏於家中。

楊惲小時候就由母親教導著讀完了外公所著的《史記》,並深深為之陶醉,直到漢宣帝時期,他開始將書中的內容向社會傳播,世人方知道《史記》的存在。可以說沒有楊惲,外公司馬遷被人們記住的身份只是一名為李陵仗義執言而慘受宮刑的史官。

雖然不久楊惲就因為《報孫會宗書》被腰斬,但是《史記》的傳播並沒有因此停滯,漢宣帝時褚少孫在宮廷中閱讀到《史記》,並對其中部分缺失的內容進行增補,後來班固父子被皇家賜予《史記》副本,東漢中期以後,《史記》逐漸廣泛傳播流行,自唐宋之後,《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直到如今成為史學界無可比擬的瑰寶。

3.《史記》應該怎麼讀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全書130篇,包括12本紀,8書,10表,30世家,70列傳,共52萬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3000多年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全面而深刻的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貌。

和現代網絡小說動輒百萬字的創作比起來,《史記》的52萬字實在算不上多,但是如果將網絡文學中可一目十行的口水文換做一字千言的文言文,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從多如牛毛的《史記》白話翻譯和論文文獻就可見一斑。

《史記》毫無疑問是一部冠絕古今的史學巨著,能夠經得起歲月的磨礪,然而這樣的好書在獲得盛讚的同時,也會因為時間久遠、文言文難懂而形成天然的壁壘,讓一般讀者首先產生畏懼和疏離感,自覺的敬而遠之,於是好書被束之高閣的事情多有發生。

看看現在市場上暢銷書排行榜就知道了,真正的經典鮮有上榜,和當下生活密切相關的書籍更容易熱銷。

好書不應該被冷落,但想要走進平常人的生活就必需讓它們和人們的生活發生點關係,比如《白話史記》就是很好的例子,用白話將史記講成故事,不僅僅是對照原文的翻譯,而是體現有血有肉的情節,因為人對故事永遠是最熱衷的。

比如楚威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孟嘗君雞鳴狗盜的故事;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韓信背水一戰的故事。

不同的人看《史記》抱著不同的目的,獲取不同的閱讀體驗,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看書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學識還是為了消遣娛樂。

如果是為了增進學識,研究許多年也不為過;若是為了消遣娛樂,那就輕鬆多了,對照著白話文,把《史記》當做故事來看,也能看的津津有味,欲罷不能,這也是很多人最初愛上《史記》的原因。

剛開始看《史記》,切不可抱著太大的功利性,期望看一遍就能對歷史了如指掌,倒背如流,熟記各種歷史典故,寫文章時能引經據典,旁徵博引。

能做到這樣程度的人肯定有,但絕對不是一蹴而就,必定是漸漸的形成。一開始,從消遣娛樂的閱讀目的出發,只想知道些古人的軼事,後來再讀一遍竟從故事中琢磨出些許道理,當心中已對情節、對話了如指掌的時候,再讀一遍,竟發現年份和地點也很有意思。就是在這樣循序漸進的重複閱讀中一步步建立起自己對書的理解。

有很多人一開始抱著很大的興趣翻開《史記》,最後看不完一篇就放棄了,抱怨「看不懂,背不下來」,其實是把看書的目的和順序弄錯了。我想楊惲小時候一次次翻看外祖的書,也是因為沉迷在驚險激蕩的故事中無法自拔吧,直到後來才漸漸體會出外公筆下的英雄軼事具有怎樣重大的意義,所以才決定將藏書流傳於世,不使明珠蒙塵。

如果想讀《史記》全本,建議先讀一讀《白話史記》,它從本紀、世家、列傳中各摘錄了幾篇,湊成了一本書,雖然不是全版內容,但對於對歷史剛剛感興趣,但功底又不夠深厚的人來說正正好,不至於內容太多而產生畏懼和厭倦,又有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橋段吸引眼球,這樣的分量足以讓人看的時候愛不釋手,看完之後意猶未盡。

相關焦點

  • 讀《白話史記》,放大你的人生格局
    講述了上至上古皇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①   中國首部紀傳體通史   以人物傳記為中心,小說的筆法寫歷史太史公是個非常卓越的故事大師。
  • 讀《白話史記》,知曉人性人心,得待人處世智慧
    自古至今,但凡想要了解中國人自己的歷史文化,《史記》是必讀書。作為中國第一部正史,「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最大的特點,是它視野開闊、文筆生動,故事情節像小說一樣有趣傳神。
  • 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的白話《史記》,極為罕見
    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讀《史記》小編推薦,先去讀白話版,讀通了再去讀原著。 這套精品之作,譯者陣容強大,為市面罕見的白話本佳作。
  • 《白話史記》:梁啓超說,「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但原著文古質,艱澀難懂,對於大眾來說,沒有相當的文言文功底是讀不懂的。
  • 《少年讀史記》講述有溫度的歷史
    從今天開始,我將分三次引讀《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由臺灣著名作家張嘉驊精選《史記》中的人物故事編寫而成,共計60篇。主要根據《史記》的「本紀」、「世家」和「列傳」的相關篇章,精選了唐堯到漢武帝間傑出人物的事跡,其中有帝王、將相、世家公子、謀士、教育家、武士、辯士、刺客等。
  • 60位教授聯手,把《史記》逐句譯成白話文,好看好懂
    而讀歷史,《史記》是繞不開的。無論我們看到何種書單,名人推薦,必有《史記》。魯迅給它最高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是中國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為「史學雙璧」。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
  • 青少年早點閱讀《史記》,就能越早找到寫好作文的金鑰匙
    怎樣讓青少年讀歷史書籍,是值得研究的。如《史記》這部書,是寫歷史人物的,它不是講歷史朝代和事件的,作者司馬遷是用文學的筆調來寫歷史人物的。《青少年讀史記》四家長讓孩子讀這套《青少年讀史記》,要讓孩子有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感與框架感,意思是孩子在讀某一個人物故事的時候,要了解這個故事在什麼朝代、什麼年代、背景是什麼,讓孩子懂得把這個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長河中
  • 臺灣地區60位教授聯手,把《史記》逐句譯成白話文,好看好懂
    它是司馬遷畢生之作,用人物傳記的寫法,小說的口吻講述,上至上古的黃帝,下至漢武帝,貫穿經傳,諸子百家,3000多年歷史……讀它像讀小說一樣有趣輕鬆,既能了解歷史,知曉人性人心,又得做人處世智慧。讀《史記》小編推薦,先去讀白話版,讀通了再去讀原著。 這套精品之作,譯者陣容強大,為市面罕見的白話本佳作。
  • 讀《史記》長大的孩子,人生必定不會平庸 !
    取材史書和文獻  白話故事+文言文原典+注釋譯文+知識拓展  帝王、諸侯、名將、賢相…  在盪氣迴腸的人物故事裡讀懂歷史  整套書挑選了原著《史記》中的帝王、諸侯、名將、賢相等4類人物為主線,將情節用豐富平實的語言,編成適合少年讀者的故事。
  • 《少年讀史記》讓孩子們走進歷史,讀懂歷史
    今天,我將繼續引讀《少年讀史記》系列叢書。孩子們,2020年高考作文題所給的材料中,提到了齊桓公、鮑叔牙、管仲。你知道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讀讀《少年讀史記》之《霸主的崛起》吧。作者在講述「人物故事」時,借鑑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著重描述人物的心理和行為的意義,並視情況略加詮釋和延伸,讓原文主旨更明顯。在「人物故事」之後,還有「三分鐘讀歷史關鍵」「史記原典精選」和「詞語收藏夾」,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即體例不同於其他類似的出版品。
  • 良渚博物院科普繪本《良良的古城世界》:講述孩子們聽得懂的良渚故事
    現場,王祺程與施舟英生動地講述了良渚文化與良渚古城的概況,並分享了「良良」系列繪本背後的故事。《良良的古城世界》是良渚博物院主持編著的第二冊兒童科普繪本,以第一冊《良良的陶器世界》故事為基礎線索,設置「探親之旅」「古城之旅」「玉璜之夢」「考古流程」「輝煌的良渚古城」五個單元,以小主人公良良的視角,再現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為什麼要以繪本的形式引領讀者走進湮沒的古都,了解良渚文化?
  • 得語文得天下,你家孩子為什麼要讀《史記》?
    讀懂了歷史,就會明了當下,也會看清自己。歷史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一塊基石。讀史不僅僅是應付考試,而是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啟迪未來。中華五千年的歷史,無數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讀後令人盪氣迴腸、回味無窮。讓孩子多讀這樣的歷史故事,能夠從小培養他的浩然正氣,塑造優良品格。
  •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聽得到法 聽得懂理 聽得進情
    在新春佳節即將到來之際,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眾號,隆重推出「新聞發布廳紀事2019」專題策劃,講述2019年新聞發布廳裡的那些事兒。這一年,資深媒體人對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布工作又是怎麼評價的呢?他們會用哪些關鍵詞來勾勒這一年最高法發布會的樣子?一起聽聽他們是怎麼說吧!
  • 姚洋: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中國的故事
    【摘要】世界不理解中國,並不能完全怪罪於西方學者的偏見,靜心自省,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學者也許沒有能夠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的故事講清楚。但是,世界不理解中國,並不能完全怪罪於西方學者的偏見,靜心自省,我們就會發現,中國學者也許沒有能夠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把中國的故事講清楚。  對於學者來說,「世界聽得懂的語言」就是學術語言。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我個人認為,當代中國學者、特別是人文、社科學者最激動人心的任務,是用自己學科的語言,講清楚中國的故事。
  • 三千年歷史就像《故事會》一樣好看!讀完你就是「中國通」
    這就是古代老百姓聽故事,學歷史的方式,輕鬆,好玩,好記。可見,不是歷史太枯燥,而是講歷史的方式太枯燥。看歷史,還是得找最會講故事的人。小編最近正好知道這麼一個人,他就是將進酒·黃,人稱「歷史談資派」小掌門,他口中的歷史故事,有趣又有料。三歲小孩也聽得不亦樂乎。
  • 上博「紀傳·史記」親子展:用沉浸式體驗帶領孩子品味歷史
    上博「紀傳·史記」親子展:用沉浸式體驗帶領孩子品味歷史 澎湃新聞記者 陸林漢 2018-01-26 17:47 來源:
  • 中華之國粹:《史記》,精彩又難讀的著作
    而《史記》實際上是一本既精彩又難讀的著作。在其中用五十二萬字、一百三十篇、五個不同的部分記載了黃帝到漢代這一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朝代出現的帝王,他們或是勤政愛民,或是既無德又殘暴。司馬遷對於賢明的君主給予了大力的讚揚,對於暴君、昏君也同時給予了無情的批判,為後世樹立了正反兩面的典型。
  • 《史記》裡流傳多年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
    《史記》裡流傳千古的成語,司馬遷沒有明寫,只好拐著彎告訴你在史學與文學兩個方面,司馬遷的《史記》都臻於完美的境界。《史記》中記載的很多故事和歷史事件被人們概括和提煉為成語,有些經典原文也常常被人們引用成成語,千百年來代代相傳,沿用不衰。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自當學生以來,我先是聽過負荊請罪、圯上納履、胯下之辱、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等情節生動的故事;後來,又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史記》選本中的白話文本;再後來,潛心看了一些《史記》文言文原著和《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更是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 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授「法律故事」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法院黨組把開展「七五」普法宣傳教育納入全院審判工作總體布局,聯繫審判實際,各部門齊抓共管,按各自所 處的民事、刑事、執行及生態等各個不同領域,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授「法律故事」,法官們進村入戶,坐堂與外巡相結合,讓 案件辦理在陽光下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