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國新辦就推進健康扶貧和醫保扶貧、確保貧困人口基本醫療有保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
前些年,我國因病致貧的人口佔貧困人口的比例一度超過44%,這部分貧困人口的脫貧質量,直接關係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大局。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請問醫保部門採取了哪些措施來解決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障的問題?取得了哪些成效?」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 圖片來源:國新網(劉健 攝)
國家醫保局待遇保障司負責人樊衛東回應表示,一方面,從參保覆蓋情況來看,貧困人口基本上實現了應保盡保。另一方面,從保障效果來看,通過基本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製度保障實現梯次減負,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得到了明顯減輕。
每經記者 張懷水 現場圖片
貧困人口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對於參保覆蓋情況,樊衛東表示,各地各級醫療保障部門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三重製度保障,作為醫療保障脫貧攻堅的硬任務來抓,千方百計確保動態參保全覆蓋。
數據顯示,2020年,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普惠性補助達到人均550元。樊衛東指出,在普惠性資助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對於貧困人口又通過醫療救助的方式,資助他們個人繳費。
「2018年至今,我們通過醫療救助渠道,一共資助了2.3億貧困人口參加醫療保險,醫療救助資金支付總量達367億元。所以目前看,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9.9%。」樊衛東表示,基本醫療對這部分人群做到了應保盡保。
通過三重製度保障實現梯次減負,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得到了明顯減輕。
樊衛東表示,我國推進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的住院支付水平達到70%左右。在做好住院保障的基礎上,從去年開始,推動建立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現在已經全面建立。符合條件的門診「兩病」用藥報銷比例都達到50%以上。
在此基礎上,貧困人口大病保險的起付標準降低到當地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達到65%。「部分地方還在進一步做實相應的工作,報銷比例可能還高於65%,達到更高。同時,各地進一步採取措施,取消大病保險的封頂線。」
樊衛東表示,在醫療救助方面,已經實現了農村貧困人口全覆蓋。2019年,城鄉醫療救助共救助超過7000萬人次,住院的醫療救助水平達到70%。
樊衛東指出,總體上來看,貧困人口經過三重製度綜合保障,住院和門診慢特病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達到80%以上,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得到明顯減輕。
圖片來源:新華社
貧困地區醫保基金赤字有多方面原因
2018年以來,醫保扶貧政策累計惠及貧困人口4.8億人次,幫助減輕醫療負擔近3300億元,助力近1000萬戶因病致貧群眾精準脫貧。
醫保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發現有的地方出現貧困人口小病大治、過度醫療的現象,個別地方醫保基金出現了當期收不抵支。
對此,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的確出現了貧困人口「小病大治」,住院率明顯偏高,包括轉診率偏高等問題。貧困地區發病率高,重大疾病多發,本地區醫療資源相對不足,應該說,總體上這一階段醫療利用率高是客觀現象,不能因為極少數的案例,就說貧困人群多佔用醫療資源了。
對於貧困地區醫保基金的赤字原因,陳金甫認為,要從兩方面看。
一是階段性加大脫貧攻堅待遇保障的投入產生的基金支出;另一方面,本地長期的基金運行收支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部分地區的基金赤字有脫貧攻堅待遇保障提高、增加基金支出的因素,也有長期的基金運行平衡等因素。
樊衛東表示,脫貧攻堅期,有的地方在三重保障制度之外增設了一些補充保障措施。總體上來看有積極的一面,在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要看到,這些措施的建立都是地方財政給予支撐的,從長遠來看,制度的可持續性堪憂。
「所以從2018年,我們醫療保障部門印發醫保扶貧三年行動方案,就對治理一些地方脫離發展階段、脫離地方實際做的這種地方性補充保障措施提出治理要求。」樊衛東說,引導地方妥善治理過度保障。要堅決制止看病「不花錢、領補貼」,分類整治明顯超標和混淆制度保障功能的一些保障措施,分階段指導地方做好政策的過渡和銜接。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