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是國家推廣的體育項目,公民有自由選擇權利,視喜愛和需要而學習與否。並且「中國武術」一詞,有標準的註解。喜歡武術文化就那麼的純粹,武術的作用與需要具有時代的特點。本人鑽研武術喜歡從歷史的發展尋找啟迪,以及運動生理學的常識去練習和思考,雖然閱曆局限,走的地方也比較局限。但是武術是人在練,優秀的武術必須是符合人的生理運活動,對人健康運動有所幫助,對防身技擊的技術和力量發揮有幫助,對人的修養有幫助。
以下文字內容引用自,根據(當時)國家體委關於發掘整理武術遺產的要求進行的,由廣東體育科學研究所負責,先後有重點地到過廣東省三十三個縣(市)、八個公社大隊,進行艱苦細緻的調查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廣東南拳的發展情況,為使廣東南拳更好地開展起來,以便使它得到繼承和發展,編成系統的拳術和器械套路,1982年出版的書籍《南拳》。
2000年度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70公斤級冠軍張家潑先生
南拳,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我國的傳統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生產和戰爭中實踐創造出來的,是我國南方獨特的一宗文化遺產。中國武術歷史悠久,南拳源遠流長。據《拳經》裡說:「吾國技擊之學,發端於戰國,昌明於唐宋,盛極於明清。」時到明朝,我國武術活動已在民間廣泛傳播,武術的套路運動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各種流派。據《小知錄》記載,在明代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槍之家十七」。其拳有「趙家拳「、」「拳拳」、「披掛拳」 ……。可見,南拳在四百多年前就已被載入史冊。
長江以南多打南派——南拳。南拳流行於我國的廣東、廣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江西、江蘇、浙江等省區,它在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風格的或各具不同特色的拳種。廣東的南拳,除了書裡說的「洪、劉、蔡、李、莫」是「五大名家」外,還有蔡李佛拳、虎鶴雙形拳、俠家拳、詠春拳、儒拳等亦相當流行。南拳和共同特色是拳勢剛勁,步法穩固,上肢動作較多。南拳發勁有力,發力有聲,有的人概括為:以象形為勢,以意為神,以氣推力,落地生根,發力剛勁,有較濃厚的攻防意識。——以上內容節選自(《南拳》曾昭勝,曾慶煌,黃鑑衡,曾廣鍔編著1982年版)
本人1984年開始習武,初心不改,未曾間斷過武術的學習和鑽研 。環境氛圍的關係青少年學習南拳系,拳、械,軍體拳術,青年學習散打、現代搏擊。人到中年又注重回傳統南拳系的鑽研和傳播,日常工作,傳授葉問詠春拳、棍法實戰、防身搏鬥功夫等。由於年齡的關係,成長在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生活環境資訊不太發達觀念比較保守,地方的拳術借鑑和修改不太明顯,並且沒有多少娛樂,心無旁騖,練功是最大的樂趣能靜下來練功,有幸繼承了一些古老武術的精髓。同時又生活在資訊發達的當代市場經濟社會,隨時可以選擇有需要的武術項目進修,或者武術知識培訓。
傳統南拳是一個大的系統,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之前的資料,以廣東流行的洪拳為例,看傳統南拳是否衝拳是直臂的,並且傳統南拳的馬步也沒有當代競技南拳的馬步那麼低。下面的圖片是生活在廣佛、香港地區洪拳名家林世榮先生,演示的「虎鶴雙形」的相片描圖,林世榮1861年生人,算是傳統南拳了吧!
林世榮先生圖片及文字資料,來自南海(本文作者注——林世榮祖籍以前佛山南海縣)林世榮志(記載的文字)朱愚齋重訂本《虎鶴雙形》、《工字伏虎拳》。書中註解練法:進馬衝拳,照獨臂單橋手法進左馬踏上一步,則為子午馬,隨用右拳打出,倘不進馬拳雖出而搥鋒不能達至敵者之身,是故,一手橋後則須進馬出搥方能命中。
林世榮先生演示工字伏虎拳,相片描圖
書中註解練法:日字掹箭,日字箭搥低馬長橋將推山掌收回腰側,右搥乘勢向外打出,拳須對鼻尖前方,與肩平。本文作者註:日字掹箭拳,則拉弓拳,南拳系多數拳法套路都有日字拳,不止詠春拳獨家所有。
書中註解用法:抽拳在胸雙切膀,將拳抽上胸中,倘敵人用中拳打入,我即將切膀手招之,倘他再用拳打來,左即左招,右則右擋,或用雙工千字掌破之。用這張圖片,主要是看下一百多年前的傳統南拳「四平馬」和當代競賽套路「四平馬」分別。
以下演示者是廣東湛江地區流行的洪拳十大形之「虎形拳」,演示者龐師傅1925生人,1979年被選為廣東省武術代表,出席在太原召開的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他的表演獲得優秀獎,算是傳統南拳了吧。
廣東省湛江市龐師傅圖片資料,來自廣東南拳名家套路《洪拳》1985年版,湛江洪拳十大形(本文作者只熟悉五大形),特別強調腰馬肘勁,五大形——龍、蛇、虎、豹、鶴,比較多「過肘」的橋法,動作形態似打衝拳,而意識是在練肘底勁,外表容易和打衝拳混淆;詠春拳也說「肘底勁」其實南拳系都強調練「肘底勁」。
挑打:洪拳挑橋手法,可以用作挑格擋,如果用肘法在洪拳中叫「迎面肘」,也有人叫「頂心肘」。所以用書籍的圖片,是多前年已經出現的內容,無法根據需要,可以隨時改變動作形態的圖片,是歷史的資料時間的證據。
練習傳統南拳場地不限,男女合適老少鹹宜,室內外都可以活動。既可提高自衛能力,又可增加體質,虎形練骨,對強壯筋骨、肺功能的增強尤有效果。廣東南拳橋法剛猛,馬步豐富穩健,發力科學,沒有抽象的理論神話,拳理功法樸實,容易長功夫。東莞武術教練,葉問徒孫梁康編寫,2020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