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古橋|斷虹橋:紫禁城內最精美的古橋

2021-01-08 北京印跡inBeijing

北京的古橋

歷史上北京的橋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採。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跨於內金水河上

我是故宮現存21座石橋中

最古老的一座

身處皇家

見證了太多的歷史

聽過了太多的傳奇

我是斷虹橋,

我的故事裡不只有我。

說到大名鼎鼎的金水河,您一定不陌生。

「金」,不是形容水的顏色,不是比喻水的貴重,而是告訴您水的源頭。

古時候,人們把金、木、水、火、土五行與五個方位相對應,西方在五行中屬金,「金生麗水」,故名金水河。

內金水河由紫禁城的西北城牆流入,自東南城牆流出。紫禁城內的橋,大部分都橫跨在這條內金水河之上。

內金水河 (圖片來源:花粉俱樂部-sun2000cn)

而我,正處於武英殿東內金水河上,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單孔石拱券橋。

我的橋面是用青白石鋪砌的,兩側石欄板上面雕刻著各種漂亮的圖案,石欄板中心部分是兩條行龍,龍的周圍是十多種不同的花卉組成的圖案。

我用料之考究、歷史之悠久、裝飾之華麗、雕刻之精美,居紫禁城內諸橋之冠。

「先有斷虹橋,後有紫禁城」。除了是紫禁城內最精美的橋,我也是紫禁城內最古老的橋。 (圖片來源:中國國

如今我早已變身故宮裡的「網紅」。

不止因我歷史悠久,雕刻精美,還因我身上有眾多的「小夥伴」,他們亦承載著各種傳說。

1 網紅雕像「望柱獅」

我身上有34隻大名鼎鼎、形態各異的小石獅子,圍繞它們展開的各類傳說不在少數。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青少年網站 攝影/張林

其中,最為矚目的明星是一隻造型奇特的小石獅:它一隻手抓頭撓腮,另一隻手則捂住自己的襠部。不少人稱其為「護襠獅」。

圖片來源:中國網

關於它,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

道光皇帝的皇長子奕緯,是道光帝最重視的一個皇子,被寄予厚望,但奕緯不學無術。一次上書房,他又不聽教導,於是教書先生勸道:「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做皇帝啊!」哪知這奕緯一聽,當場怒道:「我要是做了皇帝,第一個就先殺了你!」此話一出,嚇壞了教書先生,君無戲言。教書先生把事情告訴了道光皇帝,哪知道光一聽火冒三丈,叫來奕緯,憤怒之下一腳就踢中其襠部,沒過幾天奕緯去世了。道光後悔至極。

所以再路過斷虹橋時,看到這隻獅子便會想起自己的兒子,遂命太監用紅布把獅子蓋上。後來,宮裡人紛紛傳言,奕緯其實是石獅子轉世。

但這也僅僅只是民間傳說。這隻造型奇特的小石獅究竟為何如此,專家這樣推測:

第一,獅子是舶來品,這種數量極少的動物貢品,工匠們自然無法見到,只能通過「道聽途說」加上主觀想像,再結合貓、虎等動物的特徵來創作石獅子,形象上難免不那麼「寫實」。第二,斷虹橋元代已有,元朝人來自蒙古,他們的審美不像中原人那樣有各種禮法的限制,於是他們的圖案設計和雕刻就顯得隨意、隨性。

有趣的是,由於元朝人沒有繁雜的禮法和制度,所以建造於元朝的我身上的石雕也是明清皇宮中獨一無二的。

小獅子蹲在橋望柱頭上最高處,而龍位則盤踞橋的欄板上,獅子的位置高過龍,這在封建統治年代裡的皇宮出現是不可想像的。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

這也是皇帝經過我時,要在石獅上蒙上紅布(也有說是黃色綢緞)的真正原因了。

2 「披頭」的靠山神獸

兩側橋頭「披頭」的靠山神獸同樣引人注目。

圖片來源:網絡

靠山獸在古建橋體中比較常見。靠山獸的含義,即通過神獸作為橋的「靠山」,來保持橋平安長久,免受災難。也就是說,我兩端的靠山獸,其主要作用是「鎮橋」。

在我的石欄杆兩端盡頭處,共雕有四尊靠山獸。它們頸項上的鬢毛飛起,向後與望柱相連結;身體痩勁,肌肉強健;兩隻前爪,用力地支撐,好像使勁全身力氣,將望柱頂住;使它本身的作用與藝術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儘管有的已經風化,但其昂首傲立的風姿依然清楚可見。而對於它的形象認定,一直沒有定論,有學者傾向其為麒麟。

《清宮獸譜》中麒麟的形象,主要區分為其腳部特徵。但據考證,元朝之前的麒麟,其腳部有爪形特徵的。(圖片

麒麟作為斷虹橋的靠山獸(其實古橋的靠山獸還有狻猊、龍、獅子、虎等),有著其特殊的功能:

1、作為龍的後代,麒麟具有龍吞江吐雨、排洩雨水的能力,可避免洪水漫過橋體。2、作為百獸中的老大(《孔子家語·執轡》有:「毛蟲三百有六十,而麟為之長」),麒麟庇佑橋體免被野獸損壞。3、作為吉祥神寵,麒麟主太平、長壽,因而又能象徵橋穩固長久。

我兩側的靠山神獸的使用,顯示出了元代工匠的良苦用心,這也是我國古代建築文化的一種體現。

3 必不可少的鎮水神獸

轉到橋下,便可見在我石拱券的頂券石上雕刻虎頭虎腦的鎮水神獸——趴蝮。

圖片來源:網絡

它們似龍非龍,似獸非獸,闊嘴大頭,面目猙獰,神獸首像。

其雙目圓瞪,張嘴獠牙,注視水面,似乎隨時準備與咆哮而來的洪水和興風作浪的水怪大戰一場。

圖片來源:故宮古建文化漫談

這種神獸的名字叫做趴蝮,為鎮水神獸。

趴蝮又名戲水獸,是龍的一種,頭部有點像龍,似獅又似虎,頭頂還有一對犄角。

趴蝮形象可為獸首,還可表現為趴伏的整體。不只在我身邊,它的造型還可見於紫禁城內外的部分古橋橋側。

什剎海萬寧橋的鎮水獸正是趴蝮

(也有不同觀點認為,橋拱券頂叫「吸水獸」,而橋旁護岸上叫「鎮水獸」,兩獸有同有異,橋裝飾)(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相傳趴蝮是龍的兒子,喜水,故而總與橋相伴。雕刻它以達到震懾水怪、保橋平安的目的。

除此之外,趴蝮還有顯示水位線的實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代表和觀察水位線枯漲的實用價值。雨季紫禁城內金水河水位上漲,水位線漫道趴蝮位置時,就意味著需要採取洩洪的措施了。

作為紫禁城現存石橋中最古老的一座

我走過滄桑百年

見證過幾多歷史變遷

我的身下清水流淌

時漲時落

我的身上渡有人間百事

悲歡離合

只有我的身軀留存幾百年

依然光彩

我的傳說與歷史

是與我身邊的小夥伴們一同書寫的

當你再來到我身邊時

別忘記看看它們

參考資料:[1] 梁欣立. 北京古橋[M]. 北京圖書出版社,2017.[2] 故宮斷虹橋那隻「護襠獅」萌萌噠[N]. 揚子晚報,2015-4-22.[3] 故宮斷虹橋上的捂襠獅[OL].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2017-3-22.[4] 紫禁城斷虹橋的靠山神獸——麒麟[OL]. 故宮古建文化漫談,2018-5-5.[5] 故宮內金水橋上的鎮水神獸——趴蝮[OL]. 故宮古建文化漫談,2018-11-9.

相關焦點

  • 北京古橋知多少
    明代,北京城大規模建造皇宮,建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四重城牆,各層城牆外均有護城河,城門也廣架橋梁。北京現存較為知名的橋(包括連接紫禁城內外的金水橋和御路橋等)多在明代時修建。此外,明朝時城區還有大小河渠幾十條,湖泊池沼數十片,巷道街坊遇水架橋,數目達幾百座。清代,城市格局繼承於明代,並無較大的改動,但清代利用北京周邊湖泊水澱建築了眾多皇家園林。園林內中池沼遍布、水陌縱橫。
  • 北京的古橋 | 北京古橋發展史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採。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並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橋,水梁也。
  • 中國古橋有多美?這6座古橋,讓你見識中國古橋的魅力!
    在中國橋梁中,古橋最能體現出中國人民勞動智慧的美麗,今天為大家介紹的這些橋梁,是最具代表性的6座古橋,讓你最直觀的感受到中國橋梁的魅力!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是一座聯拱石橋,這個僅有266米的古橋,卻跨越了800多年的歷史。
  • 文化探訪路|北京古橋多,哪裡最鮮活?
    歷史上北京的橋梁不僅數量眾多,類型多樣,而且藝術和文化價值極高。可以說,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築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在北京眾多歷史古蹟中,有一處的古橋平均建築年齡久遠,古橋數量也相對較多、較集中,你知道是哪裡嗎?猜猜看,答對可得該地半日遊哦!那個聰明絕頂的你能否破題呢?別浪,來來來:謎題很難?想要半日遊?
  • 北京古橋中的八裡橋
    八裡橋在北京通州區。此橋因在通州之西八裡之處而得名,地鐵八通線的八裡橋站又因八裡橋而得名。有心於北京古橋建築、古橋文化、古橋歷史的遊人,可在此站下,去看一看通惠河上的這座明代古橋,它以結構嚴謹技藝精湛而著稱於京師,並且晚清時兩次壯烈的反外敵侵略戰役在此展開,而被稱為英雄橋,名垂青史。
  • 故宮斷虹橋,名字很唯美,故事很「恐怖」!
    「北京的橋,千姿百態;北京的橋,絢麗多彩......」多年前,蔡國慶先生的一首《北京的橋》膾炙人口。北京的橋確實挺多,上百年歷史的古橋亦不在少數,比如盧溝橋、白石橋、高梁橋等等,包括「皇宮」裡面,其實也有不少橋,像金水橋、金鰲玉棟橋等。要說在眾多的古橋當中,名字最好聽、最唯美的是哪個?個人認為是故宮裡的斷虹橋。
  • 北京十三陵多座偏僻古橋加裝「文保牌」
    十三陵多座偏僻古橋加裝「文保牌」下一步將細化文保牌中的歷史信息 古樹等分散文物也將得到更好的保護本報訊(記者 崔毅飛)除思陵外,明十三陵各個陵寢前都有古橋建築,但古橋基本位於園寢紅牆以外,管理中容易被忽視。
  • 中國古橋,有多美?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印象裡的古代中國有粉牆黛瓦有飛簷翹角還有撐著油紙傘的姑娘走過彎彎小橋······那座橋或臨水梳妝、波光生豔(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鳳凰虹橋,為木拱橋,攝影師@林祖賢)▼這些橋的受力結構與施工技藝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一脈相承(湖北省來鳳縣,攝影師@吳衛平)▼從木樑木柱橋石墩木樑橋到伸臂梁橋、木拱橋
  • 江蘇知名寶塔古橋有多少? 寶塔120餘 古橋350多
    市民曹慶春先生歷時15年,踏訪全省68個市縣區,拍下350多座古橋和120座古塔,填補了江蘇歷史文化資料的空白。為了拍這些古橋古塔,曹慶春光是相機就更換了6部。尋訪ABCA 尋訪初衷:源於中學時的夢想為什麼出現尋訪古橋古塔的念頭?曹慶春早在中學讀書就對課本上的趙州橋、盧溝橋產生興趣,一直想去河北、北京現場觀賞它們神奇的姿態。臨近退休有了時間,但他首先想把家鄉的名橋古塔看個遍。
  • 「喜迎七十華誕 古橋共賞明月」首次公演在洛陽古橋舉行
    中秋月圓夜 洛陽古橋歌聲起 中秋月兒分外明,古橋歌聲醉人心。昨晚,在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古橋橋畔,新改造完成的橋頭鄰水廟廣場憩園舞臺上,舉行了「喜迎七十華誕 古橋共賞明月」首次公演。南音唱響洛陽古橋童聲獨唱《美麗新時代》南音名譜《梅花操》、北琶三重奏《彩雲追月》、閩南語歌《愛拼才會贏》……昨晚,洛陽古橋橋畔歌聲嫋嫋,引得臺下觀眾拍手稱讚。演出最後,臺上臺下合唱《我和我的祖國》,獻禮新中國七十華誕。
  • 休寧縣最大古橋保護遇尷尬
    休寧縣城區的海陽鎮前往該鎮川湖村的千秋橋,又名西門橋,是明代古橋及黃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前,當地居民稱,因過往重型車輛多,對古橋橋面造成較大破壞。休寧縣海陽鎮的胡先生稱,西門橋是休寧最有名的古橋,也是該縣目前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古石橋。雖然附近有新橋,但仍有不少重型貨車、運輸砂石等車輛為抄近道,從該古橋上通行。
  • 洛陽古橋大舞臺很熱鬧...
    古橋大舞臺 唱出家鄉美核心提示 今年中秋,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洛陽古街的村民來說,可謂是有別於以往。在中秋節的前些天,古街上演了500多人博餅的熱鬧場面。而在中秋佳節當晚,一場「喜迎七十華誕 古橋共賞明月」演唱會在「古橋憩園」上演,為外出賞月的村民助興了不少。
  • 男子15年拍下江蘇350座古橋120座古塔 換6部相機
    江蘇最古老的塔  南京舍利塔  江蘇最瘦的塔南京溧水永壽塔  江蘇最美的塔  崑山千燈美人塔  江蘇塔寺最和諧的橋  尋訪ABC  A 尋訪初衷:源於中學時的夢想  為什麼出現尋訪古橋古塔的念頭?曹慶春早在中學讀書就對課本上的趙州橋、盧溝橋產生興趣,一直想去河北、北京現場觀賞它們神奇的姿態。臨近退休有了時間,但他首先想把家鄉的名橋古塔看個遍。
  • 探訪北京古橋:從盧溝橋到金鰲玉蝀橋,從盧溝曉月到太液秋風
    在北京,像永定河、通惠河、沙河這樣大大小小的河流有80多條,同時,還有什剎海、積水潭、北海、昆明湖等諸多姿態萬千的水域。有水的地方就有橋,有人的地方就有智慧。千百年來,古人用橋解決了河流對交通的阻隔,也為北京留下了一道道巧奪天工的驚世美景。
  • 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古橋,距今百年歷史,是現代化和工業化象徵
    上海是我國現代化水平很高的城市,經濟上在國內也很優秀,但據說我國很多古建築,上海其實也有很多東西,而且在這些古建築的發展中,因為其發展意義也更有實力,所以我簡單介紹一下上海最有代表性的古橋, 那座橋的名字在我國也很有名,受到很多人的肯定。
  • 200多歲的古橋「不堪重負」,怎麼辦?
    聽證會現場12月24日下午,由二級大檢察官、浙江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賈宇主持,浙江軍地檢察機關共同組織的古橋文物保護行政公益訴訟案聽證會在嘉興市檢察院召開。數十年前,橋面中間立起一堵磚混隔離牆,令這座歷經200年風雨洗禮的古橋不堪重負。兩院在共同調查的基礎上,聯合向相關部門發送了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因部分橋體位於駐地部隊營區內,該部隊派出代表參與聽證。參會人員圍繞隔離牆的拆除和後續保護問題,共商對策,推進各項保護措施落實。在賈宇的主持下,聽證會有條不紊地進行。
  • 溫州古橋 那些不得不說的故事和回憶
    溫州網訊 一天晚上,我和爸媽一起到銀泰逛街,路過一座古橋。當時,我看見河水在燈光的照映下,顯得有些混濁。爸爸說:「這叫萬裡橋,我小時候就住在萬裡橋附近,那時的河水清澈見底,我們在夏天都很喜歡在水裡遊泳、摸田螺,快活極了!」  「可是。」  爸爸的語調沉重了起來:「現在溫州很多古橋都不復存在,萬裡橋是為數不多的城市記憶了。」
  • 古橋,既是方寸之間,也是天涯萬裡
    對我來說,最想在疫情結束後,去尋訪和探望那些存於山水之間,藏盡了人世煙火,但又獨立於塵世之外的古橋。想看看它們,在經歷了千百年的風吹雨打後,如今卻依然能頑強殘存的樣子。從小,便對古橋有情結,年齡越大,情結反而越深。總覺得世間一切事物在經過時光的過濾後,都會充滿美感,越久遠越美,越殘破越美。古橋雖破舊,但充滿了人類生活的熱烈氣息。
  • 大祥區城南街道東風村清朝初年古橋
    邵陽新聞在線訊(邵陽日報記者 袁光宇 歐陽德珍 通訊員 胡曉健)「這座300多年的古橋如果再不加以保護,也許會成為我們邵陽文物保護史上的一個遺憾。」5月23日,邵陽市大祥區城南街道東風村三組67歲的村民李保成指著村西頭的李家橋說。
  • 《寧波古橋名橋圖志》出版
    本報訊(記者王佳 通訊員高曙明)寧波市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歷時10餘年編纂完成的《寧波古橋名橋圖志》日前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該書共入載了255座古橋名橋,考證解決了歷代志書等地方歷史文獻記述中橋名不統一、橋址描述不準確、始(修)建年代不清楚、橋聯文字差錯等問題。  歲月的橋,歷史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