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制老司機
更宏大一點,這個問題應該是:
就業和職業發展上,父母的意見值得參考嗎?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職業選擇上,應該聽聽父母的意見。
但這個道理沒什麼屌用,很多人在職業選擇,尤其是剛從大學畢業出來準備工作時,都不怎麼聽父母的安排。
因為很多人覺得,自己不能像父母一樣,過這麼平凡的一生。
所以,往往只有我們到了三十多歲,四十來歲的時候,才會覺得父母說的,很多真的是對的。
當然,我並不認同盲目跟隨父母的職業建議,因為父母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我的父母,他們的人生經歷,就無法給我職業選擇提供更好的參考。
我的父親只是小學畢業,母親沒上過學,都是農民,他們只有在我上大學那一年,來過北京一次,幾乎一輩子都在農村。
我畢業後,留在北京,這決定了我的人生,和他們經歷的,看到的,聽到的,甚至能想像的,都不一樣,所以他們那些經驗,對我的參考價值是比較低的。
其實從我高中從農村到城裡走讀後,父母基本上就沒有再左右過我的人生選擇了。
似乎這是一種逃離父母的控制,享受自由的幸運,但並非如此。
如果我的父母是市裡或者縣城裡普通的公務員,在體制內混了幾十年,甚至還當上了小領導。而我畢業後,又回到了老家發展,考進了體制,那我今後的人生,和他們的人生,很有可能是高度重疊的,這時候,父母的職業建議,對我們的參考價值就非常大。
因此,父母的職業建議,對我們有多大的參考意義,取決於父母的人生經歷,與我們今後的人生重疊度有多大。
比如父母說,還是要結婚,找個人安安心心過日子,不要一天出去四處鬼混。
因為和父母一樣,我們將來都要生活,都要生兒育女,都有享受家庭溫馨,天倫之樂的感情訴求,這一點,我們和父母的人生,是高度重疊的,他們的建議,是值得參考和借鑑的。
但是,父母說,你應該多生幾個孩子,最好是兩男兩女。
對於身在北京,一個月兩三萬的你來說,養育一個孩子已經很艱難了,你將來要面對的孩子上各種藝術班,上小學要買學區房,高考要上各種輔導班,為了孩子作業被老師折磨得瘋掉,這些經歷,你的父母當年養育你的兄弟姐們的時候,是無法感受的。
這一點,父母和我們的人生重疊度太低,他們的意見,參考價值不大。
但我們不聽父母的建議,尤其是工作建議,原因在於,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期望,與父母對我們的認知和期望,有巨大偏差。
父母可能認為,你就是考個公務員或者老師,慢慢提拔升遷,在地方當個小官,安安穩穩過日子的料,於是,他們會根據這種期望,提出相應的工作建議。
大學畢業考公務員,26歲結婚,27歲當爹做媽,三十多歲當個小領導,四十多歲走上人生巔峰,一輩子安安穩穩,舒舒服服。
但你大學畢業時,認為自己應該是在一個行業打拼三五年,成功者掌握核心資源,成為行業標杆,三十五歲出來自己幹,三五年成為億萬富豪,退休享受人生。
那自然父母給你選擇的路,完全不入你的法眼。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清晰的,準確的,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什麼,性格是什麼,追求是什麼,要做什麼樣的事情,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那麼,根據這個準確清晰的認知,去選擇自己的路,就是從容的路。
這種情況下,如果父母的給出的建議,與自己選擇的路有參考價值,就是值得借鑑的。
但是,絕大多數人,在畢業的時候,往往都會高估自己,對自己的認知是脫離實際的,選擇的路,往往也是好高騖遠的,最後的結果,就是在社會的折磨下,傷痕累累。
當然,有一些人從這種社會的磨礪中走了出來,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有了非凡的人生。
但大多數人,還是回歸於平凡,過著平平淡淡的人生。
此時,才發現,父母說的很多東西,真的是對的。
但以上道理,其實沒什麼屌用,因為清晰準確地認識自己,是需要去社會裡磨礪自己才能獲得的。
你不到飯局裡混個幾十次,你根本無法判斷自己到底是否具備左右逢源,察言觀色,體察人心,溜須拍馬的能力,和從容自如應對這些事情的性格。
所以,趁年輕,我們可以不用管父母說什麼,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努力,去真正地嘗試,奮鬥。
因為我們二十多歲的人生,允許我們犯錯。
只要不是固執地執著於不切實際的理想,承受了社會諸多的磨難,混得一塌糊塗,依然對自己幾斤幾兩毫無清晰認知,繼續走在錯誤的路上,在年近四十的時候,一事無成,再幡然醒悟已經悔之晚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