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一個時辰,一炷香到底是多久?

2020-12-17 啊燃歷險記

前陣子阿燃在看一本以古代為背景的小說,裡面提到了主人公正常的一覺睡了七個時辰。乍一聽好像沒什麼問題,我們現代人睡覺一般也是七八個小時,但其實放在古代可就大錯特錯了!

原因無他,我們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可是古代的並沒有「小時」,這一時間計量單位。他們用的是「時辰」。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名字,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所以相對應現在的時間劃分,一個時辰即兩個小時。

劃分成十二等分

而一炷香的時間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有半個小時,也有十五分鐘,甚至一個小時。這種換算方式起源於僧人打坐,經過時間,演變成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和香自身的製作方法也有關係,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香在燃燒

另外還有一盞茶這樣的計時方式,和一炷香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指一盞剛燒好的茶從滾燙,降溫到可以入口,最後喝完的這一時間。一般為十分鐘。但是因為季節不同,茶涼的時間也不同,所以冬天的「一盞茶」,實際上要比夏天的快一些。

茶碗

除此之外,古人為了得知時間,還發明了許多計時工具。比如日晷,銅壺滴漏等。

日晷

由圖可知,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陽光照射圓盤中間的棍狀物體產生的影子,來指出對應的時刻。「立竿見影」這一成語其實最初也是用來指這一工具的運作。

銅壺滴漏則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一刻鐘」的來源。如圖,這些像桶一樣的其實是漏壺。漏壺的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96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一滴一滴往下漏,一天剛好漏完。後人計算過,漏完一刻需要的時間剛好是十五分鐘。故而現在的十五分鐘也稱一刻鐘。

所以其實古代的許多事物都與現代不同,我們要是想創作以古代為背景的作品,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小說,都必須考證史實。這是對歷史,觀眾、讀者的,也是對作者自己的一種負責任的行為。而且考據的過程中也能夠增長自己的見識,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古代人常見的計時方法,一炷香、一盞茶到底指什麼
    眾所周知,古代是沒有鐘錶、手機、電腦等計時的,但是,古人仍要工作學習和農耕,他們是怎麼確定何時該幹什麼呢?手錶、手機、電腦設備配備齊全如我們,尚且對時間的把握不甚理想,那古人又是如何把握住時間,而不至於讓日常生活亂成一團呢?
  • 「午時三刻,三更五更,一炷香……」等時間概念,換成現在是多久
    古代的一個時辰換算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代的一個時辰分為八刻鐘,即一刻鐘相當於現在的十五分鐘,因此三刻鐘時間就相當於現在的四十五分鐘時間。一炷香一炷香古代經常提到一炷香這個時間概念。「一炷香的功夫」,這個時間到底是多久呢?其實目前是沒有確定的說法。有說一炷香是20分鐘左右的。
  • 「一炷香」是多長時間?「一剎那」又是多久?長見識了
    我們在武俠小說或武俠電視劇上經常會聽到「一炷香的功夫」這樣一句話,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在比武時通常會以「一炷香」為時間的界限,那麼一炷香的時間是多長呢?在古代的時候由於科技比較落後,鐘錶的出現是近代才有的,人們只能以燃燒香來計時,不過由於受到環境風力香的長短,相料的乾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不過一炷香的燃燒時間大約為一個小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半個時辰,因為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古代時辰:「一盞茶」、「一柱香」是多久?
    「也就一盞茶的時間,我就回來了」, 「一刻鐘過了,夫人還沒回來」。 那麼, 「一盞茶」、「一刻鐘」到底是多久呢? 想知道這些, 還要先了解我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 古人沒有手錶是怎麼看時間的?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且先說圭表,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它的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照射後,產生的影子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他有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正南正北方向放著的刻度表,稱為「圭」,一個是直立在地上測日影的標杆,稱為「表」。日晷也是通過日影,但是相對於圭表要使用更長時間,它形狀是一個圓盤,上面有時間的刻度,中間立著一根「針」,當日影照在「針」上,在「錶盤」上的投影,就是當時時間。
  • 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原來古代是這樣計量時間的
    更夫根據滴漏或者燃香來判斷時間,口號也會隨著時間或者節氣的變化而變化。古人為何要深夜打更?打更與原始的巫術有關,主要作用並非報時,而是驅鬼,古人迷信,認為夜間鬼門打開,亡魂遊蕩人間,五更天則是它們回去之時,此時更夫的作用除了報時,還有「給鬼報時」,通過打更告訴它們時辰已到,不要留戀世間,故而最初的打更人主要由巫師擔任,後來逐漸演變為民間的更夫。那麼古代是怎樣計量時間的?
  • 上香為何要點三炷?每炷香有什麼含義?
    無論是各大廟宇的祭壇,還是各家的小香爐,都插著三炷香。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已經約定俗成了。但為何一定是三呢?而不是二或者四呢?多一柱少一柱為何不能為人接受?「三」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偏愛,比如三皇,退避三舍,三打白骨精,三思而後行等等。
  • 古人是怎麼計算時間的,根據什麼來判斷時辰和年月的看看古人智慧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二十四個小時,每小時有六十分鐘,而每分鐘有六十秒的時間制度來自西方,可以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時工具。但是,在現在的時間制度傳入我國之前,我們祖先們依靠的是怎樣的時間體系來生活的呢?
  • 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算起,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個時辰對應到現在,分別都是幾點呢?子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 一炷香的,寂靜無染
    意思是告訴和尚,我官至翰林學士,還要挑水給出家人喝,你們怎麼能消受得了?門後方丈大和尚剛巧經過,於是說道:「老僧一炷香,能消萬劫糧。」意即挑水給大眾飲用有什麼了不起,老僧坐一炷香的功德,千年萬世的供養都能消受。翰林學士挑水負薪,是奉獻勞動,能滿足一時的生活所需,讓人得到短暫的紓困,卻是世間有為的功德。
  • 《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鐘錶、手機,古人如何知道時間?
    日升月落,我們每天都經歷著時間的流逝,在古代,人類是用什麼方法計量時間?通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劇中向人們展現的那些古人計時的智慧。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古人為何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
    最早的計時儀器該算「土圭」,用「土圭」計時的時候,需將一根木桿立在地上,通過觀察日影的長短變化來估計時間。「日晷」則是更先進一步的計時儀器,晷盤上刻有24等分的刻度線,太陽照在晷盤中心的晷針上,晷針的影子就能在晷盤上指示出時刻。古人也用燃香來計算時間,稱為「火鍾」。
  • 燒香為什麼要敬三炷香,這三炷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不知道夥伴們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去寺廟還是去道觀,甚至是在祭祀的時候,如果是有上香這一環節的話,大多數人都會不自覺的燒三炷香。那麼,這三炷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三炷香。我們主要聊一聊這個神秘數字三。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面的三就指的就是陰陽和合。在《易經》中,八卦每掛三爻,這三爻代表著「天地人」。天指的是天體運行和氣候變化。地指的是用地之理和日影計算。而人則是天地人的連接。
  • 為何上香要燒三炷香?其中大有奧妙,寧願不燒也別燒錯
    為何上香要燒三炷香?其中大有奧妙,寧願不燒也別燒錯燒香是我們經常會見到的事情,這也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不管是祭拜親人,還是祭拜佛祖,都少不了燒香這一步驟。但是燒香也有很多的門道,並不是隨意想怎麼燒就怎麼燒的,如果說不知道其中的奧妙,那麼即使燒香也不會獲得太大的效果。有的人說燒香就是一種迷信,沒有任何的作用,只是用來安慰自己罷了。但是不管怎麼說,它是古人留下來的傳統,自然會有屬於他自己的道理,就算不信,最起碼也是對美好祝願的一種期盼。
  • 古代人是如何計量時間的?打更確實不是件容易的工作
    現在人們經常用十二小時制或者二十四小時制來計時,但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發明了多種計時方法,尤其是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給你一炷香的時間」、「又過了半個時辰」「半夜三更」這樣的話語,那麼古時候的「一炷香」「半個時辰」放到現在到底是多長的時間呢?古代人又是如何計量時間的呢?
  • 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三」有何講究?
    無論是各種寺廟的聖壇,還是每家的小佛龕,都插著三炷香。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早已約定成俗了。但為什麼一定是三呢?而不是二或是四呢?多一柱少一柱為什麼不可以為人正直接納?表明過去了三,針對古人而言就許多了,不可以一直用推導的造字方法以大量的水平線表明定義或是惡性事件。因而,「三」是一個界限,針對古人而言是高級記憶力點。家裡有小孩的閱讀者,能夠 觀察小孩在學習數字時的主要表現。針對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孩子,記牢了解一二是非常容易的,但學習培訓三時就有些艱難,進到一個短板環節。
  • 焚香、爇和炷、含香和食香、薰香,宋代的花樣用香方式
    眾所周知香料或是香品的形態和性質總是會影響用香的方式,而一定的方式也進一步影響人們用香的領域。從時間序列上來說,人們最早、最原始的用香方式是焚香或是燒香,之後隨著異域香料的東傳,在漢代出現了薰香和含香,當人們認識到香料的藥用價值後,人們開始食香。這使香在人們生活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
  • 一剎那、一瞬間、一彈指、一須臾、一盞茶、一炷香是指多長時間?
    古代印度梵典《僧祇律》(也叫《摩訶僧祇律》)有這樣的記載: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晝夜(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如果與現代時間(一晝夜為24小時)對比,一剎那只有0.018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彈指為7.2秒、一羅預為144秒、一須臾為48分鐘。
  • 「十二時辰」簡史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曆法上的12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為子位,南方為午位,東方為卯位,西方為酉位,一晝夜太陽運行12個方位回到原處,這樣便產生了太陽位於一個辰位為一個時辰的概念,一晝夜為12個時辰,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