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阿燃在看一本以古代為背景的小說,裡面提到了主人公正常的一覺睡了七個時辰。乍一聽好像沒什麼問題,我們現代人睡覺一般也是七八個小時,但其實放在古代可就大錯特錯了!
原因無他,我們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可是古代的並沒有「小時」,這一時間計量單位。他們用的是「時辰」。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名字,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所以相對應現在的時間劃分,一個時辰即兩個小時。

而一炷香的時間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有半個小時,也有十五分鐘,甚至一個小時。這種換算方式起源於僧人打坐,經過時間,演變成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和香自身的製作方法也有關係,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另外還有一盞茶這樣的計時方式,和一炷香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指一盞剛燒好的茶從滾燙,降溫到可以入口,最後喝完的這一時間。一般為十分鐘。但是因為季節不同,茶涼的時間也不同,所以冬天的「一盞茶」,實際上要比夏天的快一些。

除此之外,古人為了得知時間,還發明了許多計時工具。比如日晷,銅壺滴漏等。

由圖可知,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陽光照射圓盤中間的棍狀物體產生的影子,來指出對應的時刻。「立竿見影」這一成語其實最初也是用來指這一工具的運作。
銅壺滴漏則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一刻鐘」的來源。如圖,這些像桶一樣的其實是漏壺。漏壺的底部有個孔,壺中豎著一支帶有96個刻度的箭,壺中裝滿水後,水從孔中一滴一滴往下漏,一天剛好漏完。後人計算過,漏完一刻需要的時間剛好是十五分鐘。故而現在的十五分鐘也稱一刻鐘。
所以其實古代的許多事物都與現代不同,我們要是想創作以古代為背景的作品,無論是電視劇、電影還是小說,都必須考證史實。這是對歷史,觀眾、讀者的,也是對作者自己的一種負責任的行為。而且考據的過程中也能夠增長自己的見識,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