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辰:「一盞茶」、「一柱香」是多久?

2020-12-22 騰訊網

看明清小說時,總有類似這樣的對白。

「也就一盞茶的時間,我就回來了」,

「一刻鐘過了,夫人還沒回來」。

那麼,

「一盞茶」、「一刻鐘」到底是多久呢?

想知道這些,

還要先了解我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

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

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

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 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 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 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

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西遊記》中的「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又如《西遊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裡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便是讓孫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 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如《西遊記》第九 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點」就是指 凌晨04:12。

其它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明清小說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

一般來說,算法是這樣的。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四周,一周有七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鐘)【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鐘一刻,約15分鐘一刻】,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僧祇律》記載:1剎那者為1念,20念為1瞬,20瞬為1彈指,20彈指為1羅預,20羅預為1須臾,1日1夜有30須臾。換算結果:須臾=48分鐘,彈指=7.2秒,瞬間=0.36秒,剎那=1念=0.018秒。須臾彈指瞬間剎那=1念。

相關焦點

  • 古代人常見的計時方法,一炷香、一盞茶到底指什麼
    沙漏3.燃香說起香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說起一炷香的時間,我們可是經常在電視裡面看到,往往大多數比賽都以一炷香燃完計時,故而燃香也是古人常用的計時方法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推進,一炷香慢慢的變成了一個計時單位,那麼一炷香是指多久呢?古時有「一時辰=兩個小時=四炷香」的說法,故而一炷香在古代往往指的是今天的半個小時。
  • 古代的十二時辰,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
    說起十二時辰,想必對大家來說那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說起十二時辰中究竟有哪十二個時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臉懵,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古人把一晝夜,也就是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所以現在的一個小時就等於古代的半個時辰。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算起,依次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十二個時辰對應到現在,分別都是幾點呢?子時,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 一個時辰,一炷香到底是多久?
    前陣子阿燃在看一本以古代為背景的小說,裡面提到了主人公正常的一覺睡了七個時辰。乍一聽好像沒什麼問題,我們現代人睡覺一般也是七八個小時,但其實放在古代可就大錯特錯了!原因無他,我們都知道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可是古代的並沒有「小時」,這一時間計量單位。他們用的是「時辰」。古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有名字,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所以相對應現在的時間劃分,一個時辰即兩個小時。
  • 一剎那、一瞬間、一彈指、一須臾、一盞茶、一炷香是指多長時間?
    首先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這些詞語實際上它來自古代印度,都是佛教用語,多為音譯。 古代印度梵典《僧祇律》(也叫《摩訶僧祇律》)有這樣的記載: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晝夜(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 「午時三刻,三更五更,一炷香……」等時間概念,換成現在是多久
    古代的一個時辰換算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代的一個時辰分為八刻鐘,即一刻鐘相當於現在的十五分鐘,因此三刻鐘時間就相當於現在的四十五分鐘時間。古時一夜分有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古代百姓夜晚照明不便,夜生活也較少,天黑入夜是一更天,雞鳴之時五更天結束天就開亮了,該起床準備勞作了。一更天為戌時對應現在時間19:00 - 21:00,三更天恰恰是深夜夜半之時,對應子時(23:00-01:00)這個時辰,五更天就是現在的凌晨03:00-05:00,即寅時。
  • 「千卷藏書一盞茶」小罐茶伴你度過午後的閒暇時光!
    蘇東坡總結人生賞心十六事: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後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閒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鍾;月下東鄰吹簫;晨光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甕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單單「烹茶」這一件事,就有無數雅趣,哪種是你神往的呢?
  • 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雨蘭原創心靈美文:一盞茶,就是一盞馨香的人生,一盞溫暖的時光
    安靜的下午,你沐浴在明媚的陽光裡,聽一支悠揚的薩克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茶桌前,輕輕捧一盞茶,小口慢慢啜飲。一盞茶,就是一盞美好的心境。一盞茶,就是一盞馨香的人生。一盞茶,就是一盞溫暖的時光。你欣欣然端起,你悠悠然品味,你淡淡然放下。
  • 時辰 - 時辰對照表,十二時辰查詢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 一盞真趣:易武茶臻品普洱,落水洞備受讚譽
    易武古樹,茶中皇后 說到雲南的普洱茶,眾人熟知「班章為王,易武為後「的說法,皆因這兩款茶極具代表性的茶感和茶氣。班章,指的是素有普洱「茶王」之稱的老班章,由於它的香氣及口感強烈,是一款擁有王者風範,十分霸氣的名茶;相較之下,易武則多了幾分柔,少了幾分霸氣,口感細膩,像溫柔的皇后。
  • 常識 | 古代一刻是現在的幾分鐘?
    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 人生一盞茶,世間一壺酒
    人生一盞茶,世間一壺酒。我敬歲月一杯酒,再無往事可回頭。人生就像品茶,歲月就是喝酒,快意且恩仇。有人說生活就是一盞茶,入口就是苦澀,就像剛出生的嬰兒,總是希望自己可以快快長大,快快學會走路,去掙脫父母的懷抱,去翱翔九州天空。茶味總是先苦後甜到甘醇,就像我們的人生一般。少年和青春時代我們總是美好的,就像茶水的甘甜,總是美好而勇敢。
  • 幾時歸去做閒人,一盞茶酒一溪雲
    幾時歸去做閒人,一盞茶酒一溪雲 煮茶淡飲和清風 煨酒思酌伴月明
  • 茶香一味:當一杯好茶,遇上一柱好香時
    有位茶藝老師領著一眾茶友過來觀摩。當看到Z君的茶席時,很嚴肅很專業地,直接下結論說:這個茶席設計是錯的!Z君一聽,莫名其妙,連忙向這位茶藝老師討教。該老師如是說:茶席不可焚香!茶香本就淡,再被香氣一蓋,那還怎么喝茶呢?
  •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很火,那麼歷史的十二時辰時間是如何算的?
    古代時間十二時辰計算方法源於西周。十二時辰對應時間是古代對於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方法。古代的十二時辰有:子[zǐ]時醜[chǒu]時 寅[yín]時 卯[mǎo]時辰[chén],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兩個小時。
  • 5首古詩詞,敬餘生一盞茶,悠悠歲月淡如水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一壺水,沸盡世間冷暖,一碗茶,品盡人生過往。5首古詩詞,敬餘生一盞茶,悠悠歲月淡如水。
  • 趣味英語:長安「十二時辰」如何看盡盛唐繁華?
    由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古裝懸疑劇 counter-terrorism thriller 《長安十二時辰》 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 正在熱播,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古代詩人的一詩一茶一人生
    尤其是在唐代,茶與詩人的關係最為密切,浙江新昌一帶曾被譽為「唐詩之路」,在那裡只要元稹、白居易的新詩一寫出,就有人轉抄紙上,拿到集市上去換新茶。以茶換詩,以詩得茶,茶與詩「聯姻」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奇特景觀。
  • 「十二時辰」簡史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片頭十二時辰制在我國古代,基於日月運行以及人類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活動規律劃分的分段計時制度,是沿用歷史最悠久的古代計時法。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曆法上的12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為子位,南方為午位,東方為卯位,西方為酉位,一晝夜太陽運行12個方位回到原處,這樣便產生了太陽位於一個辰位為一個時辰的概念,一晝夜為12個時辰,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
  • 人生,少不得歲月一盞茶
    濃濃淡淡一杯茶,常使人嚮往老守竹籬茅舍,袖手塵瀾浮泛的隱士生活。任歲月湮逝,三山五嶽的隱逸閒人,亦逃不過,兩盞三杯香茗。茶的品法,可用粗瓷花碗,可用透明玻璃杯,還可用南泥小碗,再有一把小小的紫砂壺,那種美感,是一種樸素到骨子裡的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