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如果發燒,很多人習慣到藥房買點退燒藥,認為西藥快,但缺點是易反覆。而中醫退熱是標本兼治,不易反覆。
以銀翹、桑菊為開手方。銀翹解乎心熱,桑菊清乎肺肝。銀花輕揚,煩熱者配淡竹葉、淡豆豉、朱燈芯。連翹透洩,熱重者並伍葛根、黃芩、寒水石。桑葉散中寓收,有汗功獨擅,無汗佐杏仁。菊花徹上徹下,治焮熱佳品。若風熱下傳大腸作瀉,俱加爵床。此外,浮小麥止汗,豇豆殼開胃,二藥並使邪熱從水道而解。
小兒純陽之體,南方陽盛之地,除非驟感暴寒,本法慎用。輕症宜蔥豉湯加荊、防、芍、蘇,虛者宜萬全惺惺散,重症宜十神湯,中病即止,不必過劑。
乳嬰喉間痰鳴,口喁白沫,雙目呆滯,不啼不食,手足清冷,麻杏石石甘湯主治。餘則謂石膏雖可墜痰,但便溏滯者黃芩較宜,便乾結者大黃更優。若用瀉白散加味效自不遜,或輔以小兒回春丸等。如治林兒,遍體焮熱,喉間多痰,雙目緊閉,指紋紫滯,投桑皮、地骨皮、杏仁、花粉、桔絡、天麻、膽星、全蠍、車前子。1劑,熱退痰減氣順,目光靈活,原方去杏仁、花粉、桔絡、膽星、全蠍,加牛蒡子、瓜蔞、地龍而愈。
小兒傷食發熱常用保和丸主治,有用其方加青蒿、白薇治癒暑熱症的案例。若感症夾食,按《通俗傷寒論》,風熱予桑服銀翹湯,風寒與香蘇楂曲散。外感邪傳腸胃,積熱重者用枳實導滯湯。腸胃積熱既久,身熱不退,餘意推崇「沆瀣丹」。方中黃芩清上,大黃清中,黃柏清下,枳殼、檳榔降洩,薄荷、連翹宣揚,川芎、赤芍和血,牽牛、滑石利水,通治三焦鬱熱,妙用無窮。
乳兒多驚,幼嬰多風,心主驚,驚多虛,肝主風,風多實。如心熱夾驚,常見發熱驚惕,額赤齘齒,掌心若燎,煩渴尿黃,治主清心鎮驚,方用導赤散。虛加麥冬、茯神、龍齒,送服牛黃抱龍丸;實加銀花、鉤藤、大黃,送服萬氏牛黃清心丸。若肝熱夾風,身熱抽搐,煩擾口噤,或面青肢涼,治宜平肝熄風,選用羚羊鉤藤湯、瀉青丸、紫雪丹。
常用升降散、防風通聖散、三黃石膏湯治療急性發熱早期、極期或長期發熱。
如治林女,發熱3月,先後住某縣、市醫院未能明確診斷而來診。審得身熱,咳嗽,善飢,手心熱,舌紅中剝,咽紅。胸平片未見異常。認為伏溫夾疳,擬予升降散加連翹、赤白芍、銀花、山楂。1劑,身熱漸退,再服2劑,熱未再作,繼以養陰消疳善後。
體虛邪戀,半表裡證,冷熱休作者,嘗予本法措治。除柴胡、瀉心、蒿芩清膽湯外,溼溫類或雜病夾溼發熱尤應援用「達原飲」。
如王女,仲秋發熱8天,寒熱起伏,汗出不暢,肢末清涼,胸腹灼熱悶痛,便溏臭,尿微黃。有肺結核密切接觸史。舌邊紅,中黃白厚膩苔。左耳後、股內觸及腫大淋巴結各1枚。此新感引動伏暑,內外勾結,鬱阻膜原,擬宗達原飲開達透洩。處川樸、檳榔、茶餅、黃芩、連翹、山梔、白僵蠶、薑黃、荷葉、冬瓜皮子(先煎代水)。1劑,汗出身涼,大便轉幹,苔微膩,繼以芳香化濁善後。
暑令發熱,醫者皆知清化,其平穩方劑如新加香薷飲、清絡飲、王氏清暑益氣湯等。但重症夾表,常法不應者,應投張子和桂苓甘露飲或劉河間防風通聖散等峻劑。桂苓甘露飲妙在葛根、藿香、三石;防風通聖散要在防風、滑石、甘草。若小兒脾虛感受暑溼,則宜六神散加青蒿、銀柴胡,益脾清化退熱。
丁甘仁先生有生津清熱方,用花粉、豆卷、銀、翹、桑、梔、蘆茅根,一般熱邪傷津,本方化裁遊刃有餘,稍甚則竹葉石膏湯。至於白虎湯寒遏生氣,小兒宜慎,惟熱熾化燥、耗傷津液者宜。若陰傷較著用清熱甘露飲(甘露飲去熟地、天冬、枳殼,加石膏、知母),熱傷氣陰用玉泉丸。
曾治杜兒,夏月身熱月餘,住院診斷「沙氏菌屬感染」,用靜滴抗感染藥等反覆不已。發熱煩渴,偏右疝墜,神靡色萎,肌燥肢羸,便結尿赤。舌紅小,苔薄黃,脈細數。治以玉泉丸加減:太子參、生地、麥冬、銀、葛、升、柴、烏梅、芍、甘。2劑熱退,隨訪月餘,熱未再作。
除了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或溼溫病化燥之外,還可用於溫熱、溼熱氣營同病及雜病營血伏熱等。就其代表方清營湯而言,僅犀角、生地、丹參三味清營涼血,玄參虛熱實熱兩可,麥冬不分氣營,餘皆氣分藥,且黃連可燥溼,竹葉可利水,銀翹可解風熱。風溼熱、肺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等引起的發熱均可施用,只是「苔白滑不可與」。至於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也可隨症伍入,不必過忌。
凡小兒各種疾病導致長期發熱合併營養不良,皆可用清熱理疳法辨證施治。如脾疳夜熱早涼,恣飲納呆,腹脹吐利,肌瘦面黃,發稀作穗,治宜肥兒丸。肝疳身熱搖頭,燥渴煩急,腹大青筋,糞青,宜柴胡清肝散。肺疳潮熱,咳嗽盜汗,面白髮枯,鼻瘡鼽涕,宜《金鑑》生地清肺飲。心疳日中發熱,煩驚汗出,尿赤,喜臥冷地,咬牙嗜異,渴飲舌瘡,宜瀉心導赤湯,可加珍珠、牛黃、硃砂。腎疳頭熱足冷,羸瘦五遲,走馬牙疳,宜集聖丸(蘆薈、靈脂、夜明砂、蟾皮、豬膽、使君子、黃連、香、砂、青、陳、歸、芍、莪朮、陳米)。疳熱重者,初起證實宜鱉甲青蒿飲(鱉甲、青蒿、銀柴胡、胡連、知母、地骨、生地、赤芍、甘草);久病證虛宜人參鱉甲散(人參、鱉甲、地骨、生熟地、白芍、歸、芪)。
滬上名醫祝味菊及徐小圃善用本法。要在附子、磁石一溫一潛,強壯鎮靜,活用無窮。各種熱病與雜病發熱,一露陽虛微跡,便可伍入八法之中,以化百法。治療夏季熱的溫下清上湯與沈氏既濟湯可為基礎方。前方妙在附子、磁石、龍齒、人參、川連、菟絲子、桑螵蛸諸味相伍。
附:寶寶發燒不用怕,中醫教你退燒方
幼小的孩子最讓人揪心的狀況就是發燒了。孩子一發燒,大人就驚慌失措,趕緊把孩子往醫院送,似乎到了醫院就到了保險箱。到醫院醫生通常的處理方法無非兩種:
低於39℃,塞退熱栓或吃退燒藥。
高於39℃,打點滴,用抗生素。
這兩種情況無論哪種,從長遠來看,對孩子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因為人體對疾病有一個抵禦機制,一生病就用藥打針會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使用抗生素只會降低孩子的抵抗力,未來稍有風吹草動氣候變化就可能復發甚至加重病情。
我的建議是,在孩子體溫熱度不超過39℃時,家長都可以在家自行治療。傳統的中醫有很多快速有效的退燒方式,不打針不吃藥就能幫助孩子降溫康復。
半夜突發高燒退燒小偏方
1、生薑一小塊(約10克),搗成糊狀,敷在手腕處的高骨上,或直接切片貼在高骨處,用醫用紗布裹住後,貼上膠布固定,一般40分鐘左右就可以退燒。
2、薄荷15克,水500毫升,燒煮5—8分鐘即可,待水溫涼後,用紗布蘸取反覆擦洗腋窩、前額,大腿根,直到孩子燒退為止。
緊急退燒 人體5個「退燒穴」有奇效
發熱多是機體正氣與外來邪氣相搏鬥,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但高熱(體溫在39℃以上者)時,人體內環境失衡,臟腑功能紊亂,特別是小孩,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易出現驚厥,需要緊急處理。那麼這五個「退燒穴」就是你的佳選。
1、曲池、合谷、外關穴
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合谷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曲池與合谷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外管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毫針刺這3個穴,能降體溫。也可按摩這3個穴,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2、大椎穴
大椎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是督脈與身體十二正經中所有陽經的交會點,總督一身之陽,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稜針點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
3、十宣穴
即十指尖,共10個。十宣穴急救用途較多,民間廣泛應用於熱病、癲癇、小兒驚風等。高熱時,用三稜針點刺放血,出血3—5滴為宜。
刮痧療法是人們常用的民間療法之一,對高熱也有奇效。可以選用上述穴位進行刮痧,也可以選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腋窩、肘窩較大面積處,自上而下,先輕後重,刮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即可。
《溼疹堂-消痤散》
「消痤散」(包括消痤湯、消痤膏等)為純中草藥成分,不含任何化學化工成分及激素,疹堂「消痤散」,使用三天,粉刺痘痘消失。
【溼疹堂·民間醫】
家傳中草藥秘方,專注於:
溼疹,毛囊炎,痤瘡(青春痘),結節性痒疹,痒疹,汗皰疹、皮炎,各類過敏瘙癢,婦科炎症等皮膚病及性病的康復治療。
諮詢微信號:y18955936124
1、未去醫院做過檢查診斷的患者,勿來打擾。
2、術有專攻,其它疾病請勿來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