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日卒,士日不祿,庶人日死。」除了死後的稱謂不同,待遇也不同。
前有《鬼吹燈》,後有《盜墓筆記》,這些年來,隨著這些火熱的盜墓題材小說逐個被搬上電視熒幕,盜墓者這一職業也逐漸引起了大眾的好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影視劇美化了的盜墓劇常常帶有懸疑、恐怖的色彩,劇中的人和物在燈光和音效的作用下,在各種恐怖氛圍的籠罩下,心理活動被放大,主人公帶著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尋找一個又一個寶藏,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
藝術具有誇張性,現實還得嚴肅。除卻影視劇的美化,盜墓者實際上也是一群想要不勞而獲的偷竊者,在國家現行的法律之下,這個行業也是堅決不允許的,國家對盜墓賊從不姑息。但是從古代開始,就有那麼一群以盜墓為生的人,他們不惜驚擾死者的安寧,將別人的墳墓翻個底朝天,以獲取私利,盜取高額的財富,有的甚至因此而出名,就比如河北一彈棉花老農,潛伏清東陵幾十年,自製鋼板鑰匙,差點搬空皇陵。
1945年,抗戰勝利,人們都投身於新中國的建設,然而,在這一年的秋天,一個不起眼的彈棉花老頭兒卻因差點搬空皇陵而出名,僅僅兩個多月,從定陵到定東,挖遍了清東陵一百多座墳墓,其破壞力之大,行跡之惡劣,這個人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王紹義,那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其實,在近代歷史上,除了王紹義,還有一個盜墓賊同樣臭名昭著,這個人就是孫殿英,孫殿英曾經是蔣介石手下的一員大將,但他最出名的卻不是自己的功績,而是他的驚人的盜墓事跡,清東陵在歷史上受到兩次洗劫,一次來自上文的王紹義,另一次就來自孫殿英。
關於孫殿英和王紹義,兩人之間還有些淵源。孫殿英有權,但他也渴望財,並且將自己的目光貪婪地望向了清朝皇室的陵墓,和他一樣對清朝皇室陵墓感興趣的還有清東陵附近那些迫於生計成為土匪的農民,但是當時的中國土匪肆虐猖狂,孫殿英便以剿匪為名將這些土匪或趕走或殺滅,獨自撬開了清東陵的大門,盜取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陵墓。
王紹義就是那批土匪之一,僥倖逃過了孫殿英的剿殺,但他賊心不死,依然潛伏在清東陵附近,等待時機,後來抗日戰爭爆發,迫於無奈,王紹義只得學一門手藝,靠彈棉花維持生計,繼續等待時機,一等就是十年。
戰爭結束,王紹義覺得自己的機會到了,便開始了計劃。準備好相應的作案工具後,王紹義開始聯繫之前的同夥,找到了之前跟自己一樣是土匪但是現在是民兵的楊某和賈某,兩人雖有著正當的工作,但都心思不正,他們一拍即合。
僅僅三個人,力量還是太小了,王紹義又找到了守墓人的後代關某,在王紹義的遊說勸服下,關某也加入到了其中,為王紹義一夥引路。長久的潛伏和觀察使得王紹義對這個地方很熟悉,他用鋼板自製了一把鑰匙,將定陵中的陪葬品洗劫一空。
在嘗到甜頭後,王紹義一夥不甘於此,將目光放到了整個清東陵的所有陵墓。為了掩飾盜墓的動靜,也為了增加自己的幫手,王紹義甚至遊說了整個村莊的村民,前後動員了當地一千多人參與洗劫,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把清東陵所有的陵墓盜了個遍,令人髮指。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但修建皇室陵墓是從古延續下來的傳統,清朝的皇室陵墓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個被盜墓賊垂涎以及遭受洗劫的陵墓,實際上,歷史上各個朝代的皇室陵墓都曾受到過不同程度的破壞,這與中國封建時代森嚴的等級制度有關,不僅體現在人活著的時候,死後亦如此。
在《說苑·修文》中提到的漢制規定:「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由此可以看出皇室之人不僅死前擁有超高的社會地位,就連死後也是穿金戴銀,富貴逼人,就拿慈禧來說,在她的陪葬品中,包含各種珍珠、瑪瑙、寶石、玉器、金銀器等等,總計價值高達億兩白銀。
這也難怪為什麼皇室的墓會經常被盜,不得安寧。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些盜墓賊時,會發現人不可貌相,有認識王紹義的人都說這是一個勤快、老實、不愛說話的人,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人犯下的卻是滔天大罪,他所盜取的許多珍寶經過轉手後流傳到各地,給國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他本人最後也被判了死刑,在皇陵前被槍決,而他的死也在警醒著那些有著不良心思的人。
參考資料:
《禮記》
《說苑·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