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2月,岸信介內閣執政後,追隨美國,採取了一些列損害中日關係的政策。岸信介於1896年出生於山口縣的一個官僚家庭。戰前他積極支持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侵華戰爭。在任東條內閣商工大臣期間,他推行戰時統制經濟,積極推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為解決日本國內勞力不足的困難,日本把數萬名中國勞工強行劫持到日本做苦力,其中有7000人因受虐待和勞動過度而死亡。岸信介是這一事件的直接負責人,他的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戰後,他作為甲級戰犯被關押在巢鴨監獄。
岸信介被麥克阿瑟釋放出獄後,一如往常模樣,糾集右翼保守勢力,積極組織保守政黨。在保守勢力的支持下,他活躍於政界。1957年2月,石橋湛三首相因病辭職後,岸信介組閣執政,積極推行敵視中國的政策。
岸信介做出一系列不利於中日友好的行為,不僅破壞中日貿易,同時又發生了一場誣衊在侵華戰爭時期被強制抓到日本當苦役的劉連仁事件,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岸信介內閣逃避戰爭的責任、敵視中國的面目。
1958年2月9日,在日本北海道石狩郡當別村的一個積雪深山中,發現了失蹤已久的劉連仁。劉連仁是中國山東省諸城縣(現高密縣)人。十四年前當他正在田地裡勞作時,他被突如其來的日本侵略者強行抓走,後被劫持到了日本。
到日本以後,他被安排在北海道雨龍郡沼田的明治礦業公司的煤礦上幹苦力。他們給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非常之差,以至於受盡了苦難和折磨的劉連仁等其他四名同伴不堪忍受,一起出逃。
1945年出逃的劉連仁與同伴在以後的十三年間,一直在北海道的深山中輾轉藏身,過著非人的生活。
劉連仁事件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所犯下罪行的一個明證。本來,戰後的日本政府有責任認真吸取教訓,反省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所造成的巨大傷害,積極妥善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政府卻極力推卸責任,隱瞞被強行劫持到日本的勞工人數和受虐待的真實情況。
根據日本內閣1942年11月制訂的「移入華工方針」,從1943年到1945年,大約有4萬名中國和平居民被日本侵略者強制劫往日本充當勞工,其中有7000人因不堪繁重的勞動和殘酷的虐待而死亡,許多人下落不明。
中國紅十字會曾要求日本政府提供被強行帶去日本的中國人名單,但日本政府遲遲沒有對此作出答覆。不僅如此,劉連仁被發現後,對此事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岸信介政府不但沒有表示歉意,作出妥善處理,反而誣陷稱劉連仁是非法入境者,企圖以「非法入境嫌疑」的罪名對他進行審訊,繼續進行迫害。
日本外務省亞洲局局長板垣修在答覆參議院的質詢時,又詭稱劉連仁是根據合同到北海道作勞工的,企圖抹殺強行劫持的事實。對此,劉連仁強烈反對,他拒絕一切審問,說:「想要了解我的身份,最好去問岸信介首相」。
他還發表了抗議聲明,譴責「日本政府對他的事件不負責任的態度」,並要求日本政府為過去的罪行道歉,賠償他十幾年來在日本所蒙受的身體上以及精神上的損失,同時要求日本政府遵守國際法,使他早日回到祖國。
日本政府以怨報德的行為,受到了中日兩國人民的一致譴責。中國紅十字會發言人發表談話,要求日本政府承擔這一事件的全部責任,賠償劉連仁的全部損失,負責把他送回中國,並再次敦促日本政府徹底調查戰爭期間被日軍擄掠到日本的中國勞工人數和具體情況,作出負責的交代。
日本的一些友好人士也紛紛給劉連仁以幫助和支持,並要求日本政府承擔應負的責任,向劉連仁道歉並賠償其損失。可是日本政府依然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說什麼「過去的事不用提了,總之,讓他回國就行了。」
岸信介也表示將會設法儘快將劉連仁送回中國,但同時也迴避了日本政府在這一事件中的責任。
在各方友好人士的積極努力下,劉連仁離開東京,帶著220位難友的遺骨(都是被虐待致死的中國勞工),乘著「白山丸」返回祖國。回國前夕,劉連仁發表了一系列聲明,感謝日本人民和旅日僑胞給予他的幫助,再一次要求日本政府對他的事件負全部責任。
劉連仁事件的實質是日本政府如何認識侵華戰爭的問題。正視日本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並向中國人民作深刻地反省,這不僅僅是日本避免重蹈覆轍的需要,更是日後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證明。
岸信介內閣對劉連仁事件的處理,充分說明了岸信介政府企圖逃避戰爭的責任,蓄意敵視中國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