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總是感嘆,為什麼有些人總是能看到那些「不一樣」的東西,然後一句道破。
就像Papi醬,最近幾次上熱搜都是因為說了那些「年輕人想說,但卻說不出口」的話。
例如,她說自己的人生排序: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引得大家一陣感嘆,大呼「papi醬活的也太透徹了」。
最近,在《令人心動的offer》中,Papi醬聊到了一段實習經歷:
因為那個屬於實習了,是全球四大公關公司之一,然後去了之後,說你現在查一下中英文介紹給我,實習的一天,去了之後說讓她查一下中英文介紹,於是Papi醬就開始查,查了一會,她開始思考:」我是學導演的,我為什麼要做這些呢?「
然後,這是Papi的原話:
「就通通查完,直接打個招呼,我不幹了。」
從三位嘉賓的反應來看,如果不是Papi,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事。
之後,Papi解釋道:「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說實話,如果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簡直是太幸運了。
不信你問問自己,「你喜歡什麼工作?」你能立馬答得上來嗎?
多少人在求職的時候,抱著一個美好的期望:我想找到一個我喜歡的工作。
多少人在離職的時候,給出理由也只有一個:我想從事一個我喜歡的工作。
找到喜歡的那一個,真的很難。
1、「關鍵是找到你的興趣」:如果能找到,這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面對這個難題,很多人都很無奈,告訴你:關鍵是找到你的興趣。
但是,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呢?
「多嘗試」
「聽從你內心的聲音」
「看看自己平時沒事的時候會做什麼」
這些方法看上去都對,但好像也都不對,因為」臣妾做不到呀「。
平時沒事我喜歡幹什麼?
——發呆?追劇?防空自己?
——鍛鍊?看書?打掃房間?
無論哪個,你似乎都不能,或者不想把它變成工作。
這些內容就好像一些永遠正確的廢話,對,但是然後呢?
聽著大道理,繼續在一份不喜歡的工作中過著這不太好的一生。
2、規劃:黃金10年的2314法則
不要沮喪,其實方法還是有的。
對於年輕人來說,20-30歲時人生中的黃金十年。
不僅因為年輕,會有更多選擇,還因為不需要背負太大的壓力,船小好調頭。
就像Meg Jay在TED的演講——《為什麼30歲不是新的20歲》中描述的:
二十年華正是了解自我身體狀況及選擇的最佳時機。
當許多事拖延到三十歲的時候,將造成三十歲極大的壓力。
二十歲就像剛離開洛杉磯國際機場的飛機,準備前往西岸。起飛後,航線稍微偏移,即降落阿拉斯加或斐濟的差別。
在如此重要,「不能重來」的10年,我們應該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2314法則要解決的問題,它將這10年分為了4個階段:
第一階段:探索期——2年
在前兩年,也就是通常大三、大四的階段,我們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這時候進行的探索是「自我探索」,可以儘可能地參加社團、實習、社群和實踐活動。
在這些活動中,
有些人發現了自己可以影響他人,有團隊管理的能力;
有些人發現自己很容易爆發創意;
有些人發現,別人看起來很複雜的流程,到自己手上就能變清晰,能更快捋順;
有些人發現自己喜歡設計,做出來的海報總是很招人喜歡……
你身上所有好或不好的特質、擅長或不擅長的地方,就想被藏在水底的保障,需要探索才能被發現。
不能是你躺著打兩年遊戲、談情說愛就能自己浮現的。
不要等著說,入職前不是有各種「職業測試」嗎?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
測試只是一種梳理,並不是挖掘,更不是探索。
況且,所有的測試結果也依賴於你的回答,不是嗎?
第二階段:試錯期——3年
這三年,往往是剛步入職場,開始工作的3年。
如果你選擇考研,並且成功通過,那麼這三年你會同時在學校和職場度過,除非是純學術型研究生。
所謂「試錯」,不是今天想一出明天想一出,而是八個字:發現錯誤,及時止損。
就想Papi醬,實習了一個上午,就判斷自己不喜歡這個工作,於是很果斷離開了。沒有被「這樣不好吧」的想法困擾。
我曾經有個朋友,工作5年換了3份工作,但都是銷售崗。
從我們交流的經驗看,我不覺得她是一個適合銷售的人,意為她沒有那麼喜歡與人交往,每次參加人多的活動,我都能明顯感受到她的壓力。
上個月她有換工作了,我問她:這次還說銷售嗎?
她說不是,換了。「開始,我一直覺得自己溝通不好,想做銷售來挑戰一下自己,提升溝通能力。我努力了5年,現在,我放棄了。」
是的,通過試錯來找適合自己的工作,是需要投入很大成本的。
所以,不要等到5年、10年才下判斷,最多3年,這是成本和收益上相對平衡的一個時間。
第三階段:定位期——1年
經過前5年,假設你還是沒有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那麼在接下來的一年,思考三個問題:
(1)你的能力邊界在哪裡?
簡單說,就是你了解到的,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2)你現有的知識儲備最多的領域是哪裡?
所謂知識儲備,就是你能放在簡歷上,讓HR眼前一亮的東西。
一般對於求職來說,提前進行中分的知識儲備是最消耗的一項工作,也是你與HR面試談判的籌碼。
這兩個問題,能讓你靜下心來,冷靜、客官的評價一下自己。
如果你很幸運,在前5年中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那麼第三個問題:
(3)哪個平臺能讓你功成名就?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在所選擇的領域,所有的公司都向你拋出了橄欖枝,你會如何選擇?
第四階段:蓄能期——4年
找到方向並確定平臺,這時候,我們的任務只完成了一半。
後面的4年,可能是能為自己的未來最多投入的4年。因為到了30歲,不管你是否願意,你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壓力:結婚、買房、買車、育兒、養老等等,你肩膀上的擔子也開始滿滿重了起來。
所以,在黃金10年中的最後階段,構建適合我們自己的職業生涯管理系統,規劃一條向上發展的路徑非常關鍵。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可能只是找了一個正確的起點,然後原地踏步,永遠找不到下一個我們要去的終點。
3、做有方向的人,也要做有耐心的人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周期和規律,只有踩準節奏和鼓點,才能獲得最大收益。
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
2314法則給我們的職業生涯設置一組deadline,你當然有權利對自己的規劃做調整,不過請記住:每個階段做每個階段的事情,一旦超過時間,你會承擔相應的損失。
最後,提醒一句:多鋪路,少挖坑。
有句話說的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如果你錯過了一個階段,那麼請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起碼我可以現在行動,而不是再等上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