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茶文化中著名的典故「酪奴」
吳斌
「酪奴」之典,源自南北朝時期,北魏名臣王肅身上。南北朝是繼三國、魏、晉之後的一段歷史。公元317年因「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等原因,西晉滅亡,司馬睿建立東晉。當時建議司馬睿定都南京,聯合南方士族,並全力支持他的首要人物就是王導。那個時候的坊間有「王與馬共天下」的民謠,可見其地位之顯赫。王導的家族,因此也被後世稱之為「琅琊王氏」。這位顯赫的王導,就是「酪奴」典故主人翁王肅的六世祖。
到了王肅的父親王奐這一輩,歷史已進入南北朝時期,王奐在南朝齊,官至「左僕射」(相當於副宰相)。王肅與父親一道也在朝廷中擔任著文職官員。由於政治鬥爭,公元493年,王奐連同王肅的幾個兄弟,均被齊武帝蕭賾所殺。王肅化裝成僧人,隻身倉促向北方逃竄,得以躲過此劫。當時的北朝處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時代。拓跋宏是北魏較為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推進漢化改革,尊崇漢制,遷都到洛陽,為中華各民族的融合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王肅投奔之時,正是拓跋宏積極建設洛陽,準備遷都實施漢制之時。此時的拓跋宏,特別需要通曉漢文化與漢制度之人。王肅的到來,對拓跋宏來說,無疑是喜出望外的雪中送炭,得到信任與重用是理所當然的。在《魏書·王肅傳》中是這麼記載的:
王肅,字恭懿,琅邪臨沂人。司馬衍丞相王導之後也。父奐,蕭賾尚書左僕射。肅少而聰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仕蕭賾,歷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肅自謂《禮》《易》為長,亦未能通其大義也。父奐及兄弟並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奔。
高祖幸鄴,聞肅至,虛襟待之,引見問故。肅辭義敏切,辯而有禮,高祖甚哀惻之。遂語及為國之道,肅陳說治亂,音韻雅暢,深會帝旨。高祖嗟納之,促席移景,不覺坐之疲淹也。因言蕭氏危滅之兆,可乘之機,勸高祖大舉。於是圖南之規轉銳。器重禮遇日有加焉,親貴舊臣莫能間也。
這段記載的大約意思是:
王肅,字恭懿,琅邪臨沂人。是司馬衍的丞相王導的後代,父親王奐,是齊武帝蕭賾的尚書左僕射。王肅年少時聰明善辯,閱讀經籍史書,有著遠大的志向。事奉蕭賾,歷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等。王肅自稱《禮記》《易經》是他的專長,但也沒能通解它們的大義。他的父親王奐及兄弟都被蕭賾殺害,王肅從建業(南京)來投奔北魏。
高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到了鄴城(今河南安陽),聽說王肅到來,以真誠與虛心學習的態度對待他。高祖召見他時,詢問歸順的原因,王肅言辭敏銳,語義恰當,善辯而有禮貌。高祖很同情王肅的遭遇,於是又聊到治國的策略。王肅陳說到治國安邦的方法時,談吐文雅,說理透徹,深合高祖的心意。高祖為之讚嘆,並採納了王肅的意見。兩人促膝深談至日影偏西,都未感到久坐的疲勞和時間的長久。於是王肅又說到蕭氏(即南朝齊)已有滅亡的先兆,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勸高祖圖謀南徵。高祖謀取南方的心思,因此變得更加急切。對王肅的器重與優待,也與日俱增。北魏的親王貴戚與舊臣們,都不能離間這種關係。
如此王肅搖身一變,而成了北魏孝文帝的重臣。這就是「漏卮」、「酪奴」典故的背景。典故本身的記載,位於楊衒之撰寫的《洛陽伽藍記》中,其相關的文字如下: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道肅一飲一鬥,號為漏卮。
經數年以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並各稱珍。以味言之,甚是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唯茗不中與酪作奴。」高祖大笑。因舉酒曰:「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嫗甕注瓨,屠兒割肉與秤同。」尚書右丞甄琛曰:「吳人浮水自雲工,妓兒擲繩在虛空。」彭城王勰曰:「臣始解此字是習字。」高祖即以金鍾賜彪。朝廷服彪聰明有智,甄琛和之亦速。
彭城王謂肅曰:「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肅對曰:「鄉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重謂曰:「卿明日顧我,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因此復號茗飲為酪奴。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說:王肅初到北魏時,不怎麼吃北魏流行的主食羊肉與奶酪之類,而常吃米飯與鯽魚羹,渴了也多是喝茶水。當時洛陽城中的士族階層(多為鮮卑貴族),說王肅喝茶一喝就是一鬥,像是個漏鬥一樣,因而在背後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漏卮」,即漏了的大酒杯。
經過幾年之後,有一次在孝文帝元宏(此時拓跋宏為推行漢化,帶頭改姓漢族的「元」姓)舉辦的宴會上,王肅吃了很多的羊肉和酪粥。孝文帝覺得很詫異,就問王肅:「你是中原口味的,你覺得羊肉與魚羹,茶飲與酪漿相比,有什麼區別呢?」王肅答道:「羊是陸地上的美食,魚是水裡的鮮味。因為個人的喜好不同,而各有所愛。以味美而言,無所謂誰優誰劣。羊就好比是齊、魯大國,魚則像是邾、莒小國,各有所長。」說到這裡「酪奴」的典故就出來了,王肅的原話是這麼說的:「唯茗不中與酪作奴」。對這句話的看法,歷來有不同的意見,多數的理解是「唯茶不行,只能做酪的奴隸」,這樣的理解,王肅諂媚的嫌疑就大了去了。也有這麼理解的:「唯茶不是給酪做奴隸的」。從官場的語言來看,王肅的一語雙關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
孝文帝算是個明君了,自然聽得出王肅的弦外之音,他此時要推行漢制鞏固北魏政權,所以因勢利導,相當智慧地出了個謎語:「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意思是說,三個三橫,兩個兩豎,是什麼字?誰能猜中就賜給他金鐘。御史中尉李彪聰明多智,應聲答道:「沽酒老嫗甕注瓨,屠兒割肉與秤同」。李彪說的是,買酒的老婦將酒從甕中注入有細長瓶頸的容器中,以練習倒酒的準確與快速。屠夫的兒子,割一塊肉掛在秤上一秤,確實是與想切的重量相同,也就是練習切肉分量的準確。尚書右丞甄琛接著答道:「吳人浮水自雲工,妓兒擲繩在虛空」。甄琛說的是,江浙一帶的人,在練習遊泳時自言自語地反思道,這樣遊是否是最好的呢?雜技演員的孩子,練習將繩子拋向空中(擲繩是古代的一種雜技項目)。他們兩人都隱含地回答了,孝文帝元宏所出謎語的謎底是個練習的「習」字。當時用的自然是繁體字,繁體的習寫法是「習」,正好是三個三橫,兩個兩豎構成。孝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元勰聽後才反應過來,並跟著說,我現在才知道謎底是個「習」字。孝文帝即以金鐘,賜給了首先猜中的御史中尉李彪。孝文帝出這個「習」字謎自然是有其深意的,一方面他要求漢族臣屬像王肅這樣,逐步地學習與適應鮮卑族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同時要求鮮卑的臣僚們,不要再留戀故都而反對漢化,要學習並逐步地適應漢文化。因為制度的嚴密,以及管理的有效等等,一定要向漢制學習,這是建立大國政權所必須的。由此也可見孝文帝出此字謎的良苦用心。
接下來孝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對王肅說:「卿不重齊魯大邦,而愛邾莒小國」,王肅回答說:「鄉曲所美,不得不好」。彭城王自然是有點揶揄王肅的意思,可王肅回答得十分認真,表達了喜歡故鄉的美好是無法改變的。彭城王見王肅這麼認真,立即補充道:「卿明日顧我,為卿設邾莒之食,亦有酪奴」, 彭城王的意思就是,第二天請王肅到家裡吃飯,並準備王肅喜歡的江南菜餚與茶飲。由此也可見王肅當時的地位還是不錯的。
因為王肅、孝文帝拓跋宏、彭城王等人,都是北魏響噹噹的人物。故而用「酪奴」代指「茗飲」,以及用「漏卮」來形容十分能喝茶,就這麼在北魏的時候迅速地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