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習】簡單實用的氣管拔管評估方法

2021-03-03 人人享有康復

           

氣管拔管從來就是一個困擾臨床醫生的棘手問題,是對我們的巨大挑戰。

近期,來自法國的 Godet 教授組織了一項單中心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對腦外傷患者氣管拔管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一個十分簡單而又實用的評分方法,用於預測此類患者拔管失敗的機率,發表在 2017 年第 1 期 Anesthesiology 雜誌上。

該研究共納入 140 名於 2013 年 6 月至 2015 年 2 月(共 18 個月)入住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醫院外科 ICU 和神經外科 ICU 並需要機械通氣的腦外傷患者。在脫機過程中,只要患者通過自主呼吸試驗,不管患者意識狀態如何以及上呼吸道保護功能是否恢復,均給予實施氣管拔管。

若拔管後需要再次氣管插管或無創呼吸機行呼吸支持,則定義為拔管失敗。最終,在納入的 140 名患者中,97 名患者拔管成功,43 名患者拔管失敗,拔管失敗率為 31%(24 小時失敗率為 24%)。

氣管拔管是一個選擇性過程,拔管前的評估非常重要。

理想的氣管拔管應該是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復,意識清醒,能夠遵循指令情況下拔管。顯然,腦外科患者的氣管拔管很難做到上述的理想狀態。

腦外傷患者自主呼吸恢復通常早於意識恢復,等患者完全清醒再拔管,可能存在延遲拔管的情況,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機率,延長住院時間;反之,存在意識障礙的腦外傷患者拔管後失敗率又比較高。

該項研究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腦外傷情況等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後,作者認為上呼吸道保護性反射未恢復和意識完全消失是拔管失敗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一個簡單實用的評分方法,如下表:

表 1. 簡易評分量表

(註:CRS-R,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昏迷恢復量表)

根據上述評分量表,進一步分析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簡稱 ROC 曲線)後作者認為評分 ≤ 9 分作為拔管失敗的危險因素。

圖 1. 不同評分患者的拔管失敗率

綜上所述,腦外科患者的氣管拔管是臨床決策過程中的難點,現有的研究意見仍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認為 GCS 評分是預測拔管失敗的最好指標,有的則認為意識恢復對於拔管不是那麼重要。該研究提出了一個十分簡單實用的評分方法,為此類患者氣管拔管的決策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

相關焦點

  •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根據吸氧頻率來決定氣管插管拔管時機可改善臨床預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22:29:12 西班牙聖女德拉薩魯德大學醫院Gonzalo Hernández Martínez團隊比較了高流量氧療封閉管道或吸氧頻率來評估氣管切開插管患者拔管的效果
  • 拔管後吞咽困難:需要多學科努力的問題
    氣管插管穿過口咽、喉和氣管,可能導致喉和氣管損傷、聲音功能障礙和吞咽困難(即吞咽功能障礙)。拔管後≥40%的外科和心臟病患者存在誤吸(即吞咽困難的一個後果)。當吞咽的儀器評估顯示吞咽困難並伴有吸入時,對於重症監護室(ICU)團隊和其他臨床醫生(包括言語語言病理學家/治療師(SLPs/SLTs)、耳鼻喉科醫生、胃腸病學家、肺科醫生)來說,存在重要的臨床問題,還有放射科醫生。
  • 學會這招 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分分鐘下降
    在臨床實際工作中,往往過多關注非計劃性拔管、感染等嚴重併發症,對氣管插管固定引起的口唇擠壓傷、氣道黏膜損傷等常見併發症關注率較低。因此,降低NICU患者氣管插管併發症發生率尤為重要。選定氣道黏膜損傷要因為:醫務人員操作能力參差不齊,患者霧化方法不對症,氣道監測評估不及時,集束化護理用具落實不到位。選定口唇擠壓傷要因為:醫務人員操作能力參差不齊,患者原發病影響,固定器固定鬆緊度不合適,氣道監測評估不及時。選定誤吸要因為:氣道監測評估不及時,口腔護理落實不到位,集束化護理用具落實不到位。
  • 患者拔管後喉頭水腫致呼吸停止,原因在哪?如何防範?
    點評:氣管插管屬於救命的通道,它的拔除時機需要專業醫生的專業判斷,需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拔管的指徵:通俗的講就是氣管插管的指徵已經不存在了,就可考慮拔管了。拔管前做好充分評估,如病人意識清醒,可遵囑動作,吞咽及咳嗽反射存在,拔除後具有呼吸道清潔能力等等。
  • 專業英語學習:Laryngotracheal Reconstruction(喉氣管重建)
    然而,最終仍需通過喉部直接內窺鏡檢查對狹窄進行全面評估。在手術室中對氣道和食管進行硬質和可彎曲內窺鏡檢查。由於氣道直徑較小,因此使用硬質和/或纖維支氣管鏡來檢查喉和氣管。然後氣管插管,氣管周圍漏氣的程度有助於確定狹窄的程度。
  • 氣管切開護理常規
    氣管切開後,患者很容易氣道乾燥及發生氣道感染,故須積極嚴格做好護理,以避免不良事件發生。 氣管切開術是搶救危重病人的常用手術,對解除各種原因造成的喉阻塞所引起的呼吸困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氣管切開在護理中要注意一下幾點: 1、
  • 氣管插管引起唇部壓力性損傷,護士哪裡做錯了?
    2、病人感知障礙:患者術後神志模糊,本身存在感知障礙;留置氣管插管引起的不適導致患者容易吐管、拔管等,進而造成唇部皮膚黏膜的損傷;加上留置各種管道,生活不能自理,機體消耗大,抵抗力低等方面的問題,該患者是發生壓力性損傷的高危人群。
  • 拔管時血栓會脫落嗎?
    你是否在臨床上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置管後血栓形成,抗凝藥物用多長時間可以拔管?不用抗凝藥物直接拔管,會不會栓子脫落?拔管後患者有哪些注意事項? 當患者合併抗凝禁忌,或在規範抗凝治療下症狀仍持續進展也需要考慮拔管。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這些情況是否拔管,還需要評估患者的治療對導管使用的依賴程度,以及重新建立靜脈通路的可行性。 Q2. 拔管時血栓會脫落嗎?
  • 突破極限 重醫附一院醫生切除6釐米氣管保她命
    呼吸介入醫師接診後緊急使用介入的方法最大限度疏通了她狹窄的氣道,暫時緩解了呼吸困難症狀,保住了患者的生命。「但如果想要去除病根,還是需要依靠外科手術」,呼吸內科醫生建議她到胸心外科就診。  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氣管隆突亞專科負責人秦治明主任醫師介紹,支持人體呼吸的管道只有9-11釐米。
  • 女士咳血4年以為是炎症 喘不上氣才發現是癌症 切6.2釐米氣管保命
    11月初,何平又出現重度呼吸困難,完全喘不上氣的情況,趕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檢查,才明確診斷為氣管上段鱗狀細胞癌。由於腫瘤的擠壓,幾年來,何平的氣管越變越窄,這導致她出現無法呼吸的症狀。呼吸介入醫師接診後緊急使用介入的方法最大限度疏通了她狹窄的氣道,暫時緩解了呼吸困難症狀,保住了患者的生命。
  • 她借用胸罩帶發明改良式氣管插管固定帶,一個成本...
    氣管插管,不僅讓人喉嚨痛,傳統的固定導管用的膠布、寸布帶,也讓人十分不適。而對於醫護來說,清理氣管插管患者的口腔,也是件繁瑣的事情。另外,氣管插管固定不當,後果嚴重時甚至導致患者死亡。「患者太惱火了,想讓他們舒適一點。」
  • 【頭頭是道】重症監護室中呼吸機相關肺炎的監控及風險評估系統的...
    研究方法 該研究使用國家實時院內感染監控系統(RT-NNIS)採集數據。參與試驗的ICU工作人員在試驗前進行了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呼吸機的使用、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診斷標準和呼吸機相關肺炎的預防方法。研究還向ICU工作人員發放告示、小冊子和卡片來解釋監控的方法和目的。
  • 護理評估單填寫不規範? 就看這篇《護理評估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本篇共計3189字,全篇包括三部分:簡介、內容、表格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 辨別機油好壞,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是什麼?
    先說結論,簡單實用辨別機油好壞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再說為什麼?機油在發動機裡的六大功能是需要彼此平衡的,有些功能比如潤滑,密封,減震等是基礎油的主要功能,有些比如防鏽,清洗是添加劑的功能,冷卻則是一個最終的綜合體現,這麼複雜的功能,而且又是高溫高轉速的複雜工作環境,非要找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來做一個判斷,這個要求顯然是過分了,也是沒法實現的。
  • 【科研方法】閱讀文獻的方法和意義
    我們不知道可以從文獻裡得到什麼,也不知道導師為什麼讓我們看這些文獻。因此,陷入了迷茫之中。同學們,不要氣餒,也不要灰心,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既然已經讀研了。證明我們之前已經有了功底,具備了搞科研的基本素質。只是我們還沒有進門而已。簡單的說一說文獻對我們科研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