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拔管從來就是一個困擾臨床醫生的棘手問題,是對我們的巨大挑戰。
近期,來自法國的 Godet 教授組織了一項單中心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對腦外傷患者氣管拔管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一個十分簡單而又實用的評分方法,用於預測此類患者拔管失敗的機率,發表在 2017 年第 1 期 Anesthesiology 雜誌上。
該研究共納入 140 名於 2013 年 6 月至 2015 年 2 月(共 18 個月)入住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醫院外科 ICU 和神經外科 ICU 並需要機械通氣的腦外傷患者。在脫機過程中,只要患者通過自主呼吸試驗,不管患者意識狀態如何以及上呼吸道保護功能是否恢復,均給予實施氣管拔管。
若拔管後需要再次氣管插管或無創呼吸機行呼吸支持,則定義為拔管失敗。最終,在納入的 140 名患者中,97 名患者拔管成功,43 名患者拔管失敗,拔管失敗率為 31%(24 小時失敗率為 24%)。
氣管拔管是一個選擇性過程,拔管前的評估非常重要。
理想的氣管拔管應該是待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復,意識清醒,能夠遵循指令情況下拔管。顯然,腦外科患者的氣管拔管很難做到上述的理想狀態。
腦外傷患者自主呼吸恢復通常早於意識恢復,等患者完全清醒再拔管,可能存在延遲拔管的情況,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機率,延長住院時間;反之,存在意識障礙的腦外傷患者拔管後失敗率又比較高。
該項研究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腦外傷情況等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後,作者認為上呼吸道保護性反射未恢復和意識完全消失是拔管失敗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一個簡單實用的評分方法,如下表:
表 1. 簡易評分量表
(註:CRS-R,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昏迷恢復量表)
根據上述評分量表,進一步分析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簡稱 ROC 曲線)後作者認為評分 ≤ 9 分作為拔管失敗的危險因素。
圖 1. 不同評分患者的拔管失敗率
綜上所述,腦外科患者的氣管拔管是臨床決策過程中的難點,現有的研究意見仍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認為 GCS 評分是預測拔管失敗的最好指標,有的則認為意識恢復對於拔管不是那麼重要。該研究提出了一個十分簡單實用的評分方法,為此類患者氣管拔管的決策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