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朝英
(貴州大學花溪北校區,貴州 貴陽 550025)
[摘 要] 文章通過總結基督教在河北新樂地區的發展情況,以及其對喪葬習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將為現階段河北新樂農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 基督教;新樂農村;喪葬
二十世紀初期基督教開始在河北農村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種民間信仰的復甦,基督教在河北農村也如雨後春筍般生長,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現象。各地基督教堂層出不窮,信教村民的數量也急劇增長。基督教的傳入對河北農村民間文化以及民間信仰(或傳統宗教)有很大影響,但是民間的文化及信仰也改變著基督教的文化結構,或稱之為基督教的本土化、民間信仰化的基督教。本文將以河北新樂市承安鎮地區的調查為依據,淺談農村殯葬習俗在基督教的傳播過程中中西矛盾和中西合璧現象。
1、新樂承安鎮地區傳統的喪葬習俗殯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河北省的這個以農業生產為農民基本生活來源的地區,保持了傳統的喪葬文化的完整形式。最突出的體現形式是村中喪葬儀式的繁縟,一般人家有人過世所進行的喪葬活動要持續3到5天不等,並且會在每天晚上去村外的一個廟裡「照廟兒」(其意思就是希望陰間來接這邊亡靈鬼魂的要好好照顧亡人)。這其中蘊含著一種濃重的孝文化,而孝觀念在喪葬中的表現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喪葬禮儀,「中國傳統的殯葬禮儀中貫穿著儒家的『孝文化』,各禮儀環節是按孝道的思路設計的」①。這個村裡一般是在老人過世的當天就會由其兒子在他的長輩的帶領下出去「哭街」,其實就是圍著村莊的幾條大的街道通知鄉親們,不過不是挨家挨戶的通知,而是長輩在街上大聲呼喊「孝子磕頭了」,每走幾步就會喊一聲。這樣全村的人都會得到消息,會在以後的幾天相繼來到辦喪事的人家來弔喪。一般就是燒紙,安慰家人,然後會送一些禮(幾十元錢到幾百元不等)。為了表達孝子賢孫的哀戚之情,孝敬之心,辦喪事的人家則會開始布置靈堂,一般情況下是在幫助亡人擦洗身體換好壽衣後直接就放置在靈堂之內,靈床用長凳門板搭制而成,亡者全身覆蓋青布置於靈堂北側,頭旁放油燈,緊鄰南側放置靈幡,上有「駕鶴西去功德千秋」等字眼。南側是女性親屬守靈的地方,有人來弔唁則陪同來人一起哭。一般靈前要放貢品,有的人家也會用百元大鈔擺「壽」字或「奠」字。一般條件不錯的,都請戲班來唱戲,有的人家還請兩臺,唱對臺戲。入殮之時要在棺材底下放入錢,還要有一部分扔到房子上,埋人當天先派人挖好墳墓(每家都有自家的墳院),一般午後起靈。在正式出殯之前由孝子(一般是死者長子)摔碎火盆,手捧死者遺照跨過火盆,其他的孝子,以遠近關係隨行,一般死者的兒子要有專人攙扶。在去墳墓的路上吹奏班和唱戲的要隨行,並且孝子們叩頭之後,在路口和人多的場合停下來演奏歌唱,去的路上一路放炮直到出村為止。埋人第二天晚上還要去為死者送麵條,燒車馬(用紙做的)等。在路上家人都會一路呼喚,表示送魂。葬禮結束後,要燒「三元紙」(等到死後第三天,一般即埋人的第二天由親戚家人將墳墓修好,俗稱「圓墳」而且要在墳上燒紙是謂「元三」)和「七七紙」(死者去世當天算起分一七、二七…直到七七)。整個葬禮過程中,晚輩盡力宣洩內心的悲痛之情,同時也塑造了「孝子賢孫」的形象,這些事跡將會被談論很久。如果有人家太過簡單,則被村民視為不孝。哀傷之情和繁複的喪禮儀式是「孝」的表現形式,其中貫穿了初喪時候的替死者搬鋪儀式、沐浴更衣儀式、飯含儀式、燒紙儀式、磕頭儀式、守靈儀式等,和出殯時候的入殮儀式、摔火盆儀式、打番儀式、招魂和送魂儀式等,還有葬後的上墳儀式等等。這些儀式不僅體現了晚輩們的孝敬,更重要的是農村人民心中靈魂的觀念。因為喪葬是關於死亡的事情,人民的心理既感到恐懼又是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農村村民頭腦中普遍會有神靈觀念。對神靈的恐懼和敬畏,使他們在葬禮上竭盡全力事鬼敬神,希望得到鬼魂的庇佑,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家祖先對活在世上的後代人的保護。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喪葬文化也實現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社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一般情況下,喪事不是一個人單獨能完成的,不是個人的事情,是整個家族靠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的幫助完成的,這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途徑,是他們維持社會關係的一個途徑,其中最突出的是血緣關係的維繫。
2、當地基督教喪葬的活動基督教在當地的傳播開始於二十世紀初,這個鎮主要以基督教為主,而在市區則是以天主教為主。現在鎮上的教堂建在離鎮三裡地左右的陶家莊村口,名字為福音堂,其前身是鎮上第三醫院裡面的一個教堂,創建於建國以前。由於三院擴建,便由當地宗教局出資購買下本村村口的一塊土地,再加上教友們的捐贈建起了這個福音堂。福音堂的一切經濟來源都是教內人士自願捐贈的。最初的傳教士來自溫州等南方地區,現在基本上是由一些資格老的或者有一點文化的人來傳教。基督教在本地的傳播給當地人民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農村喪葬風俗的影響。
這個福音堂是當地教徒主要的聚會地點,每周六和周日方圓二十裡的教友大概有二三百人都會來到教堂裡活動(做禮拜),包括唱詩、誦經、學習基督教教義等等。我所調查的村莊正好是福音堂所在的村莊,該村有1800多人,常去教堂的信徒有50多人,每周二四六她們中的部分人會集聚在某個人家(一般比較固定)做小範圍的活動,但是周六周日就會有多數的人去教堂。當地的基督教對教友的葬禮也有要求,教友過世後,一般會按照辦理喪事的人家的意願選擇由誰來主持葬禮,如果是教會主持的話,凡是教友都會抽時間來參加,為過世的教友禱告、唱詩,不能送禮,按基督教的方式設靈堂,要求其子女不哭,不放鞭炮、不燒紙錢、不磕頭,不收香蠟錢紙、花圈等親友饋贈的祭祀用品,不燃孤墳燈,不請道士。基督教要求火葬,一切從簡。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可以參加葬禮,葬禮之後參加宴席,但是這種完全按照基督教的方式進行葬禮的情況在本地並不多見。如果選擇用傳統方式進行葬禮的話,一般的教友也會來參加,為其禱告、唱詩。教會會組織教友進行捐款,為亡者送花圈,組織洋號洋鼓吹奏班為其送行。他們不哭靈,不燒紙錢,不磕頭,但是會在主人家參加宴席。一般情況下這個村進行的葬禮都是以傳統方式為主,教會只是應邀參加,也就是說如果亡者不是教會人員,而辦理喪事的主人是教內人士,也可以邀請教眾參加喪禮,為其禱告並吹奏樂器最後接受主辦方的宴請,就如同朋友一般。這說明基督教為了在本地的傳播並站穩腳跟,努力適應當地的風俗,完成自己的本地化,成為民間信仰化的基督教,儘量不跟當地民眾發生正面衝突。當問及信教民眾基督教的葬禮與傳統的葬禮有什麼區別時,他們會說自己不迷信,不放炮、不燒紙、不磕頭、不哭,他們(去世者)進了天堂了,應該高興。當問及如果在辦理基督教的喪禮時有不信教的來了要按傳統的辦,那該怎麼辦呢?他們回答,我們不管別人,但要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各辦各的,互不幹擾。這還體現在葬禮結束後的祭祀活動上,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當地的一個婦女的丈夫去世了,為了尋求心靈的慰籍,她加入了基督教並且成為一個組織者,但是其子女並沒有這些信仰,每當家裡祭祀,子女們會按照家鄉的傳統方式進行,而她則會按基督教教義進行。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基督教在當地的發展使傳統與教義相融合,儘量不與當地文化產生衝突,這樣使基督教在本地區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另一方面這個地區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業,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跟自然環境有很大影響,正如韋伯所言「農民的命運是極其密切地與自然聯繫在一起,十分依賴有機的過程與自然現象,經濟上則極少導向合理的體系化,以此之故,農民大致上只有在受到奴隸化或赤貧化——不管是由於本土(國庫財政或領主)、還是外來的(政治的)力量——的威脅下,才會成為宗教的擔綱者。」②所以該地區加入教會的人員主要是老弱病殘者以及生活水平底下沒有保障的村民,村中的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剩下的空巢老人多希望通過加入教會獲得心理上以及生活上的支撐。
3、基督教對當地喪葬習俗的影響基督教的傳入對當地村民的習俗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喪葬習俗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隨著改革開放,出去務工的村民數量在增加,人民對各種事情的接受採取了一種更為包容的態度。基督教當地的傳播,在其教義教規方面也更加開放,對一般信徒也沒有硬性的規定。而在喪禮上更多的體現了一種中西合璧的現象,基督教徒更多時候也會尊重辦喪事人家的意願。他們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求別人,但要嚴格要求自己」。
其次當前我國政府對喪葬的要求是進行火葬,這是一種硬性的規定。國家這一政策的目的是提倡簡葬,解放土地。並在農村中施行有獎舉報,如果哪家有施行土葬的則會處以千元以上的罰款。可是由於制度的不完善和實施過程中對政策的扭曲,火葬在儀式上保持了,但是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一般的村民在火葬後會對骨灰進行土葬,辦理喪事的力度比制度下達以前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有一種攀比的心態在裡面。基督教對教友的葬禮基本要求正好切合了我國的葬禮制度,有利於推動火葬政策的進行。
再次基督教對其教徒葬禮的要求,也對當地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在當地農村很基本的民間風俗主要是祭祀祖先,這與基督教裡的「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教義衝突。基督教簡化葬禮的同時也就簡化了當地人們的社會關係。傳統的葬禮是靠著血緣關係和左鄰右舍的幫助完成的,葬禮是一個家族的事情,可以增進家族成員的感情以及與其他人的互助,提高整個社區的凝聚力。一般村內的葬禮,村中有時間的成員都會過去幫忙,甚是熱鬧。基督教喪葬教義的宣揚,是對當地人際關係的改革,以教會為主的人際關係結構將代替以血親為主的人際關係結構。這也會讓人們對基督教產生「六親不認」的誤解。
4、對基督教傳播的思考基督教在當地的傳播基本上處於自由狀態,入教人士也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特點。例如村民入教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疾病困擾,入教人員多抱有一種功利性的心理(如祈求耶穌保佑恢復健康等),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偏多,多是中老年,其中女性居多,對教義的宣傳多採用村民喜歡的方式,用當地的語言,而且對聖經故事也有很多改編,使村民更喜聞樂見。基督教徒這樣定期的聚會可以增進感情,有助於建設和諧。可是現在當地政府還沒有參與到基督教的傳播過程中,沒有對其加以引導和利用,這也不排除一些不法分子趁機搗亂。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如何對基督教在農村的發展進行適度的把握,不僅需要制度性的政策規範,也需要非制度性的理性引導,這樣才可以在政府和基督教徒之間搭建一個可以溝通的橋梁。從而保證和促進基督教在農村地區的健康發展,倡導正確合理的喪葬觀。
[注 釋]
① 王夫子殯葬服務學[M]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P206
② 【德】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宗教社會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參 考 文 獻]
[1] 龍江.中國傳統喪葬禮儀中的文化價值觀[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6).
[2] 趙慶偉.農村喪葬形式變遷的社會學分析[J].經濟與法,2010,(4).
[3] 李銳.河北農村基督教喪葬儀式考察研究——以邯鄲市永年縣北河莊村為個案[J].改革與開放,2010,(1)
The Rural Funeral Custo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ristian——take Xinle Hebei province forexample
TAO Chao-ying
(College ofHumanities,Guiyang 550025,Guizhou)
[Abstract] This essaysumup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Christian in Xinle Hebei province and the influence includ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bout funeral custom.It will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Xinle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christian ;rural ofxinle;funeral custom
[中圖分類號]B978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004(2011) 03-0043-02
[收稿日期]2011-4-28
[作者簡介]陶朝英(1980—),女,冀石家莊人,貴州大學花溪北校區宗教學碩士,研究方向:基督宗教研究。